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ITUTE|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总体建筑观》
是“重访包豪斯”研究计划的关键环节,是这一计划的阶段小结,研究转折点上的一次重申:
格罗皮乌斯毫无疑问是
一位建筑师
,而从开办包豪斯到他在哈佛大学的教育改革,也让他毋庸置疑成为
一位教育家
,不止于此,格罗皮乌斯凭借着他自身对时代的宏观诊断和他尚未实现的构划,又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者身份,也可被看作
一位社会活动家
,试图改造社会的行动者。
只有根据上述这些身份的两两重叠交织,以此为路径,人们才有可能辨认出格罗皮乌斯所要处理的难题,或者说根本问题的各个层级。如果将这一系列实践思想,嵌入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这一更为长周期的进程中,或许可以进一步地帮助我们发现格罗皮乌斯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了
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之间的关联者
。
同时期,另一场更大的变动,
源自现代主义先锋运动前后的
建筑学与艺术史
、
建筑学与建筑物
这两次分离,也正在悄然形成
并影响至今
。由不断的分离而拓展的构建活动对晚近资本主义积累方式转型的回应,有助于我们改写尚未完成的总体,走向更为全面的建造,
走向更为一般意义的建造
。
本次讲座将结合
《德绍包豪斯建筑》
中的案例,图解画讲《总体建筑观》的译后记;从当下共同行动的技术危机出发,回溯
“总体”
这一理念的思想脉络,以此作为之后“对话先锋派,否思建筑史”系列讲座的导论。
建筑师:
侬还想哪能|世纪乌托邦的迷思
architects: what else could you do
the myth of utopia in the last century
主讲|王家浩
嘉宾|张佳晶、张斌
活动时间|
2025.01.09(周四)
|14:00-17:00
活动地点|百新书局
|上海
市黄浦区福州路620号
主办召集|GM5
学术支持|院外
王家浩
联合主持BAU学社,创办“院外”,策划主编“重访包豪斯”丛书。著《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译《总体建筑观》、《德绍包豪斯的建筑》等。
近年来,关注“世纪先锋派”,“现代建筑批评史”等课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理论课程客座导师。
张佳晶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设计导师。
张斌
彬蔚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
Scope of Total Architecture
总体建筑观
著|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译|
王家浩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重要的理念倡导者与教育践行者。本书收录了他发表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十六篇文章,并以逐层推进的框架重新编排,呈现出格罗皮乌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下,对“建造”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历史化的意识。整本文集从教育入手,经由建筑师的角色与当代任务,到城市规划与住房问题,最后论述了与书同名的“总体建筑观”。本书也是在历史转折阶段为将要发生的论战而做的事先张扬的论辩,它倡导的不只是一项尚未完全实现的事业,更是一次对当下学科、技术以及社会愿景等议题仍具启示性的构划。格罗皮乌斯的这一场跨越三四十年的写作,为后人深入理解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的理念与困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空坐标。
▶
Bauhaus Bauten Dessau
德绍包豪斯建筑(补遗本)
著|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译|
BAU学社
补遗
|
菲利普·奥斯瓦尔特
编
|
王家浩
这本由包豪斯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卸任之后编辑的项目报告,汇集了上世纪20年代末即将来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前,包豪斯位于德绍的总体实践。四个建造案例几乎涵盖了不同阶层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面向。图册记录的不只是建筑物,更是试图与新文化协调一致的视觉环境,不只是建造工程组织者的工作,更是一段建设发展与社群合作的时期。这是包豪斯理念在走向它的终极目标过程中坚实的第一步,也是为包豪斯自我正名的开始:如何在建筑师的使命成为时代宿命的必然中,揭示出将这种宿命转化为使命的自由。本书以充足的素材详尽地勾勒出项目全貌的同时,这一借助出版让人们体验全新的综合体的方式,也有助于人们当下做出新的决断。此次中译本还特地补充了部分当年原书未能收录的规划和设计案例,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绍包豪斯建筑集合。
▶
重访包豪斯
丛书
丛书主编
|
王家浩 周诗岩/
美术编辑|
回声工作室
责任编辑|
王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包豪斯这一理念原型是现代主义历史上不可回避的经典,而陆续出版于1925至1930年间的“包豪斯丛书”(Bauhausbücher)作为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版行动的结晶。重访包豪斯丛书将这一系列历史档案放置在当代包豪斯的视野中,将包豪斯理念转译到当代社会环境中,翻译与解读曾经的文本,并加入当代学者对包豪斯的研究,在物与像、批评与创作、学科与社会、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一系列的等价关系。本丛书包括原包豪斯丛书、包豪斯人的写作和当代包豪斯研究三个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包豪斯的深入研究,并指向未来的社会反思与实践。
▶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
BAU学社
|
学社 ▶
设计史?艺术史?思想史!
|
情境对话中的“理念”
|
包豪斯流
|
历史转承中的“演练”
|
包豪斯人
|
技术演革中的“建造”
|
对话
包豪斯
|
社会工程中的“基进”
|
BAU与营造
|
教学现场中的“国际”
|
人-
物-文 ▷
包豪斯女性
|
包豪斯展示
|
包豪斯建造
|
建筑师形象的重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
不完美世界的原则:汉内斯·迈耶
|
改良人类知觉: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
空间中的舞者:奥斯卡·施莱默
|
包豪斯二十四讲
|
包豪斯与先锋派
|
译丛 ▶
重访包豪斯
|
教学草图集
|
包豪斯剧场
|
新构型
|
新构型艺术的基本概念
|
绘画 摄影 电影
|
无物象的世界
|
德绍的包豪斯建筑
|
立体主义
|
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
|
总体建筑观
|
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
|
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
|
包豪斯冲突1919-2009:争论与别体
|
▶
星丛共通体
/
回声·EG
|
专题 ▶
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
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
包豪斯十四年:先锋派的临界点
|
共读 ▷
启蒙辩证法
|
走向新宣言
|
美学理论
|
装饰与罪恶
|
艺术与生产
|
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
|
计划与乌托邦
|
空间的生产
|
帝国与传播
|
理解
媒介
|
地堡考古学
|译-写 ▷
瓦尔堡
|
阿多诺
|
最后的马克思
|
塔夫里
|
后革命与世界体系
|
列斐伏尔
|
现代性与日常生活
|
麦克卢汉
|
生产方式对信息方式
|
居伊·德波
|
排场社会与地理主体
|
技术网络与人器纪
|
朗西埃
|
山寨现代性
|
画讲-图说 ▶
建筑物与像
|
论坛
▶
空间生命政治
|
美学与生命政治
|
美学与政治
|
媒介批判
|
都市魅惑与图像
|
建筑
批判
文献阅读
|
城市危机与空间政治
|
▶
批评·家
/
BLOOM绽|
议题 ▶
乌托邦
|
世纪观
|
大众史
|
有用,太有用了!
|
人类之眼
|
技术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