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行业深度,请点击
👆
银创智库
👇
关注我,
设为
★
星标★
导 读
2022 年以来,
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尤其是伴随着以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
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在 2023 年实现了初步的产业化。
从近期数据上看,固液混合态电池实现小批量装车,2023 年全年装车量约 798MWh,主要有赣锋锂电、卫蓝新能源等企业。2024 年 1-5 月,固态电池累计装车量达到1.62GW,2 月受春节假期影响环比有所下滑,3-5 月装机实现较快速增长,其中,5 月固态电池月度装车量为 482.9MWh,环比增长 30.87%。
长期来看,基于对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和降本路径
的研判,根据 EVTank 预计,2024年全球固态(半固态)电池出货有望达到 3.3GWh,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或达到614.1GWh,主要为半固态电池,未来 5 年 CAGR 有望达 95%。
终端主流车企固态电池上车计划陆续公布。
目前多家车企已开始规划固态电池装车,上汽计划 2024 年将率先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大规模量产上车;日产计划 2024 年内启动试点工厂,丰田、宝马、长安均计划于 2030 年实现量产。
国内外固态电池产业链布局均集中在电池环节,上市公司抢占先机。
在下游车企的驱动下,固态电池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头部电池厂家持续推进相关产品研发,头部电池厂家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均进行多条技术路线布局。
根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3 年底国内固态电池(包含半固态)的产能规划已经接近 300GWh,2023 年落地产能约 15GWh。不过,其所需全固态电解质的产能并未跟上,仅有金启航、瑞逍科技、中科固能等公司进行具体布局,目前暂未大规模产能落地。固态电解质及其他关键材料的供应,主要由固态电池企业的一体化产能,以及原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供应商进行小规模供应。
2024 年 5 月 29 日,据中国日报,中国或将投入约 60 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获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随着产业布局全面加快以及政策端利好释放,我们认为全固态仍是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心。
国外方面,固态电池陆续进入测试装车阶段。
海外固态电池企业今年有进展的主要有美国 Solid Power、Factorial、Quantum Scape、Ampcera、24M Technologies、三星 SDI、日本 Maxell、日立造船等。
2.1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关键在于正负极材料升级
根据美国 Quantum Scape 公司的电池密度提升规划,正极材料由从目前的磷酸铁锂(LFP)升级为镍钴铝(NCA)、三元(NMC)、高镍三元(Ni-Rich NMC)等,负极材料或升级为硅基石墨负极,
固态电池最终形态或为镍钴锰三元正极搭配锂金属负极。
半固态和全固态在正负材料路径选择上较为一致,正极偏向于高镍和富锰锂基材料,负极采用硅基材料和锂金属。从半固态发展为全固态的核心转变仍为电解质和隔膜材料的改变,全固态电池将不再依赖溶剂、添加剂等液态物质,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池密度或超过 500Wh/kg。
2.2 正负极企业加速固态电池布局
国内前驱体、正负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固态电池技术布局。
正极领域,当升科技已研发生产新型正极材料,采用正极与固态电解质包覆的技术,成功导入下游知名固态电池客户,包括清陶、蔚蓝、赣锋锂电等,率先实现了批量供应。贝特瑞、德方纳米、容百科技等公司均已在材料体系上进行研发布局,多项产品能运用于半固态/全固态电池。
负极领域,6 月 19 日,负极企业璞泰来通过与恩利动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自身和合作方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和合作,同时,主流负极厂家均在固态电池用材料上进行了多方位布局,包括但不限于硅碳负极、硬炭负极、锂金属负极。
随着诸多车企、电池、材料厂商持续加码布局,固态电池有望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快速推进,我们看好未来正负极企业在新兴材料领域的持续布局和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
本文所用的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小
编:
13510607570
(同微信),我们将立即删除,无任何商业用途。
#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 #
# 申请请备注公司+姓名+职位 #
搜索关键词:
报告854
需要批量下载和及时更新最新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资料
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银创智库】知识星球,加入即可下载全部报告的高清无水印版本。
↓加入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