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摆脱泥泞的力量
你好,我是昱子。
今天来说件正事。
新学期即将到来,一条教育新政,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其中第14条规定:
“适度放开特殊教育学生学籍变动权限”,情况特殊的,可以允许其降级就读。
“留级生”,这个消失了近20年的身份,要重新回来了?
1
留级制度,为何“消失”?
说起留级,70后80后都不陌生。
在那个年代,留级是家常便饭。
成绩不好?留级!
跟不上进度?留级!
调皮捣蛋?还是留级!
留级,就像一把悬在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闻风丧胆。
可你知道吗?
留级制度,其实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产物,而是从国外“舶来”的。
清末民初,我国开始效仿西方,建立现代学制,留级制度也随之引入。
那时的留级,更多是一种淘汰机制,用来筛选和分流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留级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中小学管理学生学业、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留级制度也一直备受质疑。
上海一位小学校长曾说:
“留级生挤占了义务教育资源。在上个世纪,各地都存在小学入学难的问题,有的学生留一级不行,还要连续留几级,这就占用了其他适龄学生的就学名额。”
2006年,我国修订《义务教育法》,取消了因成绩差而强制留级的制度。除非因病休学,否则,即便有家长主动提出让孩子留级,教育部门也原则上不予鼓励。
“一刀切”地不留级,看似公平,实则让部分学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
“对于那些学业确实跟不上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像被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往前冲,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2
留级的“隐形回归”,意味着什么?
此次新修订的学籍管理办法,针对特殊教育学生开了个口子,可以允许其降级就读。
这被视为一种变相的留级机制,也被业内称为留级制度的隐形回归。
何为特殊教育学生?难道只有智障学生才算特殊?
当然不是。
特殊教育学生的范围,其实很广。
那些成绩始终不能及格的“学困生”,那些在学习上遇到特殊困难的孩子,都可以被纳入其中。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留级的“隐形回归”,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它意味着,那些在学习上慢半拍的孩子,不再被一味地“赶鸭子”,而是可以有机会放慢脚步,慢慢来。
有人说,这岂不是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的纵容?
岂不是让他们有了偷懒的借口?
其实不然。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伶俐,一点就通。
有的孩子却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勉强跟上。
还有很多孩子面临学习困难,却被视作“懒”、“不认真”。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小时候患有严重的ADHD(多动与注意力缺陷),无论他多努力,都不能认真听课,老师说了一点儿,他的思想就跑到了九霄云外,一堂课下来,他几乎找不到重点。
为此,他的父母让他七次转学,直到转到一所菜场小学,童漠男才安定下来。
童漠男回忆童年时就表示:
自己并非不认真,而是确实不能集中注意力。
这,就是个体差异。
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家长老师让“认真点”、“努力点”就能解决,就像近视眼一眼,不是努力点就能看清楚。
这些孩子,更需要实打实的帮助与干涉,包括留级在内,也是让他们更能适应“慢发育”的状态,不至过早被学业杠杆淘汰。
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硬生生的鞭策和鼓励,而是实实在在的理解和支持。
留级的“隐形回归”,正是对这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它有机会让那些学习慢半拍的孩子知道:
你不需要和别人比速度,你只需要和自己比进步。
你慢一点没关系,只要你一直在前进,就值得被肯定。
正如《世界教育报告2020》中所说:
“教育不应是一刀切的系统,而应是多
样化的选择。
”
允许留级,是更人性化的举措。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他们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和规律。
允许留级,就是给那些生长慢一点的种子,多一点阳光和雨露。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教育,也应该像水一样,温柔而坚韧,包容而有力。
留级的“隐形回归”,或许正
传递出一个信号:
我们的教育,正在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多样化。
希望未来,孩子们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号主:
你好,我是昱子,曾是一位新闻主播,如今在新媒体浪潮中挣扎求存,曾是一个高考赢家,如今娃的成绩却一塌糊涂,曾一线采访
北京奥运会、
汶川大地震、G20峰会,如今却也困顿在锅碗瓢盆间,苦中作乐……日子如此琐碎,总有太多遗憾,但生活可能就是如此,恒常的不变就是变,学着去接受、去辨析、去成长,与我一起,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总有一天,会找到自由的自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二孩妈妈进化论,一个温暖、有趣、有用的成长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