回国后,蒋勋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主编杂志《雄狮美术》,原本选题狭窄的美术杂志被蒋勋扩大成综合艺术刊物,一时间风头无两,引发热议。
二十几岁的他开始受邀任教于数个大学,讲授 “美学” 及 “艺术史” 等课程。
一开始,他讲得并不自信,为了显出艺术的高大上,他把美术史讲得很玄,弄得学生也听不懂。
后来他意识到这样教书根本不行,于是找来 15 岁的干女儿帮忙:“我写完一段就念给你听,如果你听不下去我就改。”
在这个过程中,蒋勋渐渐地懂得如何让高大上的艺术接地气,深入浅出,让听众感同身受。
后来,在教大一学生的时候,蒋老师布置的第一个功课就是让学生背上背包,自己选一条路去走,三天以后,再写一封信给他。
他想为学生创造的,是“出走”的环境,是让他们独立思考、体验和感受的机会。
“美不应该是知识,它应该是你身体里很多很多的感觉。”
他宁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让他看到色彩,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风吹在皮肤上的温度,去触摸一片叶子,去闻一下在很热的夏天午后暴雨的气味……
而不是照本宣科,框死在教科书中,与现实脱节。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理念,在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整整七年后,他突然选择离开。
那么大的人生决定,导火索却很简单:考试时,一位学生听了一首乐曲流了眼泪,却答不出这首曲子的名字,他无法给这名学生打分。
会因乐曲而感动的人,却无法得到分数,这让蒋勋觉得,学校教育在美学方面出现了困境。
于是他离开了体制内的工作岗位,在五十岁的时候,给自己送上了一份大礼——艺术的自由之身。
数年后,当马英九力邀蒋勋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他也婉拒了,并推荐他认为更合适的龙应台担此重任,而自己,则开始了美学宣讲、艺术普及的事业。
┃ 归来:成为更多人的美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