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斗之光
我是来自高空的光,发光自己,完满自我,光亮万物。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终于找到答案了!deepseek凭啥能给出这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斗之光

61胸怀博大,大唐气象——唐文学的社会原因

北斗之光  · 简书  · 架构  · 2017-11-27 16:06

正文

上一篇文章,谈了唐代文学的成就,诗啊,词啊,包括一些小说啊,俗文学啊,这几乎是所有文学均有所突破,所以唐代的文学是非常繁荣的。

那么,唐代的文学,何以如此繁荣,也就是说原因何在?

我们说唐代文学登上了中国文学的顶峰,在当时来说,也可以说是雄居世界文坛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原因主要有这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是社会原因,一个呢,是文学自身的原因。下面,我们从这两个大的方面来简单的说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谈一下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看,有这么几点和唐代文学发展密切相关。

01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之社会原因之一。

国家的高度统一,经济的高度繁荣,国势的空前强大,这样呢,就为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和强大的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如果是时代动乱,国家积贫积弱,经济不景气,老百姓连吃饭都解决不了,要想提高文化,发展文学,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唐王朝这个空前繁荣的大帝国,又在雄厚的实力下,所以它的文学文化的发展就有了强大的后盾。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很容易理解。

02 第二点呢,是思想的自由,学术空气的活跃。

在意识形态领域,唐王朝的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并行的政策。

也就是说官府都提倡,因为儒家思想,任何一个统治者在中国来讲,要治国,那当然要应用于儒家思想。

同时,我们知道,唐朝的皇帝姓李,那么在古代找一个姓李的阔人的话,名人的话,那很自然的,一找的话就找到了老子。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了,所以,道教和道家思想在唐代也非常的盛行。

佛家思想,从六朝以来,在社会上就非常风行,到唐代,特别是经过武则天之后,唐僧取经,佛教和佛家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所以,就这样,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思想,在社会上同时流行。

在这个社会氛围下,文人信仰比较自由,思想活跃,敢于面对现实,揭露弊端,自由表达思想情怀,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像杜甫,韩愈,当然儒家思想就更多了。像李白,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像柳宗元,白居易,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兼而有之。

一个人本身思想就比较复杂,那么不同思想之间,可以互相争论,可以互相诘难,也就是说,各种思想互相斗争,互相交锋,而在斗争和交锋中间,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再加上唐的统治者,他们有充分的自信,这样文人的思想比较自由,很少有文人因言获罪,这样他们就无所顾忌,这样就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面,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那么,文人在这种环境当中,他们的心态也比较放松,所以他们多数人敢于面对现实,揭露弊端,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怀,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文学的现实性,也大大的增强了社会意义。

思想的自由,学术空气的活跃,政治气氛的宽松,应该说是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03 第三点,就是科举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

我们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呢,选拔官员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也是说按照你家的门第和社会等级地位,来决定你能不能做官,能做什么样的官。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腐朽落后的世袭制。

那么,到了隋朝开始废除了这种世袭制,实行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隋朝是草创,又是短命,科举制并不那么完善。

唐朝建国以后,继续了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统治阶级对于科举取士,通过科举制来网罗人才,是非常重视的,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贤才,来稳定知识分子队伍,这不仅大大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改变了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在六朝的话,你只能是豪门贵族,家里门第高的人,才能做官。

那么,到了唐代,你可以通过科举,考进士等,来进入官场,为了参加这种考试,地方上还有多级的考试,所以这样呢,学校的兴办,就大量的增加了,在唐朝不仅有国家级的太学,而且各州各县,都在兴办学校。

所以,学校的数量,在校学生的数量,应该说是大大增加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育的普及,也可以说是文化的下移,由过去的这些豪门士族垄断,变成了到中小地主甚至是平民等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这些知识分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就是说,通过十年寒窗,就可能一举成名。只要你考中了科举,那么呢,他们的地位马上就改变了。不是有一句话吗,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一考中科举,就相当于是鲤鱼跳龙门。就可以步入统治集团,这样呢,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都可以马上改变。

这当然也是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所希望的,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科举来网罗有才之士,另外一方面可以把科举当成一条道路,作为吸引知识分子最好的方法。让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甚至是毕生的精力,都投放或消耗在读书,写诗写赋,考科举步入仕途。

因为这个科举竞争很激烈,所以呢,能考中科举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白头到老,一辈子也考不中。

所以,唐代流行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比如有一个作家叫孟郊,考中进士,大概就四十六七岁了。像晚唐时期的韦庄,考中进士都已经六十了,按今天的制度该退休了,他才考中进士。

所以这样,统治阶级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读书考科举来进入官场,这条路上来。据说有一年,科举考试,考完之后,这些新考中的进士呢,都是非常得意了,据说唐太宗亲自登门来看这些新考中的进士,唐太宗也非常的得意,说了这么一句话,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天下的英才都中了我的圈套了。

说明呢,统治阶级提倡科举,确实是有它很深远的用意了。

所以人们评价唐太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就是深谋远虑,让天下英雄白头到老,也要考上科举,所以这样知识分子,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写诗写文章,考科举,甚至是穷尽了他们毕生的精力。

这样知识分子本人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出路,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文化文学,应该说水平是大大的提高,并且这些杰出的人物,进入官场,登上文坛,这是一批生机勃勃的一支生力军。

这应该说,对于改变六朝以来,贵族文人控制文化,控制文学的局面,对于改变六朝文风应该说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在这个时期,统治者通过科举网罗人才,这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改变了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这使得官僚队伍和文人队伍的成分有了改变,这批富有活力的文人对改变贵族文人控制文学的局面和改变六朝文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04 第四点呢,是最高统治者的奖励和提倡。

唐朝的皇帝不但很多人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而且他们都提倡文学,奖励文士,也就是说对待知识分子,对待文学之士,他们的重视程度,应该说超过以往的时代。

比如唐太宗,就专门设立了文学馆和博文馆,广纳学士,他自己身边就有所谓的十八学士,这些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学问家,文学家。所以这十八学士在他的身边可谓是盛极一时。

当然,唐太宗本身,诗也好,文也好,写的都是非常精彩了。他自己更是带头赋诗,诗文颇有成就。他作为皇帝,对文学的支持与提倡,对文学的发展就极其重要了。

他之后,高宗、武后、玄宗以至中唐之后的宪宗、穆宗、宣宗等均有类似举措。

比如武则天时期,有一位诗人宋之问,因为诗写的好,就御赐锦袍,就是皇帝亲自奖给他一件锦袍,这件锦袍值多少钱,我们尚且不论,是因为他写诗写的好,皇帝奖赏给他的,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比如唐玄宗以非常高的礼遇,徒步上去见李白,诗人受到了极高的崇遇。

在唐宣宗的时候,白居易去世了,大诗人去世,唐宣宗专门写诗,来悼念白居易,一位皇帝专门为一位诗人写诗悼念,这恐怕也是史无前例了。

所以,唐朝历代皇帝对文人的重视与宠爱,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重视,对于文人的重视,对于文学的提倡。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上有所好,下有过之”。最高统治者喜欢什么,一般人也喜欢什么,甚至是比最高统治者还喜欢,皇帝走一步,他可以走五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