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核集团
邀您观核新闻 帮您聚核热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向“时代楷模”学习→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呼叫代号 | 一院,收到请回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核集团

今天,中核五公司成立60周年!

中核集团  · 公众号  ·  · 2024-09-27 13:33

正文

时光如河,奋进者变历史为史诗。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也是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五公司”)成立60周年、情系上海50周年。

回溯60载峥嵘岁月,时针走过的每一秒似乎都分外庄重。

从艰苦创业、兴核报国,到保军转民、建设石化,到开拓核电、发展民用,再到多业并举、快速发展……60年来,核五人奋斗的脚步踏过戈壁大漠、沟壑山林、沿海岸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走向海外。60年来,核五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弘扬“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锻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核建“铁军”。60年来,从建设404厂、“821工程”、上海石化,再到打造国内LNG(液化天然气)建设龙头、我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者,几代核五人接续拼搏,建造技术国内领先。

凝聚强核志,奋进新征程。中核五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和中核集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厚植新质生产力,全力擘画公司“第三次创业”新蓝图,为实现核强国建设砥砺奋进。


兴核报国,担纲国之重任

“茫茫的戈壁滩是我的本色,站在这大漠上我听大风歌。拓荒的足迹走进共和国的史册,我对太阳说我爱祖国、我爱祖国……”中国核工业人耳熟能详的这首《祖国需要我》中所唱的,是老一辈核五人的光辉记忆。

1964年,甘肃嘉峪关以西100公里,一个曾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注的地方,600多名国营103安装公司第五工程处(公司前身名称)的职工,同数万名建设者一起奔赴这片荒芜的戈壁,建立了我国最早、最大的核工业基地——404厂。这是中核五公司的起点,他们的第一个历史使命,是承担404厂的部分安装任务,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第五工程处由西北转战西南,扎根于四川广元的崇山峡谷间,揭开了抢建西南“三线”的大幕。架桥铺路、“干打垒”、种菜、养猪、挖井……壮大至2200多人的队伍舍身忘我地扑在我国第二套核装置“821工程”的建设工作中。

兴核报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创业时期,核五人把这份初心深深融于发展血脉,披荆斩棘,矢志不渝。

1974年以后,五处核工业基建任务逐步减少。此时,旨在解决八亿人民的穿衣难题的上海石化一期工程已拉开帷幕。核五人从四川的深山转战上海,加入这项举世瞩目的“金山工程”的建设大军。这是核五人的“第二次创业”,他们从此扎根上海,走上新历程,高速度、高水平完成相关安装任务,助力共和国石化工业实现了一次飞跃。“大庆式企业” “核工业部全优工程”……泛黄的老照片中,过往的功勋依然灼灼生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的声名由此广为认可。

时代之潮,浩浩荡荡,不断向弄潮者追问着新的历史命题。随着国家发展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中核五公司依托自身在核工业方面的建设优势,积极转型,多元开拓,投身于广阔的核电市场。

在茫茫戈壁上破土而出的那粒“强核”的种子,扎根于祖国的大地,面向国际市场,开枝展叶,欣欣向荣——

30多年来,中核五公司参与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管理和运营的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建设及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助力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参与了三代核电全球首堆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三门、海阳建设;参与了“华龙一号”国内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常规岛、“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的安装工程,成为首个同时进行“华龙一号”核岛、常规岛安装施工的企业;承建了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示范工程,助推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建造上走向世界前列。

30多年来,中核五公司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者,成功承建阿尔及利亚项目重水研究堆工程,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承担了中国第一个出口海外的核电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1号机组全厂安装工程,正式进军国际核电市场;开启了“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示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让“华龙一号”这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展翅”海外。

30多年来,从三代核电到四代核电,从单堆建设到群堆建设,从安装到建安施工总承包,从30万千瓦级到60万千瓦级再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岛及常规岛安装……核五人坚持以核电为主业,截至去年底,已承担国内及出口的20台核岛、22台常规岛建设任务,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海内外核电站核岛、常规岛全厂安装一体化业绩与核电站施工建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成为我国核电站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砥砺求新,激扬发展动能

六十载栉风沐雨,是什么给了核五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能?

“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悬挂在公司外墙上这最醒目的八个大字,给出了质朴却无比笃定的回答。“创新”二字更是道出了精髓——中核五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近年来,中核五公司落实中核集团、中国核建关于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向技术要一切”,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

在中核五公司工程研究院的车间,焊接操作工正在专注地进行管道焊接工作。不过,他手里拿的不是焊枪,而是一台外观类似平板电脑的操作设备,眼前不再是火花四射的电弧光,而是两块实时显示着焊接过程的高清显示屏。实际焊接工作则由远处的窄间隙 TIG 焊接机器人来完成。

核电站主管道属于核一级设备,是连接核反应堆与蒸发器的“大动脉”,必须保证其在核电站全寿命周期内质量稳定。其中,最关键的是确保管道接头的焊接质量。然而,主管道焊接设备曾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为解决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中核五公司工程研究院结合企业10余年在核电工程厚壁管自动焊实践中的经验和数据,潜心研发,攻破了焊接位置自动判定、长距离远程焊接操作等20余项技术难点,并融入远程数据处理、高清熔池视觉传感、语言识别等智能技术,形成窄间隙TIG焊接机器人等核电建造关键技术与设备。

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贺同介绍道,窄间隙 TIG 焊接机器人工艺的焊接填量大幅减小、焊接变形小,不仅显著提高了安全指数,还可以实现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同一管道焊缝,大幅提升了工程焊接效率。2022年,该项技术成果通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组认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见微知著,这只是中核五公司聚力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从一道几厘米的焊缝,到直径近百米的储罐拱顶,都渗透着核五人孜孜进取的创新精神。

前不久,由中核五公司承建的珠海LNG扩建项目全面通过机械完工验收。该项目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的重大项目,拥有全球单体容积最大的LNG接收站,直径近百米的储罐内部可同时叠放3架C919客机。在施工过程中,重量达到1141吨的巨幅拱顶在智能化拱顶气压顶升技术的支撑下,与罐顶承压环精准衔接。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彼时,中核五公司刚刚进入国内低温储罐施工行业,国内市场几乎完全被来自美、德、日的企业垄断。入行之初,中核五公司采用的是传统的正装施工工艺,须搭设高达近50米的中心立柱,一根钢梁一根钢梁地进行拱顶骨架的组对。2003年,公司首次探索吹顶施工技术理论,用风机实现拱顶的“重量级托举”,使公司掌握了低温储罐建造的核心技术。“现在,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数字化监测与智能指挥系统,将以往的气压顶升技术智能化,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精准检测,可以实现三顶同升,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使我国超大型LNG储罐设计建造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公司化工与天然气工程事业部总经理李洋言语中满是自豪。

目前,中核五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拱顶气压顶升技术、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焊接管理系统等成果陆续投入应用,打造了一套LNG低温储罐成套建造方面的“独门秘籍”,发展成为国内LNG建设领域龙头品牌,建造纪录多次问鼎“世界之最”。

从零起步到步履激昂,LNG事业的发展壮大是核五人创新求变的一个鲜明表征。

中核五公司总工程师刘卫华介绍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核五公司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以AP1000 核岛主设备安装技术,以“华龙一号”核电主设备预引入、环梁环轨整体吊装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以低温储罐气压顶升技术为代表的储罐建造成套技术;以窄间隙TIG自动焊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焊接技术。截至目前,中核五公司已累计取得知识产权320项,其中发明型专利96项,获国家级工法2项、省部级工法3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04项,获得中国专利奖4项,编制行业标准43项。


砥柱中流,功成必定有我

60年前,404厂所在的戈壁滩无边无际,植物只有骆驼草,动物只有“小马蛇”,夜晚袭来的风沙可以把帐篷压塌。821厂所在的山沟,荒草丛生,沟坎遍布,夏天酷热难耐。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第五工程处党员先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代中核五公司党员干部与曾经的传统与荣光一脉相承、志气相通。

在中核五公司问起“施工宝典”,大家都知道,这指的是一个人——张发奇。他是一名“核二代”,幼时随父亲从821厂迁往上海石化,22岁加入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如今,在中核五公司,有一个“大师工作室”是以他命名。

在工作室中,一张多达23项专利的清单,标示出张发奇锐意创新所作出的努力。在钻研核岛主设备安装的33年间,他写下了近百本施工笔记,对不同堆型的设备安装要点,他烂熟于心。

2017年,张发奇成为“华龙一号”巴基斯坦核岛主设备安装负责人,担负着擦亮“华龙一号”这张中国核电“国家名片”的重任。张发奇和团队研制的安装工具将安装效率提高20%,他参与安装的主设备验收合格率100%。作为中国核建首席技能大师,张发奇共参与安装了11座核电站,展现了中核五公司的硬核实力。“作为一名党员,我就是一面旗帜,必须发挥中流砥柱的带头作用。”张发奇坚定地说。

在中核五公司,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阿拉伯海岸有一个“中国村”,住着参与“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建设的中核五公司项目部人员。2016年建设之初,这里一马平川,盐碱化的土地上鲜有植被。为解决蔬菜短缺的问题,刚刚成立的项目部党总支带领员工开荒种地,发起“南泥湾”式的大生产。土质坚硬,党员职工们就用铁镐将整个土地翻一遍,用铁纱网过滤土里的碎石块,经过多次试验,种植成活率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漫天黄沙的卡拉奇荒地如今已化作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在这里,中核五公司形成了开荒拓业、绿色发展的“海外南泥湾”优良传统。

回望历史,中核五公司党员干部敢打头阵,冲锋在前,带领广大职工形成了军工初心优良传统、化工拓荒优良传统、三代首堆建设优良传统、华龙铁军优良传统、海外南泥湾优良传统、建筑开局优良传统等公司六大优良传统,奠定了一代代核五人勠力拼搏的精神底色。

回望历史,中核五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在科技创新中攻坚克难,涌现出以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罗开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发奇,上海市劳模尹付军等为代表的一批党员先进人物,形成“一个支部一个品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中核五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荣表示,公司党委将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强企兴企的根本保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夯实“战斗堡垒”,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构建具有公司特色的“大党建”体系,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再启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蔚蓝的杭州湾北畔,时间的计量仿佛更快了。

以这里为原点,从辽东半岛到北部湾畔,从祖国沿海到海外市场,中核五公司的建设者们奔赴向更广阔的天地,上海洋山LNG项目、三澳核电项目、漳州核电项目、海南昌江核电项目、阿尔及利亚 LNG 项目等重大工程“遍地开花”,核工程、核电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安装工程多点发力,研发、设计、工程管理、施工、运营、维护等板块加快产业链延伸,城镇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多元业务“开疆拓土”……

“山登绝顶我为峰”。面对核工业未来的“黄金十年”,中核五公司111个党组织、1038名党员、4300 余名职工、2.6万名建设者,高擎高质量发展旗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第三次创业的浩瀚征程。

这是全力推动智慧化转型的新征程——进一步加快数字赋能,坚持公司“12444”数字化转型路径,聚焦构建新一代精益建造管理平台与数字化协同建造两大核心平台,进一步发挥智慧工地平台价值,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数据模型、数据标准与数据集成机制,打造从项目一线直通公司总部的数据流通“高速公路”,实现智慧建造、智慧管理、智慧运营、智慧决策。

这是积极拥抱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征程——紧紧抓住“双碳”背景下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新机遇,依托蓬勃发展的核电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开拓核电运维市场;积极应对我国石化行业深度炼化一体化的转型升级方向,深度挖掘天然气+产业集群绿色循环链的市场机遇,助力我国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这是聚力引领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核能行业掀起全球发展“热潮”,中核五公司迎来“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将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区域深耕,稳固东南亚市场,积极拓展中亚、中东、北非市场,提升工程业务占比,持续拓展工程延伸服务业务,探索新能源、运营型业务和模块化出口业务,不断实现新突破。

中核五公司“第三次创业”时期为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至2035年,将跨越新一轮核电建设集中期。“我们将全力实现两次重大转变,一是生产方式实现由传统建造、传统预制向智能建造、智能制造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施工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设计、施工、运营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变。通过接续不断的奋斗,将公司各项事业推向全新高度,努力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的目标迈进。”展望未来,张晓荣掷地有声。

关山初度尘未洗,秣马扬鞭再奋蹄。

站在60周年的新起点,全体核五人将勇担使命,守正创新,坚定不移当好国家重点工程的铁军、核电工程建设的领军和民用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以“国之大者”的使命感,奋力书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核苗强师计划”启动,为乡村教育振兴输送“火种”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投稿系统

来源 | 中核五公司

责编 | 朱灵钰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