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喜悦家人
爱人,爱家,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疾控  ·  每天运动 VS ...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痒痒痒!春季突然起疹子,是怎么回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喜悦家人

你是否也越长大,越害怕回家过年? | 回家看看吧,爱里没有惧怕

喜悦家人  · 公众号  ·  · 2019-01-29 12:30

正文



文字:元斌 | 整编:黑门

转载自公众号:黑门(ID:HeyMEN27)


今年,你回家过年吗?


距离过年,眼看不到十几天的时间了,有的人已经开始收拾起回家的行囊,有的人却还迟迟没有决定买那回家的车票……


不知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半年?一年?还是更长时间……?

又是为什么离家在外?

求学、工作、看病、远嫁……?


总之,我们有太多离家的理由,也有太多太多回不去的借口。


只是那头,总有父母在热切又小心翼翼的期盼: “什么时候回家?”



他们想你,又怕打扰你。



01


你是否也一样

越长大,越害怕过年

小时候的我们,对过年总是充满了期待。


有丰盛的大餐,好看的新衣服,喜庆的压岁钱,男孩们还可以肆意地玩各式各样的鞭炮:摔炮、冲天炮、大红鹰……



爸爸当时为我自制的小木车,在过年时都会成为“抢手货”,甚至对于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充满了期待,走到哪都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慢慢再大一些,我们也有独属于这个年纪的傲气,跟周围的人话不投机却硬要寒暄一番,亲戚们就会来轮番“讨教”期末的考试成绩,美其名曰,关心下一代。


当年,期末成绩考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年过得好不好。



再后来上了大学,离家更远了,家的含义也变得更加厚重了起来,常常想念独独属于家的那份味道。


但许多现实却猝不及防地冲到我们的眼前,恋爱、就业、考公、考研……越来越多的抉择在我们眼前铺排开,逼着你做出一个个重大的人生抉择。


有些人,从这时起,开始害怕回家过年,害怕家人提及这些问题。


所有这方面的关心都变成了一种爱的负担,想着能逃就逃 ,“自己都还没想好呢,你们就别问了。”



正式工作了,要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社会、职场,我们日复一日的为着生机奔波,还要忧虑这个月的工资够不够还花呗、交房租。


越发稀疏的头发,高居不下的房价,越来越难找的对象,越来越昂贵的小孩教育成本……不断抽空着我们对生活残存的热爱。 每天不下十次辞职不干了的冲动,可又从来不敢。


一到过年,那些回家的年轻人就会成为整个家族的焦点, “什么时候结婚啊?”、“现在工资多少啊?”、“职位坐到哪了?”、“房子在看了吗?”......


如出一辙的“中国式盘问”从七大姑八大姨口中接连的轰炸,以及其背后裹挟的价值观对年轻人的压迫,让很多人都感到无比压抑。

慢慢长大,我们和“过年”的关系也在互相失去。


02


那些不敢回家过年的年轻人

有着叫人心疼的恐惧

“回家过年”,从一个叫所有离家者兴奋无比的期盼,渐渐成了一个深度焦虑的抉择。


被相亲、被逼婚、被攀比;与七大姑八大姨斗智斗勇、唇枪舌战;夫妻俩为着今年过年去谁家冷战;过个年花了半年工资的巨额开销.....



各样可预见的恐惧拦阻,迫使年轻人有家不敢回, 其中最深的恐惧,莫过于没能活出家人眼中的期待。


长辈的“关心”与年轻人收到的“信号”,有着巨大的断层,他们对一个“好孩子”的期待是那样显而易见,但孩子的世界离他却那样遥远。



他们不知道该谈什么,来填补饭桌上的空白,有的时候也只是为了找些饭后的谈资,尽管小心翼翼, 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在无形中,把压力加在了这些难得回家一趟的年轻人身上。


在知乎上,有人发起过一个提问: 难得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愿回家?他们是怎么想的?



135个回答里, 那些不回家的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光看着就叫人鼻酸。


@西兰花么么哒:

我听不懂他们的话,也不知道笑点在哪,像个傻子一样,我明明在外面是一个很活泼的人,可是一回家我就想哭,我就觉得我根本不属于这个家……可是我无力改变这一切,只是觉得很难过……

@匿名:

每年回家都会觉得回家过年更加孤独了,除了亲戚父母的叨叨,只想自己待着,每天晚上八点就睡觉了,白天就躲在奶奶家晒太阳,因为她不会叨叨我。

可能大家对父母亲戚的叨叨并不陌生,什么工作啊结婚啊什么的,我的却不同,似乎父母把憋了一年的抱怨和期待都要说给我听,亲戚就是要怼你让你难堪,他们总是串通一气让你回应不是,不回应自己待着就像个透明……


@大虾:

混不出个名堂,不敢回去……

@白天出现星星:

家里人对自己要求期望太高,自己又不能拒绝,总觉得父母年纪大了,不想违背他们,23岁的我比同龄人成熟太多,黑夜里躲在被子里哭过无数次,试过对父母说过我压力挺大的,妈妈只说我在找借口,所以我不在求他们理解,只能独自承受……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说道: “我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

害怕自己的价值被三两个标配问题简单定义; 害怕自己的人生轨迹,被别人拿来指指点点;害怕过年那几天,感觉自己活得像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害怕我们成了,那要用成就领取“糖果”的的小孩。


但这所有的逃避的背后,最终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我赚的钱不多; 我在公司就是打杂的;我单身,也没有什么朋友;我吃不好,睡不好;我每天都很焦虑;我很迷茫;我很孤独 ……


其实,我过得并不好。

对不起,我没能成为你眼中那个成功的人。


我就是这个社会中,失意的人……

03


有人在日夜期盼着你能回家

单单只是你能回来就好

前些日子爆火的短片《啥是佩奇》,片中最触动我的一个镜头,是老人打完电话,然后电话那头告诉他过年不回来的时候,老人眼中的失望以及背对苍茫大地时的孤独。

这份等待和期盼,在现今这个社会并不是个例,而是常态。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为什么爱你;可我找不到那个理由,因为我不能把我对你的爱只限定于一个理由。 —— 林清玄《理由》

父母对于儿女的爱,也许是人世间最没有理由的爱了。 而千千万万的家庭,将这一份爱凝聚在过年的准备之中,心心念念期盼着孩子回家。


在安徽阜南县农村,62岁王秀翠姐妹,早早的就开始忙着张罗起了过年的吃食。



“猪肉已经买回来腌制好了,自家喂养的土鸡也杀了几只,今天我把粉碎好的绿豆泡上了水,等把绿豆皮捞上来,明天就可以打成粉用油炸成丸子。”


置办年货虽然忙碌,却掩盖不住老人内心的欣喜。

王姐妹的两个子女都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独自生活。为了不给子女们增添负担,老人还在自家的田里种植了蔬菜。


“我种的蔬菜是以大葱为主,卖大葱的收入完全够我一个人在家的开支。”


她一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心,为儿女们着想,她却怕儿女们为她操心丝毫。


“今年的猪肉相对的便宜些,前两天上街时,一下买了200多块钱的。赶上过年了,他们放假回来,一家人团聚一起,我要多做些他们喜欢吃的家乡菜。”


为了让子女们吃上可口的饭菜,王姐妹把买回的猪肉都做成了腊肉。除此之外,她还把自家养的土鸡杀了几只。


“以前,他们特别喜欢吃自家炸的年货,麻花呀、麻叶呀,还有这准备做的炸绿豆丸子。”



王姐妹一边说着,脸上是藏不住的喜乐,“自家炸的绿豆丸子味道正宗,在做的时候还要准备好葱、姜等多种调味料,把泡好的绿豆打成粉,将这些调味料搅拌均匀,用油炸熟,看着黄,闻着香,吃着酥。”


老人其实一点都不图啥,只要孩子爱吃,她就感觉自己有被需要的价值,她就满足幸福。

她说,以前家里穷的时候,最害怕的是过年。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她每天盼的就是早点过年。


一年到头,也只有这时候在外打工的孩子们才可以回到她身边,陪伴着她度过一小段团聚的幸福时光。



也许你的家人不那么懂你,也没有用合适的,或是你想要的方式关心你,但是他们期待你回家的心都是一样的。


他们真的想你,期待你能陪在他们身边说说话,想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地在饭桌上吃年夜饭,别无所求。

你,也许有自己的世界,可你,却是他们的全世界。


04


回家过年吧

爱里本没有惧怕


在《圣经》里,也有这样一位父亲,在等待着他的儿子回家。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个富有的父亲底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大儿子,一个小儿子。有一天小儿子突然跑过来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


这一行为在当时的以色列,是大不孝的行为,因为父亲在当时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权威,只要父亲还活着就不会提前分家产,而此时小儿子主动提出分家产,意味着他藐视他父亲的权威,仿佛是在兴高采烈、堂而皇之地宣告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