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期混乱博物馆中观察了节肢动物用于运动的那些附肢,在这一期里,我们会继续观察一些更加特化,适用于特殊用途的附肢。
在这里,许多人对节肢动物,或者说“虫”,不抱好感,但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汹涌的情绪,而是因为审慎的理性。
所以当自然之母温柔地揭开面纱,作为一个有灵的长子,究竟是要谦卑地领受教诲,细心观察,还是在傲慢中流露出厌恶的神情,娇嗔着跑开,就由你来决定。
-文字稿-
我们在上一期节目中介绍了许多节肢动物的附肢,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这类结构千变万化——因为附肢并不总是用作“足”——节肢动物的触角、触须、口器甚至生殖器,都是特化的附肢。
除了螯肢亚门,触角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出现,基础款是密而多的均匀分节,主要功能是触觉和听觉——节肢动物的视觉普遍不怎么样,视觉越差的类群,触角也往往又细又长,更好地接受介质中的振动,而在那些视觉发达的类群中,触角就会相应退化。
某些类群对光和机械振动都不敏感,就用化学感知弥补,它们触角上分布着大量感受器,负责嗅觉和部分味觉,尤其是那些根据信息素寻找配偶的雄性昆虫,它们触角分节宽大,或者有很多毛,能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触角的形态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比如蜻蜓目退化的刚毛状触角,膜翅目用于信息交流的膝状触角、金龟子总科的鳃片状触角、鳞翅目嗅觉发达的羽毛状触角、直翅目感觉敏锐的丝状触角,等等。
除了头顶的触角,节肢动物还常常有其它附肢特化成感觉振动的器官。比如单肢亚门最后的几对足就总是放弃行走的功能,平直地伸出去感受振动,螯肢亚门也与此类似。某些类群的这对足还会特化成格外修长的触鞭。
昆虫纲的某些类群在腹部末端几节长有尾须(Cerci),被视为一种祖先性状,比如蜉蝣目就长着非常发达的尾须,直翅目的蟋蟀、缨尾目的衣鱼,也都有发达的尾须。而在革翅目的蠼螋身上,这对尾须还特化成一只强壮的钳子,功能与软甲纲的螯接近。
口器则是更加高度特化的附肢——节肢动物体表包裹着坚硬的外骨骼,口不能动,切割、撕裂、咀嚼等取食任务就全都交给口周围的几对特化的附肢,也就是口器。
单肢亚门的最简单,就是前几对足的基部长了锯齿,让人想起鲎来。螯肢亚门通常也很简单,就是灵活运用那对螯肢而已,但蜱螨亚纲的物种们将螯肢和须肢合并成了一根锋利的针,从其它生物体内吸取汁液。
但在甲壳亚门和六足亚门身上,口器就变得非常复杂,它们会腾出几对附肢专司进食,切的切磨的磨。尤其是昆虫的口器,虽然都源自上下唇各一片,上下颚各一对的初始结构,但面对不同的食物又有不同的样式。著名的包括鳞翅目虹吸式的口器,直翅目和螳螂目咀嚼式的口器,双翅目舐吸式的口器和刺吸式的口器,还有蜜蜂嚼吸式的口器,都是鉴定昆虫的重要依据。
特别的,有些昆虫的口器同时是捕猎的工具,比如鞘翅目的步行虫科有很多凶猛的掠食者,上颚非常强壮;又或者半翅目的猎蝽科,它们的刺吸式口器既能像蜘蛛的螯肢一样注射毒液和消化酶,又能像蚊子的口器一样吮吸食糜。
而在鞘翅目的金龟子总科中,这对上颚又和体表的突起结合得如鹿角一般,吸引异性,类似的事情也在广翅目的鱼蛉身上出现,乃至软甲纲等足目的某些水虱。
在吸引异性之余,节肢动物在生殖中也要依赖附肢——大多数陆生节肢动物的雄性都需要某种器官将精子送入雌性体内。比如单肢亚门的马陆会将几对步足特化成生殖肢,以便将整块的精荚送入雌性体内。而蜘蛛们则用第二对附肢,叫做须肢,特化成一个机油壶,先将精液灌进去,再给雌性挤进去。
类似的,甲壳亚门也有自己的生殖肢,通常是两对特化的游泳足,所以它们是标准的传教士体位。另外,软甲纲十足目抱卵亚目的雌性也有特化的游泳肢——表面生有绵密的绒毛,刚好可以把卵粘在上面,即所谓抱卵。
而在昆虫身上,问题依然会变得复杂许多,它们腹部第8、9、10节的附肢高度特化,发展为雌雄生殖器,大多数隐藏得很好,但也有一些招摇的类群,比如膜翅目各种蜂的雌性往往有一根锋利的针,那些寄生品种的针尤其尖利,都是特化的生殖肢。
到这里,我们已经粗略了解了节肢动物大部分类型的附肢,这些同源结构在进化中千变万化,让每一个节肢动物都如同瑞士军刀,是地球进化史上一个惊人的奇迹。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混乱博物馆更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