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提卡野话
漫漫冬夜,在我蛰居阿提卡乡间的时候,草草写下这些笔记,是为“阿提卡之夜”。——Aulus Gellius,Noctes Atticae,Praefatio, 4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阿提卡野话

书讯 | 霍布斯《比希莫特》新译本 | 王军伟

阿提卡野话  · 公众号  ·  · 2019-11-26 08: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新中译本,也是第三个中译本,由王军伟博士完成,将在2020年初问世。



译者前言
霍布斯在八十二岁的耄耋之年完成了《比希莫特》的写作,这也是霍布斯的最后一本著作。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书名充满争议。

《比希莫特》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它的书名,《圣经·约伯记》说“比希莫特是上帝的第一个造物”,《约伯记》提到的上帝的另一个造物是“利维坦”,这也成了霍布斯的另一本非常出名的书的名称。因此,对霍布斯的研究者来说,提起《比希莫特》不可能不想起他的《利维坦》。《利维坦》书名的含义是“国家的力大无比有如利维坦”,而《比希莫特》的含义是什么?

霍布斯给他的内战史起名为《比希莫特》,是有意要在读者心中引起对比的含义吗?许多研究者既然看到了巨兽利维坦和巨兽比希莫特之间存在的强烈对比,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利维坦》和《比希莫特》之间也有着强烈的对比。他们认为利维坦代表霍布斯所想往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而比希莫特则代表动荡不安的、混乱和反叛的战争状态。他们认为比希莫特指的就是内战中领导叛乱的领袖,指的就是长期议会,指的就是内战本身。就此而言,利维坦是善,而比希莫特则是恶。

这些研究者之所以会把比希莫特等同于长期议会,大概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出自滕尼斯( Ferdinand Tonnies )编纂的本书的书名,叫做《比希莫特,或长期议会》( Behemoth or the Long Parliament ),据说这个版本是最权威的版本。这个书名的含义似乎是把比希莫特与长期议会直接等同起来了。第二个理由出自霍布斯自己在其著作《有关自由、必然和偶然的问题》中所说的话,他反驳布拉姆霍尔主教( Bramhall )对《利维坦》的诋毁时写道:“我的回答是,我不希望主教荒废时光,但如果他非要荒废时光,我可以为他的书起个名字,就叫做《比希莫特反对利维坦》吧”。

论者之所以认为比希莫特象征混乱和反叛的战争状态,也可能是因为克鲁克所编纂的该书的书名。克鲁克编纂的本书有两个书名,在“书商致读者”之前有一个很长的书名,叫做《比希莫特:英国内战的起因及内战因之从 1640 年持续到 1660 年的阴谋和奸计的历史》( Behemoth: the History ofthe Causes of of the Civil Wars of England, and of the Counsels and Artificesby Which They were Carried on from the Year 1640 to the Year 1660 ),而在“书商致读者”之后和“第一场对话”之前,又出现一个书名,叫做《比希莫特,或英国内战的象征》( Behemoth, or the Epitome of the Civil Wars of England )。第一个书名的意思是大概是说,“比希莫特”是有关英国内战的起因、阴谋和奸计的历史,实际就是有关英国内战的“厚黑学”,“比希莫特”并非正面形象;第二个书名则直接说“比希莫特就是英国内战的象征”,把“比希莫特”与英国内战等同起来。因此克鲁克本子的书名只会让人觉得“比希莫特”不是什么好东西,它代表的是政治上的无序状态、战争状态,因而“比希莫特”是恶。

那么,比希莫特到底是不是长期议会和无序的战争状态?

霍布斯认为,《约伯记》的主题是:为什么总是恶人得势而好人遭殃?霍布斯对此的回答是:上帝让好人遭殃是为了显示他的大能,上帝以他的大能证明了他的行为无不合理,而比希莫特和利维坦这两个巨兽正是上帝这种大能的例证,它们是两种超人的力量。如果把比希莫特等同于领导人民起来反抗王权的长期议会甚至用它来象征战争状态,就恰好否认了比希莫特的超人属性,这显然与霍布斯对《约伯记》的正确解释相冲突。按照《约伯记》的叙述,比希莫特和利维坦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巨兽,它们都是上帝大能的代表。在《约伯记》第 40 节第 24 段中,上帝让约伯观望比希莫特,然后问道:“谁能用钩子捉拿它?谁能牢笼它穿它的鼻子呢?”紧接着这句话,上帝又问道:“你能用鱼钩钩上利维坦吗?能用绳子压下它的舌头吗?”

既然比希莫特和利维坦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巨兽,《约伯记》提到了两者时也不含褒贬之义, Behemoth or the Long Parliament 是否也可以翻译成《比希莫特还是长期议会》?这样理解比希莫特,就与对利维坦的解释一致起来,即它们都是“力大无比”的意思。书名若做此解读,比希莫特可能就是一个与长期议会完全不同的政府形式,比希莫特可能代表王权,它与议会势力形成对立。书名是否是让读者做出抉择:是服从从王权呢,还是服从议会?

当然,这只是译者的一种“破砖”式的揣测,至于到底作何解释,还有待高明读者“美玉”般的达诂。



版本和注释

就译者所见,目前英语世界有三个《比希莫特》的本子,最早的本子由克鲁克编订出版,他自称霍布斯亲自把手稿交给了他让他出版,这在“书商致读者”的前言里已有交代,他的这个本子后来收在 1839 1845 年由莫尔斯沃斯于巴恩斯和诺贝尔出版社出版的《马姆斯伯里的霍布斯英文著作集》里。本译著即以该本子为主要依据。后来有个叫做滕尼斯的德国学者在牛津圣约翰学院的图书资料室里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霍布斯的手稿,他于是着手编订,并最终成书于 1889 年。滕尼斯在他发现的手稿中发现了许多霍布斯亲自修改过的笔迹,他根据霍布斯的笔迹改正了克鲁克本子中的许多错误,因此,这个本子是直到 2010 年之前英语世界沿用最多、最权威的《比希莫特》版本。 2010 年牛津的克拉雷登( Clarendon )出版社出版了西沃德( Paul Seaward )主编并注释的《比希莫特》,西沃德本子也主要依据牛津圣约翰学院保存的霍布斯手稿为底本编纂而成,这个本子的特色是注释非常详尽,而且页边有编码,很便于读者查阅。译者在翻译本书时,遇到克鲁克本子和另外连个本子之间有不一致之处,辄以后两者为鹄的来翻译,同时注明不一致之处。本译著中除标有“译注”字样的注释为译者自己的以外,其它标有“西注”字样的注释,因为译者才疏学浅且孤陋寡闻,都只能译自西沃德的这个本子,在此谨致谢忱。



译后记

我初读此书,是在 2005 年复旦燕园读博那年,也许心知霍布斯是先贤大哲,每捧读他的一本书,都会读得手心津津冒汗、心里突突蹦跳,后来静下心来想想,这可能是太敬畏、太心仪他老人家了,所以才会读得战战兢兢。

从此我就有了把这本书翻译出来的念头。

但是,翻译霍布斯谈何容易。霍布斯是十七世纪中人,单词拼写和语法结构完全不同于现代英语,这是第一个拦路虎。克服这个拦路虎,首先得熟悉霍布斯的文风,熟悉他的文风只有靠多读他的作品,所幸我读博四年几乎读完他的全部英文著作,这第一个拦路虎才勉强被我打倒。

奥克肖特盛赞霍布斯是英语世界文笔最优美的作家,为了我的译笔不丢他老人家的脸,同时让我的译风能顺应汉语习惯,便于读者阅读,我在正式翻译之前还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我先把仇兆鳌注解的《杜诗详注》拿来一首一首地背了。后来看到尹宣老师为翻译《联邦论》找《红楼梦》来读,我就邯郸学步,又把以前囫囵吞枣读过的《红楼梦》拿来读了一遍。这时候《比希莫特》“第一场对话”已经翻译完毕,随即寄给刘小枫老师,没想到他竟答应安排此书出版。这让我受宠若惊,心里愈加忐忑不安。第一场对话虽然得到刘老师的首肯,但我仍然觉得译文不够流畅。于是在开译“第二场对话”之前,我又把朱其铠主编的《聊斋志异》搬来,一边翻译一边咀嚼我中华古汉字的魅力和韵致,等到翻译完“第四场对话”时,三本《聊斋志异》已经变厚许多,似乎成了四本。

这本书从 2014 年开始翻译,到译完全部四场对话的 2018 年年底,一共耗去四年时间,而其中花在阅读中华古典文学上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一多半。

因对先贤抱着敬畏之心,所以每翻译霍布斯的一句话都会把自己当成读者,琢磨这句话如此这般翻译是否能被读者理解,所以,翻译此书如果有什么心得的话,这心得就是:心中一直装着读者,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

最后,虽然花了这么多功夫,不尽人意之处一定比比皆是,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2018年冬



延伸阅读
对谈录 | 真实的平民共和国


中译者小传:王军伟,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修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政治哲学史,著《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译A.P.马尔蒂尼《霍布斯》,华夏出版社,201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