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念萱
刚看完收藏家姚谦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收藏》,想起曾经让我非常震撼的小说《听画》,可惜这本书被借走未归还,想买又绝版了。顾名思义,这本书,说的是收藏界百态。最让作者忍无可忍的,便是恶意炒作又不珍惜艺术品的买卖行为,看作品是用“耳朵”而非眼睛,判断艺术价值,来自于听到的数字,却对作品来历无知甚至毫无兴趣。
▲ 纪录片《一个人的收藏》海报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亦如是。当男人外遇时,女人怪女人;而女人外遇时,女人仍然责怪的是女人,从来都跟男人无关。换个角度想,女人,变成了藏家经典,怪,就怪欣赏之人,是用听的,还是用眼睛,甚至用学识涵养;标准,从心从经验还是从有数字的价码?
号称“最懂女人心”的音乐人姚谦,以音乐作品《鲁冰花》、《如果爱》获奖,曾经制作过的乐坛巨星有张清芳、江蕙、李玟、辛晓琪、王力宏、庾澄庆、蔡健雅、林忆莲、王菲、刘若英等人,个人发表过600余首原创歌词,爱好旅行与美食外,在艺术收藏领域,横跨欧、美、亚洲西画史,却围绕着当代艺术制作了纪录片,探讨何为当代,收藏的价值在哪里?如何辨识真伪?什么才算是艺术家?在他投资艺术品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最有发展空间,收获多变化亦有趣。
▲ 姚谦
导演从两岸三地与欧美艺术家、收藏家、拍卖官、策展人与鉴定专家的立场,选出不同时期与地点的代表性人物,做个别专访,监制姚谦先出版后出资拍摄,剪辑出《一个人的收藏》纪录片,其中涵盖了2015秋拍至2016秋拍之间7个月与10个城市的现场浏览,受访者多达25人。
当然,艺术拍卖市场的热头由欧美转进亚洲,甚至围绕着中国时,这部纪录片的主场,亦转进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只是,主流以监制人姚谦偏好的西画圈,不涉及其他领域的艺术品,可谓术业有专攻。即便如此,收藏家的视野,一通百通,价值观,是普世的人性取向,太阳底下并不会有新鲜事,熟悉与否罢了,锁定当代艺术的话题,更贴近观众的直观,而不至于落入遥远的距离,毕竟,一般人的印象,认为收藏家必须家财万贯,这一点,纪录片一开场就破题了。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之处,点名了收藏的核心,跟金钱无关。从人人皆有的童年收藏癖,如集邮、书与唱片起始,甚至可以延伸至破铜烂铁与个人的记忆收藏,出发点绝对跟钱无关,但也很可能无心插柳,转瞬价值连城。如果你想留下的是情感的旅程,那么,就更与数字毫无瓜葛,而仅存生活中的思考与变化,这样的价值,远远胜过无数个零之间的银行账号转换。
当然,最精彩的,莫过于有些收藏家,倾家荡产地收刮,却在晚年捐出所拥有经典中的经典,只为完整保留历史的证据,从个人爱好转为国仇家恨的文化修复,亦是收藏过程的个人心力转换。
姚谦最难能可贵的,在欣赏与拥有之间,观察着自己的心情流转,慢慢发现了,从纯粹喜爱到爱不释手,萌生出检视艺术品与收藏家之间的关系。除拥有外,心灵变化,是这部纪录片的症结所在。增长见闻是必然,发现世界可观之处,越来越开阔的优游,应该是比拥有艺术品更意外的收获。
买个不能吃不能喝没有用的东西放家里做什么?我没有收藏癖,甚至有堆积恐惧症,从小就巴不得把家里的东西送光光,母亲说我是天生的“送财童子”,每次给我贵重物品如金玉等首饰都要嘱咐再三其贵重,照样被我转手送人,不强调还好,越说越留不住。如今,家里却堆积着不少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甚至因一时“侠义”,还自己掏腰包帮忙策展,虽耗费极大(力之所及)却获益匪浅。学院派的艺术家们集体来观展,纷纷表示羡慕,竟有外行人愿意出版且每幅画作都附上了一首诗,收藏家还告知是为了诗而买画作,堪称艺术品买卖的创举。而我最震撼的,莫过于俄罗斯国家芭蕾舞星到访时,描述其对画作的感受,竟跟画家的夫人一模一样,艺术家之间的心灵相通,莫过于此,超越了语言文字。
影片受访者说:“收藏家不是天才就是傻X”。刚入场时的兴奋与萌懂,心甘情愿地缴交学费,进而锱铢必较,从见猎心喜到听画再发展为投资。有人成买卖商家赚得满盆满鉢,也有人,一举成公益,兼具天才与傻逼的极端特质,倾其所有换得爱执,直至价值连城,却愿两袖清风只得一心所忠。这收藏与断舍离的纠葛,每一次,都是精彩绝伦的电影故事。
投资的价值,在创作者与收藏者之间,成就了彼此的恩宠。一半仰赖经验,另一半,真真是运气或福报。有所求,不能搞创作,无欲无求,作品不进入市场,没有价值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品。这种两难的悖论,一直存在于作品与买卖双方的拉锯战。记得有回策展,一位母亲带着十岁的女儿看画,两人商讨该买与否,最后母亲说:“我们挂在客厅,每天看着,你会喜欢吗?”女儿说:“喜欢!”然后,这对看似并不富裕的母女,便决定买下二十年后价值递减的水彩画(色彩不易维持原貌),付钱的母亲说:“这是我第一次收藏艺术品!”可想见我这外行策展人当时有多激动。在买卖市场里,油画始终占据着优势,这也是姚谦锁定西画的主因,我猜。
▲ 装置艺术《物尽其用》
曾用母亲舍不得丢弃的一万件日常用品,作为装置艺术《物尽其用》展览的宋冬在受访时说:“可以问出来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太未知了。”在整理母亲堆积如山“垃圾”期间,两人的亲密关系,再度水乳交融,彼此看见了平时熟悉却又陌生的生活历史轨迹,又一次的心灵交流。垃圾成金山,感动了许多人,即便是远渡重洋到伦敦,照样能感染不同生活文化的西洋人。这让宋冬重新检视对艺术创作的定义,也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孝,收获了人生至宝。
有人问,明明可以去博物馆参观,却为何耗资据为自己有?这恐怕要问人性了。同样的一幅画,放在美术馆大厅与自家客厅,你的眼睛,恐怕投射在脑海里时,会出现不同的画面。这一点,演奏家会告诉你类似的经验。在不同空间演奏时,同样的曲目会出现截然不同的音乐,听众在剎那间,很可能会误以为是完全不同的乐章。
收藏真迹,未如想象中那样属于富豪专属的特权。建筑师好友曾告知,非常喜欢去拍卖场捡漏,经常会有意外惊喜,一百美金买到常玉的素描,一点也不难。也许,你买的是这份喜悦,而非未来的买卖价值。
题图为《一个人的收藏》剧照
原标题:一个人的收藏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