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导读:
本草有五味,酸、苦、甘、辛、咸,
这是本草的真味;
生活亦有五味,喜、怒、哀、乐、殇,
这是生活的本质。
文 | 司马
来源 | 有束光(ID:onelight01)
本草中华
Find
最近,
又一部零差评的纪录片火了!
主角全是素人,
豆瓣却炸裂给出9.0高分。
喏,就是这部片子
《本草中华》。
明明是讲中草药,
却愣是拍出了风光片、野外探索片、
功夫片的三重感觉。
上一分钟,各种航拍、4K高清画面......
美出天际,让你挪不开双眼。
下一秒,
你便追随采药人的踪迹,
行至人迹罕至的山林,
深潜无边的海底,穿梭于钟乳石间,
在悬崖峭壁上翻飞,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双腿微颤。
这里藏着少林功夫的惊心动魄、
“身躯丈量大地”的虔诚,
还装进了人归自然的诗意。
而这部与中华本草有牵绊的片子,
并非什么大牌明星真人秀,
而是普通人所展示的,真实朴素的生活。
草木归林,人归自然。
自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之后,中草药诞生,世代相传,一把草,庇佑了无数的华夏子孙,但关于草本的故事,我们却极少通过媒体真正地了解到。
苁蓉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
百合是长在地上的像蒜瓣;
荷叶煅炭能入药......
截图源自《本草中华》
“草木境界,人生修为。人与本草的缘分与生俱来。”纪录片的导演孙虹说。
穿越30多个省市和地区,从深海到雪山高原,海拔落差5000多米,她带着一帮85后背着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岭,只为了记下药人或农人们守护本草的每每个瞬间。
创作团队
中华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农人和药人们却依然追随祖先的脚步,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一开篇,镜头落在了
海拔4000的藏北高原草甸
上,这里生长着“软黄金”冬虫夏草,它是隐秘的,唯有心怀虔诚,才能与之相遇。
藏北高原寒风凛冽,寒风刺骨,
江才平措正跟着父亲,
用最谦卑的姿态寻觅着这份来自
大自然的隐秘礼物,
这是小伙子第一次出门追随父亲,
他想亲手挖到虫草为染上风寒的爷爷治病。
但虫草生长在地下,在广袤的草甸上,
想寻觅到珍贵虫草的踪迹谈何容易,
一个上午过去了,他一无所获,
而且山雨不期而至。
看着面露焦虑的儿子,
父亲决定带着平措去更远更高的地方碰碰运气,
要穿越湿滑的溪涧,
碰巧那里也是平措爷爷带着他去过的地方,
三代传承即从这里开始。
小伙继续屏息凝神不放弃一寸土地,
“有了!”
终于,他在草甸发现了一抹橘黄,
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从泥土中取出虫草,
把虫草慎重地收藏起来。
(露出的虫草仅有拇指一般的高度,
太考验耐心了。)
终于挖到生命中第一株虫草,
平措还不忘这件事:
“只有把泥土重新归弄好,
来年这里才会重新长出虫草。”
冬虫夏草40年来,价格翻了3000倍,
但在这些朴实的牧民眼里,它是无价的。
因为扎根于土地的虫草,
在无声的时光里生长着,
成为一剂良药滋养着大地上的人。
寻觅本草总是特别的难,有时翻山越岭短则一天,长则数月。
这天,王亚军放山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采药人,上山采“百草之王”的人参,也花了足足5天才寻觅到一点蛛丝马迹。
在森林深处的路上,迷路,或者遇到蛇虫也是常有的事情。
传说中,野山参可是“会跑”的,
不过,先人留下来一些祖传的法子,
只要照着去做,也不是难事。
这不,老王发现了这个红色的球状物,
找到了它,就等于找到了野人参!
细细地用专用的签子挑拨,
万万得小心,
不能弄断一块根须,
要不这棵参就损坏了。
看着长途跋涉寻找到的山参
出落得如人形一般灵动,
老王终于歇了一口气。
人参,是诸多补气药中
唯一一味能大补元气的本草,
有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
和老王类似,
远在山东辽东半岛的张百胜,
他每天的日常就是穿着潜水服,
沉入能见度不足两米、水温不到15度的的深海,
这个海洋猎人正在细细寻找海参的踪迹。
做打捞海参的工作已经几十个年头,
虽然过程艰险无比,但即使快要退休了,
他对这片海依然是眷念不舍。
海参是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六亿多年,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参补肾、益精髓,其性温补。
这些个奇珍异宝,都是中华本草的一种,它们或深埋地下,或潜藏深海,或长在悬崖绝壁,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有心人总会寻到。
王亚军说,
“寻药,也是寻路;采人参的药农,会在找到人参后埋下浆果,不放绝山。”
这是药人生存的智慧。
常年下海的张百胜则讲,
“渔民们打捞起一筐海参,只留下5年以上的,剩下全部放回,放生幼苗,这是世代海边渔民的传统。”
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这些药人或农人都知道取之有节,还之有道,天地的滋养才能生生不息。
张百胜把小海参放生回海里
源自大自然的草本最终会变身成一味良药,而熬制是必经的步骤,草本熬制必须心存虔诚,初心纯粹。
“有怎样的初心,就会有怎样的药。”
有名的少林黑玉续断膏,总共需要
108
味药精心熬制,自从被师父选为熬膏主理的那天起后,释延柏的心里,就泛起一片涟漪。
释延柏想的是“把药材准备好,等师父一声令下,开始熬制就成。”
师父却摇头:
“
要熬好膏药,一分在药内,九成在药外,太看重结果,反而熬不出好药。”
释延柏于是亲自上山采药,坐禅,感受大自然的洗礼,心如止水的时候,才正式开始黑膏药的熬制。
这是脑力和耐力的考验,炸料,
按照特定顺序下锅,过滤药油,熬膏、下丹......
108位药,历经繁杂的工序,
真是一点浮躁之心都不能有。
正是这样,
释延柏才熬出了令师父满意的膏药。
正如师父所说,
“药本身就是快乐的,
以快乐的心态去投入,就会有快乐的回响。”
中华5000年文明,本草何止万种,每一种都是药农精心守护才会流传至今。
69岁的张维忠,一个普通的老农,他和老伴郭玉珍的前半生都在跟一粒小果子打交道,那就是枸杞。
中医里讲,
味甘、性平,归肝、肾经,
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张老汉的父亲张佐汉,
被称为“枸杞神”,
他发现了果实特大的枸杞新品种,
在条件艰苦的抗战时期
他依然拼死保留品种作物的延续。
那时,别人都觉得张佐汉疯了,
骂他是“傻子”。
如今张维忠也得了个和父亲一样的称号,
做了半辈子“杞农”,现在明明可以器械分拣,
却依然事事亲力亲为,用手工分筛枸杞。
他说舍不得用冷冰冰的机器,
因为这是父亲曾经用一生守护过的枸杞。
“一个人并没有傻,却获得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张维忠与其父亲的名字都被写进了当地枸杞纪念馆中,当被人问起“以后被人忘记了,你会难受吗?”
张维忠憨厚笑说:
“农民嘛,忘记就忘记,只要记得枸杞就行。”
像张维忠这样守护草本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五味陈杂,就好似人生。
每次说起百合,人们首先总想到了花,以及那个耳熟能详的词:百年好合。
实际上,它是因为鳞片抱合在一起的地下茎块得名的,其中兰州百合味甘性寒,养阴润肺,是食疗养生的上品。
百合
每年兰州的百合花节,
是村支书张宗忠最忙的时候,
老伴许成莲经常一个人看护百合花田,
常年的劳作让她的手指因为风湿变得肿胀。
退休后,张宗忠闲了下来,
决定替妻子分担百合田里的工作。
这天,他让老伴在家歇息,
自己独自一人上山挖百合,
当他劳作完,孤零零坐在田埂上,
才突然体会到老伴曾经的孤单......
从地里回来,
向来不下厨房的他笨手笨脚地剥百合,
为妻子做了清蒸百合,满屋的香甜。
相守了一辈子,
百合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
花再美,还是比不过你的笑颜。
忽然间,镜头一换,
就跟着穿越到了广西平南县。
相比老张和老伴爱情的其乐融融,
蒙石坚的老母亲此时却开心不起来,
她眉头深锁,依恋不舍,
因为,今天她就要跟宅门口的
百年肉桂树告别了,
这棵树是她的老伴还在时种下的。
自嫁过来时这棵树就已经存在,
为了守着它,
她曾拒绝搬离小岛去镇上生活。
但如今,却不得不跟这位老朋友告别了
——因为它就要枯死了。
与其等它凋零,不如在恰好的时刻说再见吧。
看着剥刀在树身周围切割,
肉桂皮被剥下,树被电锯放倒,
老人良久无言。
回到屋里,
她小心地把小块的肉桂皮放进小袋子里制成香囊,
仿佛这里装着的是她的全部过去。
每一个草本,
背后可能都有着一段故事。
云南新嫁娘,
亲手酿一坛由酸变甜的雕梅送给婆家,
寓意着她的人生从青涩转为成熟;
沙漠里的母亲,
带着精心熬煮的苁蓉羊肉粥,
穿越广袤无垠的沙漠,
给准备高考的儿子送去,
一碗简单的热粥,却盛放着母亲浓浓的爱。
林伯顺亲手为相伴一生的老伴熬制酸
一碗简单质朴、浓郁润泽的酸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