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马靖昊说会计
财政部新理财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客座导师,《财会月刊》、《财会信报》特约主编,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专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民革党员。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51好读  ›  专栏  ›  马靖昊说会计

无息负债的暗流涌动:头部企业需警惕的“挤兑”危机

马靖昊说会计  · 公众号  · 财务  · 2025-02-21 20:06

正文

注: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 马靖昊说会计 的文章,记得将我们设为 “星标” ,多点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星标方法 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 马靖昊说会计 进入 主页,再点主页 右上角 "..." 然后选择 “设为星标” (账号旁显示五角星标记表示成功。)


图片

引言: 近期,我注意到部分头部企业积累了巨额的无息负债,这可能已经超出了 “用别人的钱做生意” 这个界线,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为此,我专门撰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成为一个预警,提醒企业管理好自己的无息负债,防范风险蔓延,当然,更希望这些担忧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在会计的世界里,负债总是让人心生警惕,但有一种负债却常被忽视,那就是无息负债。无息负债,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无需支付利息的债务, 常见形式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合同负债等。 无息负债的核心是 “用别人的钱做生意” , 听起来似乎颇为诱人,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想象一下,某些头部企业,凭借着强大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在上下游供应链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它们如同掌握着资金调配大权的主宰者,轻而易举地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构筑起数额巨大的无息负债。 这些资金如同源源不断的血液,为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借助这笔无息资金,企业得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份额、加速项目推进,看似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的发展大道。
以汽车行业为例, 比亚迪的无息负债占比高达90%,通过占用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定金支撑扩张。 这种模式在行业景气时堪称“财务智慧”, 然而, 这些资金就像是企业手中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却也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
无息负债 虽然无需支付利息,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成本。 这种成本,就是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和耐心。 无息负债虽未体现在利润表的利息支出中,但其隐性成本在于商业信誉的消耗。当企业过度延长账期(如东风集团应付账款账期达226天),实则是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埋下挤兑隐患。 一旦这些头部企业出现经营不善、资金链紧张等负面消息,上下游企业就会开始担忧自己的资金安全,进而要求提前收回款项。这就是所谓的“挤兑”现象。
挤兑一旦发生,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本看似充裕的现金流瞬间变得捉襟见肘,企业不得不四处筹钱以应对危机。但在这个关键时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往往会变得更加谨慎, 他们会紧缩银根, 贷款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幅增加。这样一来, 企业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最终极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将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
因此,对于占用上下游巨量资金的头部企业来说,无息负债绝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免费午餐”。相反,它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企业的财务危机。 无息负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吸星大法",用好了功力倍增,用不好就会遭到反噬。 比如 某家电巨头2023年中报显示,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往年的92天骤增至127天,同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却缩短至41天——这种"既要占下游便宜,又要催上游回款"的双向挤压,最终引发了经销商集体反水。
因此,这些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资金链的安全稳定。 一方面,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和调配,不过度依赖无息负债,降低资金集中回收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出现可能影响上下游信任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化解。
老子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无息负债的“免费资金”背后,是商业生态的共生关系。头部企业若滥用市场地位透支信任,终将付出数倍于利息的代价。 毕竟, 供应链的信任,才是企业最珍贵的“隐性资产”。
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财务逻辑,如文章得到您的认可, 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谢谢。

图片


推荐阅读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可怕的

要理解研发支出资本化,谈个恋爱就知道了!

合同资产与合同负债

权益乘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