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当下的肉毒素市场格局,现存6款,分别是艾尔建美学旗下的Botox(保妥适)、兰州生物制药旗下的衡力、四环医药引进的Letybo(乐提葆)、英国ipsen旗下的Dysport(吉适)、Merz旗下的Xeomin(思奥美)、复星医药引进的Daxxify(达希菲)。
一改往日对肉毒毒素产品技术壁垒高、难获批的印象,半年多时间就出现了2款合规肉毒素。
对比来看,美国FDA目前批准了5款肉毒毒素,分别是:Ona-BoNTA(2002年,商品名Botox);Abo-BoNTA(2009年,商品名Dysport);Inco-BoNTA(2010年,商品名Xeomin);Pra-BoNTA(2019年,商品名Jeuveau);Daxi-BoNTA(2022年,商品名Daxxify)。
在产品数量上,中国已经超越美国。除获批产品大量涌现外,有新进展的企业也不在少数,2024年是肉毒素产品的爆发之年。
誉颜制药:
最新消息,旗下的YY001已于2024年9月12日召开了临床总结会,宣布完成III期临床,并启动BLA的申报;并于2024年9月14日宣布完成了第一例受试者入组,这是全球首次将重组A型肉毒素应用于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君合盟:
最新消息,9月14日,用于成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已于组长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2023年12月获CDE批准开展I/II期临床,适应症是中、重度眉间纹。
迪新宸科:
迪新宸科的重组A型肉毒素管线DN001于2024年8月获CDE批准开展I/II期临床,适应症也为中、重度眉间纹。对于该管线,公开信息尚无更多的披露。
瑞士海雅美:
实验室研发的“一种重组肉毒杆菌神经毒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为:ZL202311513842.2。该专利将有望发展成为旗下首款肉毒素产品,进一步拓展瑞士海雅美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有新进展但未获批的产品均是重组A型肉毒毒素。
合成生物席卷各行各业,从最初的玻尿酸到现在的重组胶原蛋白,都是依靠合成生物技术提高了产量和稳定性。如今这股风吹到了肉毒素品类中,合成生物技术能否顺利打开肉毒素的大门?
首先就市场情况来说,目前获得重要进展的并有望短期内获批的天然肉毒素产品有:
爱美客引进的韩国Hutox肉毒素(橙毒),已经在2023年5月25日完成III期临床试验;
华东医药代理的韩国ATGC公司的肉毒素产品ATGC-110,在2023年10月华东医药获得其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区域在内的全球独家许可(不含印度)。今年2月,韩国ATGC对外宣布,其含有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产品ATGC-110的上市申请已获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受理。
除此之外,更火热的其实是
重组肉毒毒素
,就连华东医药除引进了韩国肉毒素产品ATGC-110外,还与誉颜制药合作,可谓是天然肉毒素与重组肉毒素两手抓。
其次从产品特性来看,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合成生物技术得到的重组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天然产品的某些弊端,例如重组胶原蛋白解决了活性胶原蛋白致敏率高、不稳定等劣势,但同时,活性胶原所具备的支撑性强的优势,是目前重组胶原蛋白尚不能达到的。
聚焦到肉毒毒素品类,以誉颜制药旗下产品为例,其管线采用大肠杆菌作为工程菌,模拟天然肉毒素产生过程,生产出的重组A型肉毒素YY001与天然A型肉毒素从分子结构、理化表征、生物活性等高度一致;君合盟也采用大肠杆菌发酵生产,但其工艺技术与誉颜制药有所区别,与天然肉毒素产生过程不同,采取轻重链分别表达然后二硫键结合的工艺,可能导致分子结构变化,结构发生变化的分子也许不能完全等同于天然肉毒素。
就目前来看,以保妥适为首的天然肉毒毒素并未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劣势;而重组肉毒毒素又能带来哪方面的优势,还没有明确的信息。所以重组肉毒毒素能否替代天然肉毒毒素,市场的反应与实际的应用并不是同步的,重组肉毒毒素的有效性、安全性、免疫原性等还需要大量长期的临床应用验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重组肉毒毒素可破解天然肉毒毒素是“唯一性”的限制,有望改变现有A型肉毒素赛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