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记忆承载
本号抱着说相声的态度,专说实话。请带着去德云社的心态来看本号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你适合什么样的生活,藏在你的MBTI里 ·  2 天前  
武志红  ·  婚姻的真相,越早知道越好|免费测试 ·  4 天前  
一叶目开  ·  聊天,也能聊出焦虑 ·  6 天前  
一叶目开  ·  聊天,也能聊出焦虑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记忆承载

这个迷茫的母亲不明白,人的动机越多,人的动力越小

记忆承载  · 公众号  · 教育 心理学  · 2024-10-02 07:2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关于学习动力的问题。文章指出,家长在给孩子讲述做某件事的意义时,尽管看起来很全面,但孩子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些意义,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文章通过路由器原理的比喻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指出奖励机制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文章还通过小故事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运行原理,并强调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走入学习的正循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学习动力问题

家长在给孩子讲述做某件事的意义时,要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和内化。奖励机制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

关键观点2: 路由器原理的比喻

文章通过路由器原理的比喻,解释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默认路由路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变这一路径。

关键观点3: 人类大脑的运行原理

文章通过小故事解释了人类大脑的运行原理,指出过多的外部奖励可能导致动机迁移,影响学习效果。

关键观点4: 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走入学习的正循环

文章讨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走入学习的正循环,让孩子从学习本身获取正反馈,形成自我加强、自我增长的模式。


正文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她东南西北一通扯,把做某件事的意义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了。

孩子好像当时也听进去了,可效果是很差的。

要是像我们昨天说的,这孩子无心向学,那是另外一种情况。

但是家长和孩子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又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那天在天机的前半部分,聊A的时候,聊人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时候,提到了路由器的原理。

你是看过的,但是你没有活学活用。

所以我今天就拿你看过的路由器这个比方,来给你解释这个问题。

咱们从直觉上看,一件事,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当然是理由越充沛,越站得住脚。

比如上报效国家,中实现人生,下考取大学找好工作人生赢家,等等。

你感觉你找尽了天底下存在的理由,似乎不好好学习,简直就是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父母,更加对不起自己。

学了一个下午之后怎么样?就忘了,就回到原来最初的样子了。

这时候你发现这些大话空话并无实际用处,就像老板总是给你画饼要上市一样。

饼再大,它吃不着,还不如小一些的饼,看得见,摸得着管用。

比如给你加薪,给你奖金。

于是你开始调整策略,给孩子一些奖励。

那么既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奖励,必然是他当下能够享受的,那能是什么?就是娱乐。

好比他看书四个小时,允许他玩游戏半个小时。

那么第一次是有效果的,孩子为了得到休息时间,但是,几次之后,他不由自主的开始磨洋工。

看似是四个小时的学习,学了多少内容,是打折扣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你踏上了一条,历代工厂主们走过的老路。

工厂主也是这样的,先是规定工人们,工作8小时,可以休息了,工作5天,可以休息了。

然后就发现,生产率下降了。

过去一周40个小时可以生产800件,现在只能生产700,600,500。

于是就改变想法,改成什么?

改成计件制。

你一个月完成3500件,你拿基本工资,完不成,拿不到全额工资,超额完成,拿奖金。

于是大家都开始猛加班,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12个小时,计件嘛。

你去看,工厂几乎都是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被引入到白领的游戏里,或者说,被引入到脑力劳动,又发生了问题。

销售你可以按照成交来发提成,码农怎么办?

于是码农就出现了一个状况,叫做人月神话。

这是20多年前,IBM项目管理时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总结。

当这个人,他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时,你没有办法计件奖励,而采取计时奖励,他又会无效加班,会摸鱼划水磨洋工。

这就是你和你的孩子今天遇到的问题。

其实你会发现,你遇到的问题,在成熟的商业系统里,都是被千百次研究过的。

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一个现象。

就是说,人的脑子,在面对一项脑力劳动时,你给它的动机越多,它的动力反而越小。

本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没有为什么,因为我喜欢读书,因为我喜欢这个知识本身。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每读一次书,你可以从这件事本身里面获取正反馈,下一次读书时,你的动力加强了。

一遍一遍,一遍一遍,就像抽烟,你抽过烟越多,你的瘾头越大,这就是我那天说的路由器,你形成默认路由了。

下一次,都不用你督促,都不用你找理由,你的大脑开始对读书,对吸烟这件事,产生了上瘾之后的默认路由路径。

但如果我们给大脑找更多的理由呢?

比如说,你坚持读四个小时,我奖励你半个小时不用读。

这是什么感觉?

这实际上是告诉大脑,你读书的那四个小时,是痛苦的,是对你的惩罚。

而不读书的那半个小时,才是对你大脑的奖励。

你之所以要接受惩罚,是因为你要获得奖励。

俗称你当下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都只是为了某一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财务自由后,再也不学习,再也不工作。

看到了么?实际上你是通过长期训练,把你大脑的路由,训练成这样了。

那它当然罢工,它当然偷懒,磨洋工。

因为你每一次学习,都不是对学习这件事的加强,而是减弱,而是厌恶。

你学得越多,厌恶感越强,于是只能用更多的娱乐时间去消除这种内心的排斥感。

你慢慢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厌恶学习的路由路径。

如果觉得我讲得抽象,那么我请大家复习一个小故事,这件事相信多数人都听过。

曾经有个老头,有个大花园,有一块很大的草坪,附近的孩子们总是在这里踢球,吵闹的老人家不得安宁。

老人请他们离开,但是没有人听,法不治众,这么多孩子,也没法通知每一个家长。

于是老人想到一个办法,他对大家说,我老了,很寂寞,只要你们愿意天天来踢球,我天天发钱。

刚开始,来踢球的孩子暴增,热闹了好几天。

接下来,他开始减少给的钱,从一个孩子一天给2块钱,减少到1块,3毛,乃至于无。

这下孩子们不干了,再也不来踢球了。

为什么?因为孩子们产生了损失厌恶,因为老人管理了孩子们的预期。

这个故事所描述的,同样是人类大脑的运行原理。

孩子们本来建立的路由,是基于踢球这件事本身,他们越踢,越想踢。

但是老人用钱打断了,让他们的动机迁移到了外部奖励上,比如给钱才来踢。

那孩子们习惯后,就会觉得,自己踢球是一种工作,你不给钱,没有外部奖励,我凭什么还踢呢?

其实我们去看很多成年人,进入社会之后,找不到人生的目的,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从小被这种外部动机的训练模式,驯化了。

以至于成年后习惯了你给钱,我干活,你不给钱,我也就没有兴趣做任何事。

没有兴趣做任何事的意思是说,他也感受不到人生有什么意义,活着有什么意思。

只有少数成功的人,例如乔丹这种,各行各业做得出类拔萃的,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自我增长的这么一种模式。

你在外人看来,就是他上瘾了,他是某行某业的发烧友,金庸是武侠的发烧友,乔丹是篮球的发烧友,巴菲特是投资领域的发烧友,有些学霸是考试的发烧友。

这是表象,里面内在的东西是什么?

俗称一个普通的孩子是怎么走入这个正循环的?

内在的东西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大脑做了一场欺骗。

眼耳鼻舌身是一种传感器,意也是一种传感器,人的大脑也是一种传感器。

是传感器,它就遵循那天长篇大论讲的路由器如何变更默认路径,脑部重新构建链接的那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