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说法:“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虽然多有自嘲之意,但是却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崇洋媚外,在中国已经不算得什么新鲜的词汇,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中国惨痛的近代史中,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击碎了天朝上国的幻想,更击溃了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甚至是民族自信,随之而来的是对自我的无限否定,以及对西方的绝对崇拜,演化至今,俨然变成了一种肤色崇拜。
亚洲可能在物质文明上稍稍追赶上了西方,但是在文化自信上仍然处于跪着的状态。
从洋垃圾到洋宝贝,只差一张机票而已。
毫不讳言,这样的洋垃圾,中国还有很多,遍布各行各业。有这样一个可能不怎么绝对客观的现实,去国外的中国人大多是精英,而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垃圾。
外国真正的精英没必要远赴重洋到中国来闯天下,吸雾霾,他们在自己的国度中生活得有滋有味,有钱有妞有工作,即使是那些身怀宏伟抱负,渴望改变世界的人,也会选择去美国,而不是中国。
你要相信这样的一个事实,在当今的世界,美国仍然是领导者,是世界各国人才的圣地,硅谷和华尔街如同一块人才磁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中国则是另一种磁铁,来中国的外国人中很多是在本国混得不怎么样,极度屌丝的loser,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到亚洲,到中国来碰运气,没想到运气是如此之好,loser瞬间变成了winner,于是马上呼朋唤友,人傻钱多妞美,速来!
之所以称这样的一群老外为垃圾,是因为他们在践行垃圾的事实。
崇洋媚外,一个麻木的词汇,从近代说到了现代,仿佛已经深入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纵观整个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崇洋的思想。
有亲戚在国外就觉得特有面子,如果自己是个归国华侨就更是逼格十足了,再不济,出国留学一趟,沾点洋气也是极好的。就连普通的楼盘,也大多要取个外国名字,显得自己要格外高档一些,什么加州水岸、普罗旺斯、曼哈顿……
小孩从小也要取个外国名字,巴不得在娘胎里就要教会他们说英语。
崇洋媚外的背后是中国整体文化自信的缺失,是民族自卑感的体现。从中国被舰船利炮轰开国门开始,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为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足以击溃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也逐渐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
哪怕是近现代的大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等人,也主张全盘西化,在那个时代,西方文明,独领风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现了对其他地区文明的全面超越,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代表。
崇洋,也可以说是崇优,你不得不承认,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确实领先东方,崇洋也算是顺时代而为,正如曾经的日本“崇唐媚汉”一样。在这种思潮下,文化自卑感也会油然而生,中国怎么也比不上外国,制度是外国的好,月亮是外国的圆,连人也是外国的好看,宁愿倒贴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外国人也不愿意答应追求其多年的男性朋友,这种现象在此看来也不足为奇了。
尽管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世纪前的东亚病夫,西方也不再是那个对世界有绝对统治力的西方,但思想永远是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在思想层面,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这绝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人所谓崇洋、爱慕虚荣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在默认洋人就要“高人一等”这一现实,毕竟虚荣心也是需要市场的。
中国人没必要崇洋媚外,也不能闭关自守,我们所需要的不过只是平等视人,平等待人,不歧视,不高看,做自信的中国人。
可是对于很多习惯了不是当奴才就是做奴才主的人来说,自大永远与自卑相随,要做到平等与自信,谈何容易?有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吗?
答案是悲观的,过去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不过我相信时代的风云终究会让中国人找回自信,找回自信的道路也是中国的强国路,强大才是最猛的壮阳药,强大才能自信,只是希望,在这条不怎么平坦的路上,少点骗吃骗喝的洋垃圾,多点睿智博识的洋先生;少点谄媚的崇外,多点理性的崇优;少点无妄的自卑,多点坚定的自信……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