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帅的金融江湖
江湖夜雨十年灯,聊聊金融,侃侃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DeepSeek梁文锋深夜回信:致所有在黑暗 ... ·  2 天前  
成方三十二  ·  我们的节日·春节 ·  5 天前  
成方三十二  ·  “行行行行行行行”“乐乐乐乐乐乐乐”…… ·  5 天前  
高瑞东宏观笔记  ·  高瑞东 查惠俐:1月制造业PMI为何回落? ·  5 天前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  依据社保缺口测算未来财政支出力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帅的金融江湖

初五迎财神:香帅原文 vs DeepSeek仿写版

香帅的金融江湖  · 公众号  · 金融  · 2025-02-02 10:1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中国财神的历史演变及主要财神的人物背景。从最初的零散民间信仰到被朝廷收编封敕,财神角色逐渐固化并融入世俗宗教与朝廷政治。文章还提到了不同财神的来源、特点以及被神化的过程,包括文财神、武财神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财神的历史演变

文章梳理了财神从零散民间信仰到被朝廷收编封敕的过程,成为世俗宗教与朝廷政治完美融合的标识。最初的中国财神形象零散且地方化,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被朝廷收归麾下,成为全国性的信仰。

关键观点2: 主要财神的人物背景

文章介绍了几个主要财神的来源、特点和被神化的过程。包括王元宝、比干、范蠡、李诡祖、赵公明和关羽等。这些财神形象各有特色,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和文化特点。

关键观点3: 财神的角色与意义

财神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神不仅代表了财富和好运,还体现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同时,财神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神仙被赐封的古怪历史,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融合。


正文



2025 年的春节,如果“王菲”春晚《世界赠与你的》热度是 100 的话,横空出世的 DeepSeek 热度应该有 1000 ....... 我身边男女老少都在沉迷,它时时被玩到宕机。


今天初五,惯例接财神,前几年写过几篇关于各路财神的文章,昨晚正在 DS 上玩,顺手做了个小试验,把之前的文“喂” 给 DeepSeek 后,让它按照要求仿写。


具体要求:“我将会给你一篇文章,请你仔细阅读,并仿写一篇跟中国农历正月初五“迎财神”习俗有关的文稿,要求语言风格一致,有文采并且引经据典,引用的典故要给来源。”


下面是AI高仿版, 文末附上了原文。还真的是蛮惊艳的,题目也很强,叫《正月初五“接财神”的千年烟火与神权江湖》。


世界真的变了。



正月初五“接财神”的千年烟火与神权江湖


作者:DeepSeek(仿文)


在中国年的记忆长卷中,正月初五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日,百姓既要“送穷鬼”以驱晦气,更要“迎财神”以纳吉运。子时未至,鞭炮声已如雷动,门窗洞开,寒风中夹杂着檀香与铜钱纸的焦味,案头牡丹吐艳、金橘垂枝,唯恐财神嫌俗不入——此般执念,恰似唐人王元宝那句戏言:“南山树尽,臣缣未穷。”


从商贾狂欢到全民信仰:

财神仪式的“唐朝起源”


若论“接财神”的世俗化推广,唐代长安首富王元宝堪称“始作俑者”。此君原名王二狗,早年贩卖琉璃发家,后以商业地产横扫长安东西市,富可敌国。唐玄宗曾两次召见,君臣对话颇具江湖气:二狗夸口“以缣系尽南山之树,犹有余财”,玄宗则笑称“朕贵为天子,卿富甲天下”[1]。王元宝深谙“仪式造势”之道,每年正月初五,其名下千家商铺必张灯击鼓、牲醴祭神,引得南北商贾争相效仿。千年后,王元宝之名湮没于史册,但初五“开市迎财”的规矩,却在市井烟火中生生不息。


文财神谱系:

无心之公、商圣之智与县令之仁


中国财神的“封神榜”,实为一部道德与财富的合谋史。

首推商纣王叔父比干,剖心而死却成“无心之公”。《史记·殷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封比干之墓,因其“无心偏私”,后世奉为“文财神”,取其“秤平斗满,童叟无欺”的商道精髓。


春秋范蠡则以“三散千金”的智慧跻身神坛。助勾践灭吴后,他化名“陶朱公”,泛舟江湖,操奇计赢。《史记·货殖列传》称其“十九年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将“富而行德”刻入财神基因。


最富戏剧性的,当属北魏县令李诡祖。这位七品小官治水赈灾、散俸济民,死后被百姓奉为“太白金星转世”。唐明宗封其“增福相公”,元文宗加冕“福善平施公”,至明代《三教搜神大全》终成“增福财神”,官服一品,吐宝招财——民间以戏谑之笔,圆了“清官当为财神”的朴素理想。


武财神江湖:黑虎玄坛与忠义红脸


若说文财神讲“道理”,武财神则靠“拳头”。


赵公明出身扑朔迷离,晋代《搜神记》中他是“瘟神”,明代《封神演义》却摇身变为姜子牙亲封的“玄坛真君”,执掌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部,黑虎铁鞭,煞气凛凛。此般逆转,恰似商帮混迹黑白道的生存哲学:暴烈手段,只为金银开路。


另一位武财神关羽,则是帝王权术与江湖义气的“混血产物”。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不过“万人敌”猛将;宋元后,朝廷为彰“忠义”,清廷为避“抗金”之讳(以关代岳),将其捧为儒释道共尊的“关圣大帝”。商贾拜其红脸金甲,求的是“官场有靠山,江湖有胆气”——正如清末晋商票号中堂联:“汉室忠良将,中华富贵神。”


烟火里的“财神政治学”


财神崇拜的嬗变,暗合中国世俗社会的权力逻辑。从《山海经》中“人神共居”到西周“绝地天通”,从唐代商贾造神到明清朝廷“收编封敕”,财神终究逃不过“为王前驱”的命运。恰如顾颉刚所言:“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神仙亦如是。”[2] 初五的鞭炮声中,百姓迎的是财神,跪的却是尘世生存的智慧:一半是“恭喜发财”的欲望赤裸,一半是“忠义仁德”的道德粉饰。而这,或许才是中国财神香火千年不灭的真相。



[1] 王元宝与唐玄宗对话来自《开元天宝遗事·富窟》。

[2] 顾颉刚在《古史辨·自序》中提到”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历史观。



原文


大年初五搜神记:寻找历史上的财神爷


在“过年”的记忆中,初五是仅仅次于初一的重大日子,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


这些年“财神”的地位越来越高,初五零点时分的鞭炮声堪比除夕,再冷的天,门窗一定是大开着,室内还得鲜花满屋,就怕品味不高,入不了财神爷的法眼。


在早期历史上,拜“财神”只是零星的地方性祈福活动,把这项活动仪式化并推广到全国是在唐朝隋唐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崛起,漕运贸易成为全国经济的大动脉,搞长途贩运成了最赚钱的营生,贸易发达,商业也随之发达:贩醋的刘十郎、办旅店搞丝织品贸易的何明远、长安西市搞快餐(粥)的张通夫妇、搞垃圾回收的裴明礼、掏粪的罗会都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款,以至于唐代农民经商之风空前兴盛。


这些富豪中的带头大哥叫王元宝,原名叫王二狗,天纵奇才,贩卖贵重建筑材料琉璃掘了第一桶金,又在商业地产上大展拳脚,商铺遍布长安,终成巨富,然后又就改名叫王元宝。因为富,两次受到唐玄宗的亲切接见。二狗同志也比较高调炫富,说自己的钱可以挂满山上的数,不,树全挂满了,钱还多了去(“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不过玄宗心眼大,哈哈一笑,还盛赞二狗同志是“天下之富”可以与自己这个“天下之贵”相媲美(“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1]。


和一切爱读领袖著作的商业大佬一样,王二狗(元宝)同志对于“仪式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迷恋。每年初五,他旗下商号都统一开张,上千家商铺鼓乐齐飞,张灯结彩,香烛祭牲,拜接财神,煞是壮观。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元宝同款很快的一传十,十传百,大江南北各路小商家纷纷效仿——王朝流驶,没有官职的首富王元宝终于没能在正史里留下一个名字,但是初五“接财神”却作为商家最重要的开工仪式流传了下来。


初四晚上,香帅在家瞎琢磨,这么大张旗鼓迎接的“财神”,是怎么在千年的历史里修炼成仙的?


作为一个极度世俗化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历史上神仙的地位大多不算太高,尤其道教中的神仙,大多是凡胎肉身通过“忠君爱国、修身治国平天下”修炼而成。最早的财神雏形据说是商纣王的叔父比干(公元前1100多年),官拜丞相(当时叫“少师”),忠君爱国,犯颜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武王灭商后封比干为国神——比干无心,故永远不偏不倚,后世经商者因此取其“公正公平”之义,视为商业精髓,财富之道,尊之为“文财神”。


“文财神”范蠡


另外一个财神的祖师爷算是春秋末年范蠡。相国兼上将军范蠡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儿,帮越王勾践雪耻之后,怕功高盖主,改了名字,带着美人儿西施云游四海(“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最后定居在山东定陶(属于齐国),做国际贸易,把越国的蚕桑,秦国的铁器,赵国的木器在各国之间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发了财之后做做慈善,最后青史垂名。(“故所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作为商人、政客、投机家、慈善家、和浪漫文人的范蠡是幸运的,他活在中国漫长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商人地位可以和世家贵族分庭抗礼的年代,因此得以“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并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尊为中国商人的圣祖。


李诡祖


不过民间祭拜最多的“正财神”倒不是上面鼎鼎大名的两位,而是北魏孝文帝时候的李诡祖同学,当时只担任了河北曲周县令这么个小官,但是李县长清廉爱民,疏通河道,治理盐碱地,还常常以自己俸禄周济穷人,被传说为太白金星下凡。他去世后百姓为其立祠祭祀,然后历经唐明宗(926年)、元文宗(1329年),明神宗(1581年)几次赐封,先后被加冕为“神君增福相公”、 “增福灵德侯”、和“福善平施公”,最后在道教经典《三教搜神大全》中步向神坛,成为三星(福、禄、寿)和二神(喜、财)组合的正式成员,法号“增福财神”。自从成为钦定的仙家,七品李县令就连升六级,成了“财神像”中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的白脸长须美男子,一手执“如意”,一手执“元宝”,身后是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财源滚滚,羡煞世人,引无数折腰。


“武财神”关公


财神还有一个分支叫“武财神”。武财神主要源自两位:家户型的赵公明和商户型的关羽。赵公明来源已经不可考,有说是日精,避居山中修炼得道,也有说是秦朝终南山人,年轻时候做木工,经营木业成巨富,为人仗义疏财,后驯养了一只黑虎,口耳相传终成传奇。赵公明最开始在晋朝《搜神记》以反面形象出现,周行天下,暴杀万民,直到明代小说《封神榜》中,赵公明随闻太师出征,终于被太公所杀,灭商后姜太公大封天下,赵公明被封为“玄坛真君” ,统帅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等四仙,专司人间迎祥纳福之责。至此开始,身跨黑虎,手执铁鞭,黑炭浓须的赵公明成为庙宇里的“正财神”,为民间家户所膜拜跪迎。


另外一位武财神就是家喻户晓的红脸“关公”——关羽爷爷也是典型的中国神仙养成路径。因为武艺高强军功卓著,又对刘备“重义气,忠君王”,历代朝廷褒封不断。到清朝之后,更是全面取代抗金忠武的岳飞(可怜的岳飞因为“金”触了清朝的霉头,不小心就被拉下神坛),长期被树立为全国道德标兵模范,口耳相传,竟成为了横贯儒释道三家的神邸,i.e., 儒家“武圣”, 佛教的“护法神将”,和道教的“关帝圣君”——一边是圣恩隆眷有靠山,一边是艺高人胆大,正是冷兵器时代江湖商帮人士最渴望的状态。在皇权、忠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加持之下,猛将关羽加冕成为明清商帮的“财神爷”。直到现在,南方诸省的商铺,会馆,或者古惑仔地盘上,仍然是门厅神龛香火最盛之处仍然是永远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看起来,财神一度属于民间“散养”,“买卖公平”和“经商致富”是“财神爷”的核心元素,然后在漫长的演化路径中,被强大王权收归麾下,成了世俗宗教与朝廷政治完美融合的标识。


琢磨一下中国神仙被“赐封”的古怪历史很有趣。在《山海经》时代,我们也是有神的—女娲、伏羲、精卫、和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英雄们比较相似,都是天赋异禀,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到了西周,王一统江湖,以“天子”自居,中央集权来得如此之早,逼得诸神升天归位,从此凡间再无真神。到元明“儒释道”三教合一,以王为尊的儒家全面占据领导地位,隶属于各派各教的大仙小鬼们自然被招安,形形色色的菩萨庙里,多的是御赐或者诰封,等级森严,品秩有序。难怪中国文人感叹“庙堂之高”——原来寺庙、朝堂,多有相似。



[1] 这两则小故事都是见于稗官野史,出处分别为《西京记》和《独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