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浅度
八年前,一档叫做《非诚勿扰》的节目,彻底打开了中国观众对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婚恋交友类节目始终未能突破《非诚勿扰》这一基准模式。直到近两年来,婚恋交友类节目这一大类型中才逐步生长出了另一种新兴子类型——代际相亲节目。它对婚恋交友类节目突破与贡献在于,从两个人的相亲变成了两代人、两家人的相亲,观点更多元、人物更丰满,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相亲实际。
但是,在为类型突破鼓掌之余,我们却不得不直视这一新兴子类型进化未完成的各种通病:
第一,逻辑牵强。
这两年我们看到的不少代际相亲节目,都是让一方男嘉宾(或女嘉宾)与多方女嘉宾(或男嘉宾)的家长直面相亲,而各方女嘉宾(或男嘉宾)则被隔离在第二现场,只能以电话的形式参与意见表达。即,在男女嘉宾正式牵手之前,男女嘉宾是没有直面交流过的,尤其在第一现场的男嘉宾(或女嘉宾)是在完全没有见过第二现场的女嘉宾(或男嘉宾)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而主要影响他(或她)做出牵手判断的依据,仅仅来自于女方(或男方)家长、现场观众、基本资料。
虽然,节目组的本意是想创造悬念,但是这样信息不透明、交流不充分、过分侧重年轻人与上一代隔代相亲的模式,一来不符合当代以年轻男女为相亲主体的相亲真实状况,二来牵手成功时也让没有提前交流预热的素人男女略显尴尬,更遑论观众了。
第二,三观模糊。
代际相亲节目表面呈现的是一组组男女嘉宾的相亲实况,内在核心做的实则是两代人、两家人关于婚姻观念的对撞。缓解当代中国家庭普遍的婚姻焦虑,才是这一类型节目的核心诉求。然而,能真正做好的实属寥寥。究其原因,在这种极其强调价值观的节目类型中,团队与主持人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充足的经验,是无法跨界胜任的。和婚恋行业一样,婚恋节目也是一种职业化的手艺活。
而由江苏卫视这一中国相亲第一频道推出、远景影视这一中国相亲节目第一制作团队出品、孟非这一中国第一国民月老担纲的《新相亲时代》,不但如题名地做出了相亲的新时代,还在修复了以上的类型通病后,做出了代际相亲节目的新时代。
逻辑升级:终于理顺了代际相亲的模式结构
前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上一代的代际相亲节目的最大问题,就是其逻辑是存在bug的,不但不符合生活中的相亲真实,也不符合舞台上的情感真实。
而《新相亲时代》的核心突破点,则是在保留了悬念性的前提下,完善了合理性:
以第一期节目为例。节目分为三个现场,第一现场,是一位男嘉宾与多位女嘉宾的家长所在的主舞台,第二现场,是女嘉宾所在的隔离间,第三现场,则是男嘉宾的家长与主持人所在的隔离间。三个现场之间的可视关系是:第一现场无法看到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的情况,因此男嘉宾只能专注与女嘉宾家长的相亲;第二现场可以看到第一现场,但不可以看到第三现场,可以通过电话参与第一现场进程;第三现场既可以看到第一现场的互动,也可以看到第二现场女嘉宾的表现。
而每个相亲版块的流程如下:
首先,女生权利。男嘉宾与女嘉宾的家长们直面相亲,期间经历相互问答、男方短片介绍,而后女嘉宾的家长们要决定亮灯、灭灯;
其次,权利反转。当场上女嘉宾亮灯数量大于三盏时,男嘉宾必须仅保留三盏,将其他多余家庭灭灯,并看留下女方家庭的资料、短片;
其次,男生权利。女嘉宾从第二现场进入第一现场,与男嘉宾交流表白后,男嘉宾家长给出淘汰一人的建议,男嘉宾决定同意或不同意,最后经过一轮交流后,选择最终的牵手对象。
可以看到,这样一番版块改制之后,代际相亲节目无论在逻辑性、可看性、真实性上,都大大加分:
第一,在逻辑性上,它还原了当代年轻男女相亲,以年轻人为主、以家长为辅的真实状况,在这样的版块设计下,男方与女方家长的前期沟通、对话、交流,便成了女方正式出场前充分而有力的铺垫,让整个相亲的过程随着女嘉宾的出场进入了高潮而不是终了;
第二,在可看性上,《新相亲时代》对代际相亲节目的重要升级,便是其延续《非诚勿扰》而来的由权利反转、多轮选择所制造的节目张力。在一轮相亲版块中,就有女方爆灯的选择,女方家长亮灯灭灯的选择,男方灭灯的选择,男方家长与男方共同决定的三灭一的选择,以及男方最终二选一的选择。而这些做选择的点,都是悬念性最强、可看性最高的点,这样高频度的打点设计的目的,便是要让观众对台上男女的命运,始终保持着高紧张度的关注;
第三,在真实性上,在这次的升级中,我们也看到了《新相亲时代》更加充分考虑到了男女双方话语权的均等性。以往的代际相亲节目,往往会让主舞台上全家出动的一方在话语权上更占上风,而《新相亲时代》的本次升级,不但增加了一个男方家庭的第三现场,一来赋予他们观察第一、第二现场的特权,二来在现场录制与实际剪辑中也拉大表现他们观点的篇幅;而且还在最关键的节点上设置了他们的关键角色,为孩子的最终的选择提供关键性意见。
这处改版看似只是对上一代代际相亲类节目的微调,实则是最见真章的部分:它点出了《新相亲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在婚恋中话语权的表达,必须做到双方均衡、充分表达、相互尊重,必须有男女双方家长、男女双方个人四方面的共同参与、讨论与选择,四缺其一,不称之为“新相亲时代”。而《新相亲时代》通过模式升级的方式,在流程之中润物细无声地表达节目价值观,实则是高明的做法。
三观升级: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
不同类型节目有不同类型节目的核心卖点。
比如,歌唱类节目主要诉诸视听,比如,真人秀节目主要诉诸明星真相,而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能立得住、做得好,其核心卖点则在于是否有价值观。观众观看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心理诉求,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探讨、可以参考的话语场,缓解自己与家庭的婚恋焦虑问题。这,才是实质。
如果说,《非诚勿扰》解决的是年轻人与年轻人之间“五官”的两情相悦,而作为《非诚勿扰》姐妹篇的《新相亲时代》则要解决的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三观”的相处之道。相爱容易因为五官,相处不易因为三观,尤其是牵扯到代际之间、家庭之间的更为复杂的三观交汇。
诚如在首期节目中孟非所说的,“这个节目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让年轻人通过台上的父母,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看到我们的未来要选择的另一半,来自一个什么家庭,他们家庭是个什么状态,这对我们选择婚姻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因此,如果说《非诚勿扰》完成的是对年轻男女孤独的治愈,以金钱、外貌、趣味作为衡量尺度,这是一个社交层面的需求,那么《新相亲时代》则是侧重以家教、以涵养作为参照,需要达成的使命则是帮助中国家庭建立一个基于三观认同、平权尊重的婚恋观,这则是一个尊重层面的需求。而这,便是完成了马斯洛心理需求上,从第三层次社交需求到第四层次尊重需求的心理需求升级,无疑与中国观众日益提高的集体心理需求不谋而合。这是一次从一面之缘到面面之缘,从五官到三观,从模式到立意的全面升级。
所以,其实评判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做得好的一个标准,便是它是否有把控力,通过每一轮的相亲带出一个新的三观碰撞与三观达成。而在《新相亲时代》的首期表现中,这个经验老道的团队果然命中靶心:
在第一轮相亲中,它探讨了男方是否有必要无条件谦让女方的话题,当女方家长要求事无大小必须谦让,男方嘉宾表示事分大小、大事需更理性时,孟非从中提点:“我们在回答恋爱当中很多问题的时候,你们都得想一想,如果你嫁到这个家庭的时候,他的母亲说,我们家的儿子条件很好、非常优秀,我们要找的一个女孩,必须在我们家服从我们家的规定,必须的、无条件的,你也得想一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