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冬10秒KO太极雷公的比武在社交媒体上曝光后,各路大神好像终于等到一个机会一样,纷纷被炸了出来,官方的,民间的,专业的,业余的……
这两个人在各自圈子都只能说是不入流的选手,这一场具有私斗嫌疑的较量,居然成了一场足够载入史册的比赛。从传播的意义来看,可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徐晓冬与雷公比赛视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和雷只是小人物,但是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充当导火索,引燃了一个能量十足的“炸药桶”。而无论事态往何种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他们始终处在舆论中心的地位。
精准的定位:“打假”
无论是个人天赋还是背后有团队策划,徐晓冬给人的第一印象尽管很狂妄,但他的话糙理不糙,懂得收和放。徐晓冬任何言论和行为的背后,都围绕一个精准的定位:打假。
这定位符合徐晓冬的能力。徐自称MMA(综合格斗)中国第一人,但他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比赛和战绩,如今也只是在北京经营一个拳馆而已。
年届40岁、身体有重大伤病,想要与二十岁小伙子一样靠搏击出人头地,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而对于一个武者来说,能打赢对手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找到有绝对把握打赢而又不给人落下倚强凌弱的口实?打假!
徐精准定位了自己的对手:传统武术界有欺骗嫌疑的“宗师”。正如他自己所说,都在圈里吃饭,大家几斤几两徐是清楚的。
所以他给自己圈定了几个靶子:武僧一龙、陈家沟陈氏太极传入王战军等几位掌门级别的人物。徐声称他们打假拳,是在表演,这性质相当于不但上门骂街,还要断人财路。
徐认为自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对手不应战就是认怂;对手应战自己也会打赢。
既然是打假,那么对手是不是真的弱,是不是胜之不武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因为他不但不会被别人道德审判,还能扬名立万,“中国MMA第一人”一定有争议,但“中国传武打假第一人”这个标签就能坐实了。
徐晓冬与雷公决斗
《引爆点》中有一个附着力原则:有些话让我们“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却让我们听过了再也忘不掉。
这个原则是指,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被引爆成为焦点。所以大品牌往往都有一个slogean,便于消费者认知和记忆。徐的打假既让自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也是在给自己建立品牌和传播符号的过程。
更自信的中国人
就这样,一个易于流行的符号诞生了。可要真正成为“流行”还需要有供其发展的“温床”。传统武术行业积弊已久,这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很多人知道,但没人捅破。
徐晓冬KO雷公事件发生后,一位太极界的老前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称包括太极拳在内,传统武术界必须要革新,要更开放地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搏击理念,不要拿“武德”、“杀人技”、“老祖宗”、“修身养性”当掩护,要建立科学的对战和训练体系。不论什么拳种和门派,脱离了体能训练、实战,就别吹嘘自己能打。
而对于某些所谓大师的气功杀人,隔山打牛等一些明显的骗术,传统武术界的有识之士也是深恶痛绝。所以,我们看到徐晓冬的狂妄言论虽然招致了不少传武人士的不满,但他们不得不承认徐晓冬某些言论有一定道理。
徐晓冬的打假不是新鲜事,私下里在散打和传武圈早有“切磋”,只是那些比武更像关起门内部交流,在外面大家和和气气。
打破陈规,一定需要外力。所以,传武界的有识之士,对这次比赛其实也是持着欢迎和开放的态度,至少愿意参与进来,认真讨论反思。
吃瓜群众则是“打假”传播的土壤。
人们在这次事件中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是:时机。过去国人不够自信的时代,我们需要对传统武术“拔高”,来实现精神上的抚慰。但今天国人更自信了,所谓的自信是指,我们能正确认识的自己优点,也能直面自己的缺点。
当下,我们需要的是去伪存真,需要实证精神,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是我们能接受徐晓冬打假的前提条件。
另一个在讨论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武术电影的影响。
武侠文化与李连杰这一批杰出的武术演员以及杰出的影视作品息息相关。但是现在传统的武侠片已经式微,取李连杰而代之是甄子丹、吴京。他们已经不可能复制李连杰套路武侠的辉煌,他们要建立自己的风格。
比如在甄子丹打了翻身仗的电影《杀破狼》、《导火线》中,导演加入了大量现代格斗的动作场景,这是传统武侠电影里不可能出现的。
《导火线》结尾大战
此后尽管甄子丹之后也拍了迎合民族情怀的叶问系列电影,但我们能看到这些电影对传武的格斗能力已经有所保留。比如在《叶问2》和《叶问3》中,叶问其实并没真正战胜两位外国拳王。
武打片的突破对吃瓜群众的认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可能是我们对传统武术套路开始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怀疑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试问如果徐晓冬的打假发生在李连杰和港式功夫片的巅峰期,还能引爆这么多人的情绪吗?
进击的格斗遭遇“神话”的传武
格斗在中国是个尚未开垦市场,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邹市明转职业拳手为现代搏击进入中国打开了一扇门。搏击的典型生意有两个:第一是开武馆,第二是电视节目。
前者对大众市场来说,是一个有地域绝缘效应的生意。爱健身的白领应该了解,距家远近是选择健身房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拳也如此,大可以一个区域一个拳馆,拳馆之间互不冲突,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但这个生意也做不大。徐晓冬对媒体说过,他就是挣点白领的钱。
电视节目显然有更大的掘金空间与时代红利。
社会越和平发展,娱乐和体育节目越值钱。国内现在搏击电视节目的市场不算大,人们知道的也基本是昆仑决、武林风这类武术节目。
历史上有“东亚病夫”的心病、金庸武侠小说及李连杰等功夫电影的熏陶,中国观众还是很认传武的,而传武为了抵御现代搏击的进击,尤其是传武在世界高水平赛事上毫无战绩的尴尬事实面前,要怎么办?
徐晓冬
就必然要炮制一些故事,比如雷公的单手破裸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传武可以轻松战胜MMA,就像许多人相信李小龙能KO拳王泰森一样。这么看,现代搏击和中国传武必有一战。不是徐晓冬和雷公,也是李晓冬和雷公。
一方积弊已久,一方要全面进击,就必然会有碰撞。有碰撞就有火花,有火花就能引爆火药桶。凑巧的是,这次的引线实在也是“前无古人”地好。
两个不入流的武师,一对合格的CP
徐晓冬的战略和战术都很对,但是要想掀起波澜,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对手,形成一个有冲击性力的,戏剧性的结果。而我们从结果看,雷公是再合适不过的对手了。
雷公的外貌并不凶恶,看上去不像是坏人,反而是蠢萌蠢萌的感觉。再结合雷公的各种雷人言论,很明显他是一个适合人们调侃的对象。
如果徐晓冬打河北的闫芳(曾在网上表演太极推手隔空打人),估计没太多人关心,因为闫芳一眼看上去就很假,但雷公不同。雷公曾上过央视,这意味则他有权威机构背书。虽然雷公能吹,但也没到一眼就能识别的地步,比如所谓的“单手破裸绞”,还有实战视频演示,虽然演示毫无价值,但对不明白什么叫“裸绞”的吃瓜群众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迷惑性,这就符合徐晓冬打假的定位,也能满足观众对打假的“猎奇心理”。
雷公在央视上表演拍西瓜
观众的猎奇心理还来自另外一个方面:雷公本人的精神状态。
在知乎,甚至出现了雷公可能有精神疾病的讨论。有人扒出雷公年轻时候学习泰拳、散打时的照片,那时的雷公肌肉之发达与现在发福的他判若两人。
此外,雷公表情之坚定,几乎不带任何表演的成分,可见他对所谓的太极实战性是深信不疑的,很多人认为他是真的相信自己能打败徐晓冬。
所以,徐和雷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管徐晓冬雷公是炒作还是真打,从结果来看,他们表情生动真诚,感染力强,即便是表演,那也是奥斯卡影帝级别。
仅仅这两个人,就给吃瓜群众提供了无尽的八卦素材,让这次事件不但具有社会意义,科普意义,还具有了八卦意义,想不火都难。
正是这两个人的特质决定了比武本身是一个信息量极大,戏剧冲突强烈,天生就有强烈传播体质的事件。比赛实际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秒,但可供观众讨论和传播的素材非常多。
首先,如前所述的附着力原则:MMA10秒KO太极宗师非常容易被人记住和传播,因为在普通人的认知中,比武就是长时间的缠斗,而这个结果与平时传武各种神乎其神的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想不让人注意都难。
其次,徐晓冬在10秒格斗中的攻击姿势和技术都有巨大的讨论空间。比如贬低他的人认为其打法很不专业,遇到专业MMA就是被KO的份儿;为雷公洗地的人则说徐晓冬实际上一拳都没打到他,雷公是自己滑到的;而雷公本人又输得实在太难看,给吃瓜群众留下了不少调控的素材,比如号称单手破裸绞,结果却是血流满面。
雷公
比赛结束后,徐晓冬和雷公还不消停,又给大家贡献了不少金句。比如雷公说他因为穿的橡胶鞋所以滑到了,徐实际上没打到他,说这话时他脑袋上的伤口还贴着胶布;雷公对记者发怒,称他要真用内力就把徐晓冬杀死了,自己就要坐牢,还让记者试试。光这句话知乎上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主题讨论帖。
舆论本身会自动把当事人的话语提炼和转化为易于传播的要点,而以往网络事件当事人都恨不得马上消失于网络,而这一次两个人,尤其是败方还愿意出来给媒体提供传播素材,实在是难得。
徐晓冬说是膨胀也好,营销也罢,还要挑战江湖地位更高的传武人士,比如武僧一龙、陈家沟太极传人王战军……将对手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武术最高端的圈子,这就把群众的胃口吊了起来,而各家门派真真假假的回应,又形成了新一波巨大的话题。比如有个所谓少林护法说要挑战徐晓冬,然后少林方面称不认识这个人。
总之,这一事件的巨大信息量,衍生出的各种支线话题,每一个话题都能写出一篇万字论文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个事为什么能引起全民参与。因为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话题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能科普也能八卦,最后不火才怪。
本期编辑:李惠琳
联系作者:luodo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