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2025年爱国路迎春花市定档!时间就在......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大规模病毒攻击!微信紧急公告! ·  昨天  
深圳发布  ·  全面放宽!深圳迎首位享受新政便利旅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中国丨有一种国货,西方贵族和嬉皮士都为它痴狂。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3-29 08:18

正文

加州大学文艺女青年海崔娜

被浪漫冲昏了头脑,

在相识5小时后

轻率地把身体交给了对方,

只因男孩为她写下了一首动人的情诗:

半个月后,

骗炮犯离开了她,

但圈子里另一个文艺青年

又试图用诗歌来勾引她,

他同样写了一首情诗:

在海崔娜差点再次中招时,

她的台湾室友发现了端倪:

这不都是李煜《望江南·多少泪》的翻译吗?!

 

你们感受下:

这则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

让我们见识了

文艺老外对中国诗词的莫名痴迷。

这几年老外们

不仅纷纷卷起舌头学汉语,

还跟疯了似的迷上了中国诗词。

这让苦学英语多年的我们,

顿时有大仇得报的快感。

其实老外膜拜中国诗词有年头了,

早在200年前,

英国汉学家马礼逊

就将唐诗译成英语介绍到了西方,

伦敦的文艺贵族们一下子被点燃了,

掀起了第一波阅读唐诗的高潮。

20世纪初,

这波高潮又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人通过一本收录古诗的《神州集》,

认识了他们心中神秘的东方。

中国诗词中的美学,

还影响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发展。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兴起了一阵“寒山热”。

在唐朝并不出名的诗人寒山,

莫名其妙在国外红了起来。

他那些主流诗人看不上的大白话诗,

却在美国年轻人中收获了无数粉丝,

甚至还跟“嬉皮士”文化相融合,

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和读者。

挪威还有一个叫豪格的诗人,

把陶渊明奉为偶像。

他在乡村靠种果树为生,

真正践行了隐居生活。

他甚至写诗幻想与陶渊明的相遇:

中国诗词靠精美的形式、

丰富的表现力俘获了老外的心,

但是中文实在太博大精深,

学诗词需要太高的门槛,

老外对诗词的理解,

常常令人尴尬。

 

比如,

把“行乐须及春”译为

The joy I find will surely last till spring

(我发现的快乐肯定会延长到春天);

比如,

某个《诗经》英译本的封面上

印着穿着清朝官服的孔夫子;

比如,

讲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中国人很容易理解“柳”寓意“留”,

俄罗斯人却坚持柳树象征女孩的哭泣;

日本人则认为每一株柳树底下

都藏着一个鬼魂……


这就是常常令老外甚至汉学家

都感到捉摸不透的地方。

 

更有学者指出,

中国诗词讲求平仄、对偶、押韵,

与人们的日常沟通距离太远,

外国人指望学诗词来提高汉语水平,

可以说是缘木求鱼。

可是老外们学诗,

从来都不功利。

Quora中有一个版块

提问“你读过的最美的中国诗是哪一首?”

得到了上百次的跟帖回复,

老外们纷纷讲起诗歌拨动心弦的那一段。

有位网友的留言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记得一首诗,

是因为来自别人的馈赠。

那是他大约十三岁时,

家附近有一个荷兰妇女,

她失去丈夫多年,

渐渐染上了酗酒的习惯,

但她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教养的文学爱好者。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

她向他们家赠送了一本李白诗集,

在诗集前留了一张字条,

上面写着李白的《月下独酌》。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则说:

“中国古诗里有一些很日常性的东西,

老外们克服重重障碍努力破译,

甚至用一生去践行诗意,

他们对中国诗词的了解一点儿也不狭隘,


反观我们,

能那么轻易诵读、理解诗词,

却很少会把它与生活中的感触联系起来。

通过“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

你会不会有那么一秒怀疑:

学中国诗词,

到底是谁,得到更多?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中国丨我们吃的菜为什么要喷这么多农药?

新会丨这里产的“黄金”可以吃。

香港丨周星驰的一粒爆浆濑尿牛丸,能让香港人弹起翻生。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