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顾客交往时,往往会遭遇到各种异议,比如刚认识顾客时,顾客往往对营销伙伴的身份和动机心存异议而拒绝沟通;
而在营销伙伴介绍产品时,也往往遇到顾客对产品价格或产品功效有异议;
在服务跟进阶段,可能会面临顾客拒绝伙伴提供服务或对产品表达异议。
所以对顾客异议的引导
贯穿于整个销售流程
以及与顾客交往全部的过程中。
在销售阶段,特别是成交阶段,顾客提出异议很正常,毕竟“嫌货才是买货人”。
一般来说,顾客在做出购买决策前会有风险规避意识,在各种可能的购买方案中进行对比、权衡得失,并尽量把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这种对风险的规避意识,使顾客从注意产品、产生兴趣到形成购买欲望的整个心理过程,都贯穿着各种各样的疑问。
如果这些疑问都能逐一得到合理的解答,成交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当成交压力减轻到顾客能够承受的时候,他们采取购买行动的时机就基本成熟了。
而此外,顾客出于各种原因,会对伙伴身份、公司甚至产品使用效果、服务提出异议,更多情况下也是出于自我保护,营销伙伴应该对此理解,并找到异议背后的
真实原因
,并进一步引导和处理。
营销伙伴可以用 “
先跟后带
”的原则来应对顾客的异议。
•
“
跟
”包括
聆听观点
、
表达同感
两个步骤:
首先聆听顾客的观点,找到顾客可能担心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表达同感。
这个步骤只有通过肯定顾客、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他们才会自由、轻松地表达疑虑。
•
“
带
”包括
厘清重点
、
说明情况
、
促进行动
三个步骤:
在带的步骤中首先要和顾客厘清问题,确认顾客真正的异议;
然后说明情况,逐步解决和打消顾客疑虑。
最后还要在每一次异议之后,再提出成交请求促进顾客行动。
聆听的行为首先就是对顾客的
尊重
,它能创造使顾客愿意敞开心扉、自由表达感受的宜人心理环境;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
感知
顾客内心的情绪、表达的想法,甚至捕捉顾客的
弦外之音
。
只有尽可能了解到顾客真实的想法以及产生异议的原因,才能在后续的步骤中有针对性地应对。
表达与顾客有同样的感受,或者理解顾客有这样的感受,有助于
拉近与顾客的心理距离
,使得双方能站在同一战线,
共同解决
这个问题,而不是一直对立。
但要注意,营销伙伴应该是理解顾客的感受而非一味认同对方的观点。
可以说“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
”,“
一开始我也这么看
”,“
很多新顾客也会这么看
”。
但不建议对顾客的说法全然附和,否则会很难在后续环节将问题真正讲清楚。
顾客在表达时,并非会透露全部的想法,有时候会表达一些言不由衷的“虚假异议”。
所以需要在聆听顾客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顾客异议的
真实动机
和具体原因,找到应对顾客异议的
解决方案
。
厘清重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步进行。
比如“
您觉得贵,能具体说说吗?
”“
您好像挺了解我们的产品,是不是之前用过?
”
这样的沟通过后,营销人员就能确定顾客异议的真实原因了。
在找到顾客真实的异议后,将现在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告诉顾客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和决定。
在表达同感、厘清重点和说明情况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的话术:
“
一开始我也觉得……,后来发现……,所以现在看来……
”
在处理完了顾客异议后,必须要进行的就是促进成交,而且每处理一次异议,就需要提出一次成交要求,这就是促进顾客购买的行动。
例如在处理完异议后,可以补充:
“
这么算下来,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性价比还挺高的?
”“
买了肯定划算的。
”
小李的一位顾客郑大姐,参加过几次家庭聚会,对直销产品挺感兴趣。
小李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向她推荐了洗洁精,并做了产品示范。
郑大姐:
洗的是挺干净。
不过这个洗洁精太贵了!
便宜点呗!
小李:
哦,产品您觉得贵,您能具体说说吗?
(聆听观点)
郑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