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良大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什么是Transformer模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良大

深圳赛格大厦,一个创造神话的地方

良大  · 公众号  ·  · 2021-05-20 19:59

正文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09(不闲聊)

大家好,我是良叔。


前段时间身体不好,休养了一阵子,公司也有些破事,让人挺烦,所以一直没更文,感谢各位还没走。


前两天,深圳赛格大厦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事发时我正在华强北赛格大厦附近,目睹了大楼的晃动。


亲眼看到那个庞然大物的摇摆,还是挺吓人的,虽然离得很远,我还是下意识的跑了好几步,还好,鞋没跑丢。


据一位知情人讲,赛格大厦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很快就能恢复,当然最后要看官方的说法吧。


这事儿,之所以如此轰动,不仅仅是因为赛格大赛的高度,更是因为作为深圳华强北的标志建筑,在这个地方发生过很多神奇的故事。


很多人一夜暴富,也有很多人倾家荡产,正是这种冰火两重天,让赛格大厦在深圳人心中有着很特殊的情感。


以下文章,是我的一篇旧文,记载了华强北和赛格大赛的一些奇特往事,很多人没看过,借这个档口再发一次。



最近很多人都刷到一个视频:


一个破衣烂衫的流浪汉,在深圳赛格大厦一直转着圈圈。


大家都叫他“ 手机小王子 ”。


有人挖出了他的背景,说他叫陈金淩,来自江西。


当年16岁时,他跟随亲戚来到华强北,趁着山寨机的崛起,他不仅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在最辉煌的时候有几个档口,一天的流水过百万。


但他的山寨帝国梦很快就破灭了。


扣押、罚款、牢狱之灾,灾难接踵而来。


出狱后,应收的账款要不回,上家却天天逼债,老婆也跟人跑了。


究竟他现在是真疯,还是假疯,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只要给他一根烟,他就会开始爱的魔力转圈圈。


但如果你非要给他一包,他也许会说:


“我只要一支,你给我滚开。”


据说他之所以喜欢转圈圈,是因为在最辉煌腾达的时候,他常跟朋友去华强的DJ的士高喝酒跳舞。


而他最喜欢的舞步,就是转圈。


传言是真是假,很难讲,但这类事儿,在华强北绝不稀缺。


“手机小王子”


在老深圳人的记忆里,华强北弥漫着金钱的味道,甚至只要一踏进华强北,就能听到数钞票的声音。


在这个弹丸之地,至少走出了50个亿万富翁。


工厂女工跃升女企业家,穷小子变身富豪,这些在华强北都不算什么稀奇事。


当然,也有无数人在这里栽跟头,有人一夜返贫,有人半夜跑路,也有人成疯成魔。


那是华强北的野蛮生长史。










1













“华强”寓意着“中华强大”




华强北的故事,还得从1979年说起。


那一年,在广东清远的一个山沟沟里,雨下了大半年。


看着眼前稀里哗啦的雨,粤北兵工厂的领导满面愁容:


“再不搬走就是慢性自杀呀。”


粤北兵工厂是一些生产军用无线电半导体的企业,也是广东技术最先进的企业,它们打造的无尘生产线,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


无奈之下,厂领导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


写“万言书”,申请搬厂!


没想到“万言书”提交后不久,他们竟得到了答复。


不久之后,粤北兵工厂的三个厂子就搬到了今天的深圳福田。


当时的福田主要由农田和荒地组成,华强北还是个大旱坑。


80年代的深圳华强北


广东省领导拔了一根长到腰间的杂草,挥一挥杂草,就划了一块地给兵工厂。


三个兵工厂落户后改为民营,专做民用家电,原来的“8532、8500、8571”编号也被撤销,并改名为“华强”。


因为“华强”寓意着“中华强大”。


之后市里又在它附近规划了一条路,叫“华强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兵,开始在深圳河的北边挖山建厂。而那些所谓的“厂”,不过是些茅草房。


80年代的深圳华强北


这些平矮的茅草房,就是深圳特区的第一批厂房。


这片厂房被命名为“上步轻工业区”,被用来做电子加工生意。因为位于“华强”的北面,所以老百姓喜欢叫它“华强北”。


1981年1月20日,作为华强北标志的 深圳电子大厦破土动工。


当时被“改革开放”口号吸引而来的外籍人士,就驻扎在深圳河对岸香港的落马洲,暗暗观察着电子大厦的工程进度,以此来猜测深圳特区的行情变化。


8个月后,高69.9米,共20层的深圳电子大厦竣工。


这是当时深圳经济特区的唯一一栋高楼,在这片荒原上,显得格外突兀。


初见雏形的华强北


无数的基建工程部兵在中央的调遣下继续南下支援深圳。


到了1983年,华强北的新建工厂已经多达50多家。电子工业部、兵器部等单位也纷纷南下,在华强北安营扎寨。










2













“一米柜台”




转眼到了1985年。


那一年,电子工业部在深圳成立办事处,整合分散的小型电子企业,成立了深圳电子集团( 后更名深圳赛格集团公司 )。


在它旗下,有桑达、华强、康佳、爱华、宝华等117家电子企业。



我一直说,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只要不犯傻不犯懒,即使偶尔犯点混,也有可能实现草根逆袭。


而华强北正是一块草根逆袭的沃土。


1988年,深圳电子集团改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在华强北的赛格工业大厦开辟出了一个电子元器件配套市场。


这是国内第一家电子专业市场,不久之后又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


1996年,因为生意火爆铺位供不应求,赛格集团推平旧的赛格工业大厦,在原址上建了一座与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比肩的摩天大楼。


高355米,共72层的赛格广场大厦


此时,与赛格仅一街之隔的华强电子集团将工厂迁到关外,也在原来的厂房仿照赛格的模式,建起了一个6万多平米的“华强电子世界”。


自此,华强北开始了华强、赛格双雄并峙的局面。


“双雄”之外,华强北的其他厂房也迅速蜕变成万商、远望、明通、太平洋、新亚洲等电子市场。


无数“ 一米柜台 ”的神话,开始诞生。


“一米柜台”,指的就是电子市场无数1.2米见宽的柜台,每一个柜台都是一个铺位。


80年代的“一米柜台”


这些“一米柜台”当时有多吃香?


有人回忆说:


“华强电子市场发盘的时候,六万平方米的商铺招商,在三个小时内一抢而空。

当时一个铺位的申请登记表,从楼上办公室下楼拿到街上居然能卖5万块。”


为了维持秩序,发盘当天,华富派出所出动了所有警力。


当时所有的人都相信:


“只要不是傻子,抢到了铺位谁都能发财!”


这话现在听起来有点扯淡,但那时在档口赚个上百万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有些初中没毕业的穷小子,也许在这里“练摊”三五年,转眼就成了身价千万,甚至上亿的企业家。


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工厂女工,因为不想打工,就跑到华强北帮人卖手机上的麦克风。


几年之后,她租了个铺位自己单干。再过了几年,她又开起了小厂,然后一边办厂,一边读书,竟一路读到了清华博士。


当年这个女工是谁?


她的名字叫王丽,如今是深圳豪恩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还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愣头青。


1993年,他在赛格广场租下了铺位开始卖电脑配件。


到1995年,组装机开始繁荣。小伙子推测电脑销售将很快爆发,于是他把香港两三大供应商的库存全买了下来。


结果过了春节, 市场果真火得一塌糊涂,而此时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脑硬盘都在他的手上。


为了买他的货,很多人上门抢购,有人甚至对他说:


“我跟你有交情,你必须给我,什么价你说,不给我,我找你拼命。”


这个一不小心赚了一两千万的小伙子,就是现在神州电脑的掌舵人,吴海军。


TP-LINK路由器的创始人赵建军,1992年也在华强北摆过摊。


就连马化腾,199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想过去华强北攒电脑,按工价,装一台计算机可以赚50块钱,一天装两台,收入就能高过很多人的工资。


不过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我发现,在华强北装机的都是从农村来的初中生,他们对配件的行情比你熟得多,手脚也勤快,‘打’不过他们。”


到了1998年,马化腾又回到了华强北开始创业。


在赛格科技创业园的一栋老楼里,至今保留着一间100多平米的办公室,剥落的墙面上还贴着当年的老照片。


当年,马化腾在这间办公室说出了他的“豪言壮语”:


三年后,腾讯的员工数要达到18个人!











3













“山寨”之灾




在 2003年以前,华强北人可以造收音机,造MP3,却很难造手机,因为它拥有很高的技术壁垒。


不过,这种技术壁垒很快就被台湾的一家企业打破了。


2003年,台湾的联发科推出了一款单芯片的手机解决方案,将摄像、MP3、视频、触摸屏等功能全部集成于手机芯片之上。厂商只要再加个电池和外壳,就能生产手机。


华强北凭借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迎来了它最疯狂的年代。


在此之前,华强北是亚洲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中心。


在此之后,华强北又成了全亚洲最大的手机交易中心。


而从香港来的水货,和本土产的山寨货,是最抢手的玩意儿。


为了抢货,渠道分销商常常是半夜两三点到工厂守着排队,工厂的员工也在加班加点地赶货。



而在华强北的交易市场,每天一开门,各地拿货的商贩就涌了进来。


由于生意火爆,一米柜台的月租一度被炒到了30万,转让费也高达上百万。


不过当时很多生产仿制品的生产商不敢在手机上署地名,只能印上“ SZ ”两个字母,久而久之便喊成了“ 山寨 ”。


“山寨”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当时华强北的山寨机到底有多牛呢?


4卡4待、电池容量9999mAh、喇叭音量隔着两条街都能听到的硬核“语音王”……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华强北都给你做到了。


而且山寨机的价格通常只要正牌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随着山寨机畅销海内外,华强北也开始臭名远扬,甚至上了很多企业的黑名单。揭露山寨产业链黑幕的报道,也形成了一股热潮。


2007年,迫于舆论压力,深圳市副市长亲自带队,到华强北“清场”。


此后,每逢3·15必被查,就成了华强北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2011年,是华强北山寨机最后的辉煌。


那一年,华强北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扫荡”。


有一个细节,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在华强北曼哈数码广场以东的居民楼上,近千部山寨的苹果、诺基亚手机,被隐匿在居民楼中的生产者从18层楼砸下来。


路上停放的轿车,人行道的铝合金栏杆,都被砸出了坑,地上也尽是红色碎片。



华强北山寨帝国的倒塌,砸死砸伤了无数人。


我认识一个潮汕的朋友,当年生意做得很大,甚至开了自己的工厂,后来因为压货欠钱,因为天天有人上门要债。


后来,这个人就跳楼了。


不过,半夜卷款潜逃,一夕之间负债累累的故事,华强北人都已经讲腻了,大家也听腻了。











4













“华强北已死?”




“龙脉断了,真正的华强北已经没了。”


这是很多老华强北人的感慨。


而他们所说的“龙脉”,很多时候都指向那条著名的华强北步行街。


以前的华强北,也叫“上步轻工业区”。因为最初是按工业区来规划的,在向商业街的转型过程中,市政府不得不多次对华强北进行改造。


2013 年,华强北商再次被封街改造。


这次改造长达4年之久。


在这4年里,因为围蔽,人流少了很多,再加上山寨机退潮,以及互联网信息的透明化和电商化,很多扛不下去的商家黯然离场。


一些著名的元器件商家也接连跑路。


2017年初,封街改造的挡板被拆除。


改造后的华强北步行街,西边依然是“华强”,东边依然是“赛格”,但已经没有了人如潮涌的场面。


如今的华强北步行街


但2017年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年份。


那一年,比特币达到了历史最高价——19850美元。


被币圈带火的“矿机”,给了华强北人一线生机,于是商家纷纷入场。很快,华强北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矿机集散中心。


一位朋友告诉我,当时赛格广场一半以上的商铺都在改卖矿机。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随着币价的崩盘,华强北的数万矿机经销商也被套牢。


这次惨烈的“矿难”团灭了很多玩家。


所以, 当时很多圈内人都发出“华强北已死”的哀嚎。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多久,比特币又开始疯涨,那些坚持下来的,以及新入场的矿机主,再一次赚到六亲不认。


据说,靠这波大行情,赚到小几亿的矿机主都大有人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