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想到,在“因城施策”的政策管理指导思想下,为啥各地政府近期出台政策的热情如此高涨?
其实背后的内因是:
疫情重创的并不仅仅是开发商,还有地方财政!
各房企自1月24日停止签约,楼市停摆,相对应的地方土拍也纷纷延迟退后,地方财政亦是颗粒无收。如果土地市场再不回暖,那今年的各地市财政压力即将巨大。
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国土地市场已经开始降温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
2019年,全国累计土地出让面积25822万平米,同比下降11.4%,土地成交价款累计同比下降8.7%;
2、
百城住宅类土地成交溢价率自4月的25%高点持续降至12月的8%;土地流拍率自1月低点9%,持续上行至12 月的44%,创2009 年以来新高。
整个2019年,土地市场总体低迷,在销售预期转弱的背景下,房企拿地较为谨慎。
图 1:
百城住宅类土地成交溢价率
资料来源:
Wind、华创证券
图 2:百城土地成交流拍率
资料来源:Wind、华创证券
然而,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2010-2019 年10年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广义财政收入达20%以上。
这意味着,一旦土地市场趋冷,政府财政收入也随之下降。
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均明显走弱,收入端的减少是财政支出增速放缓的主要牵制。
2020年年初,突发的疫情“黑天鹅”,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们来看一组实证数据,2019年,公共财政收支缺口已扩大至37544.29亿元。截止至2019年11月,全国财政支出与收入增速差接近3.9%,相较于 2009、2012 、2015 年的 9.5%、2.3%、7.4%,再次临近前几轮的风险位置。
图3:
全国财政支出和收入增速差走阔
资料来源:
Wind ,统计局, 华创证券
财政收入的下降+财政支出的上升,双重财政压力下,也就倒逼了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
疫情期间,土地供应意愿逐渐高涨也就不难理解。
从近期情况看,已有南京、郑州、青岛、长沙等城市陆续恢复了土地的挂牌出让活动。
种种迹象表明,全国的土地市场正在逐渐开闸。
据华创证券数据,2月3日至11日,17个重点城市合计挂牌土地建筑面积548万平方米,较2019年同期翻了一倍有余。
目前,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土拍市场热度打响,且楼面价很高。
以北京为例,四天土地成交276.85亿元,最高溢价率达34.24%,仅2月14日单日土拍达196.8亿元。
当然,二、三线城市土拍市场相对来说热度仍不够,由于短期内土地市场的集中供应,节奏过快,大都以低价成交。
不过政府通过政策示好,给开发商拍地的信心,这也预示着后续地方政策宽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在此大环境下,部分房企受制于资金限制,土地市场公开拿地的竞争出现缓和。
而对于现金流较好的龙头房企而言,今年或将是一个较好的适度补充优质土储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