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自贡网
自贡网(www.zgm.cn)作为自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是在自贡市委、自贡市人民政府直接支持下创办的市级主流媒体。权威媒体,自贡门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歌手周深,传来喜讯! ·  7 小时前  
四川发布  ·  四川婚假延长政策今年落地?最新回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自贡网

自贡美食又双叒叕上央视啦!还是《舌尖上的中国》~

自贡网  · 公众号  · 四川  · 2025-02-20 12:35

主要观点总结

自贡美食再次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焦点,特别是石沟大饭店的火爆腰花吸引了大量食客。店主王利好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选材精细赢得了口碑。从濒临倒闭到成为网红餐馆,其传承与创新的手法展示了盐帮菜的魅力。王二哥虽面临身体挑战和食材寻找的困难,仍坚持用心做菜,认为只要菜品好,客人自然会来。同时,他也培养了一批徒弟,将盐帮菜传承开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贡美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受到关注

石沟大饭店的火爆腰花成为节目焦点,吸引大量食客前来品尝。

关键观点2: 王利好的烹饪技艺和选材精细赢得口碑

王二哥独特的烹饪技艺、对食材的精选和对火候的精准控制,使得他的菜肴深受食客喜爱。

关键观点3: 石沟大饭店从濒临倒闭到成为网红餐馆的经历

通过朋友推荐、社交媒体传播和美食博主的推荐,石沟大饭店逐渐走红,生意兴隆。

关键观点4: 王二哥面临身体挑战和食材寻找困难仍坚持用心做菜

虽然面临困难,但王二哥坚信只要菜品好,客人自然会来。他减少接待量以保证菜品质量。

关键观点5: 盐帮菜的传承与创新

王二哥带出了一批徒弟,将盐帮菜传承开来。他认为只要保持菜品的独特韵味和吸引力,就能赢得食客的喜爱。


正文

你知道吗?
自贡美食
又双叒叕上央视啦~
还是蝉联收视冠军,多平台霸榜的
《舌尖上的中国》!
什么?
没看到?
不要慌!
小编带你回顾↓↓↓

立春之日

《舌尖上的中国》
时隔七年再度回归
在为全国观众带来 一道
诚意满满新春大餐的同时
也使得四川自贡
一家路边小餐馆的生意

“火上浇油”




父女传承

“火爆腰花”十秒出锅


人生如烹饪,火候是关键。

2月3日上线的《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第一集《绝活》,将镜头探入“美食之府”盐都自贡,聚焦一家名为石沟大饭店的特色餐馆、一道食客交口称赞的菜肴火爆腰花。

“光嫩不够,还要带一点点焦香。”餐馆老板兼掌勺王利好今年五十出头,人称王二哥,他透露火爆腰花的首要秘诀是火要猛、手要快,短短十秒烈火和食材若即若离,时间转瞬即逝,此时腰花正好断生、出锅。

餐馆上菜速度之快,常常连客人都感到诧异:“刚点完,菜就上桌了!”

颠锅炒菜的王利好

火爆腰花成功的另一秘诀是“一锅成菜”——即佐料、配菜(俏头)事先码好,中途不另行添加。王二哥表示俏头根据个人喜好可随意搭配,但其本人偏向于“辣点好吃点”,切合盐帮菜鲜辣滚烫、大开大合,辣椒的鲜香和大葱的清甜互相浸润,腰花入口Q弹,使得此菜成了公认的下饭神器。
除了“锅碗瓢盆”背后隐藏着的独门绝活,影像还呈现了技艺传承。
王二哥的独生女儿、学川剧出身的王俊,自称“石沟大饭店小跑堂”,日常工作包括招呼客人、点菜、收拾碗筷、扫地以及对外联络等。王俊称自己最多学得了父亲六七成功力,她常常利用员工餐练手,在烟熏火燎的厨房里,只见一妙龄女子颠锅出菜一气呵成。父亲品尝过后点点头,一句“还可以”,成了对女儿最大的奖赏。
谈到和“舌尖”的相逢,王二哥称在2023年11月的一天,一桌客人吃完饭后并没有离开,找到他称要拍片子。此时的王二哥上过央视、登过《三联生活周刊》,见惯大风大浪的他随口便问了一句:“是哪个栏目?”对方回答:“舌尖上的中国”。

央视记者采访食客

王二哥脑袋嗡了一下,“舌尖”第一季播出可是十多年前,当时餐馆还没有名字,自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



岁月长歌

“网红餐馆”的前世今生


石沟大饭店完美诠释了一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餐馆位于城乡接合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底楼,仅一条狭窄的道路和外界相通。除非熟客,就连本地人前往都得借助于导航。
“这两天手机都快被打爆了。”2月15日下午将近3点,王二哥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扒了几口饭,坐下来泡上一杯茶,身体微微后仰。这是他一天当中难得的休息时间——但又很难做到真正放松。除了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之外,上门询问的客人也络绎不绝——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午没赶上趟,决定在车上“眯一会儿”等晚饭时段。
“餐馆不接受预订,自己占位子,先到先得。”王二哥解释店里只有11张桌子,加上人手不足,故定为每天只接待60桌,即中午和晚上各放30个号。该店招牌菜包括火爆腰花、香菜牛肉、干煸肥肠、招牌鳝鱼、鲜椒鱼蛋等等。店内墙壁上张贴着诸如“本店只有一个老厨师,请勿催菜”“您一催,二哥慌,美味佳肴就泡汤”以及“老板一家都是白羊座,性子急……”等温馨提醒,无一不透露出餐馆生意十分兴隆。

食客在石沟大饭店外排队候餐

据悉,在成为“网红餐厅”之前,石沟大饭店差一点关门歇业,生意惨淡得“一天只卖出七块钱”。
上世纪80年代末,王利好随亲友从宜宾到自贡做床垫生意时租住在石沟村,认识了当时的房东兼“村花”、现在的爱人胡德芳。结婚后,夫妻二人一同在村办企业上班,月收入加起来不足500元。随着女儿进入艺校后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两人便于2003年从单位辞职,在离家不远的路边开了一家夫妻餐馆。
起初店内仅有3张餐桌,服务对象为附近工厂(主要为东碳厂)职工,价格亲民,提供的多为肉丝、肉片之类家常小炒,兼顾卖点瓜子饮料等副食品。据了解,餐馆刚开始并没有店名,因其所在地为石沟村,食客便戏称为“石沟大饭店”,久而久之便传开了。
“一年到头,卖得上一称(十斤)黄鳝就很不错了!”王二哥称和现在顾客盈门一天就要卖掉三四十斤黄鳝相比,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因地处偏僻,加上工厂陆续搬迁,餐馆生意始终不见起色,不得已卖起了盒饭。王俊至今仍然记得自己中午放学后和母亲头顶烈日、背着背篓四处送盒饭的情形。每年春暖花开,经过餐馆门前道路去山里看桃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王二哥的印象里,几乎没有人停下来看这个毫不起眼的餐馆一眼。
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到了2017年开春,考虑到女儿从学校毕业参加了工作,自己又接到朋友邀请去北京一家川菜馆当厨师,王二哥便和妻子商量准备关门歇业。谁知就在这时,勉强维持的“大饭店”出现了转机。当年4月王俊邀请单位同事到店里庆祝自己24岁生日,席间大家纷纷称赞王二哥的手艺,并配上图文发在了朋友圈。

忙碌的王俊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边小餐馆,老旧的座椅板凳,被钢碳(餐馆使用的燃料)染得黢黑的地面……和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餐馆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在“盐帮菜”享誉全国的大背景加持下,网红大咖、美食主播纷纷前来探店,石沟大饭店名气越来越大,甚至“一座难求”,被来自天南地北的食客奉为“殿堂级苍蝇馆”。

今年春节,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播出,石沟大饭店迎来了又一波客流高峰,有人为了尝得美食跑了五趟,也有人为满足口腹之欲甘愿排长队,连续吃了一星期;王二哥和他的女儿也俨然成了这条“山沟沟”里的明星,不少人远道而来只为拍一张合影。



待客如亲

盐帮菜“老灶”的成功秘诀



“脆嫩弹牙,咀嚼有爆珠的感觉,在嘴里噼里啪啦……”拥有千万粉丝的美食博主“真探唐仁杰”曾两探石沟大饭店,如今和王二哥已成为了朋友。
“老唐实际上来了三次,今年8月20号来的这次,我在外地旅游,他没吃上。”王二哥翻出两人的通话记录向记者佐证,对方在电话里说不是为了拍视频,只是单纯的想吃他做的菜。据悉,王二哥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会给自己放上几天假;今年春节过后,他还把原来每天接待80桌的定量降低到了60桌。
“炒不动了。”王二哥称自己的最高纪录是105桌,而在炒制几乎每桌必点的火爆腰花时,连锅带菜重量超过了7斤,每盘平均颠炒17次,每天仅这一道菜就至少颠锅上千次。他现在用左手手指在右手手腕上轻轻一按,就有一个坑。

认“单”不认人的王利好

“腰花要挑个大、色浅的,还要放在鼻子下闻一闻有没有异味。”王二哥表示主动减少餐馆接待量,除了自身原因外,更重要的是食材难寻。开餐馆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早上5点多就起床亲自采购食材,往往要走遍周边多个菜市场,才能凑够当天所需。
王二哥称自己是一名来自民间的传统厨师。没有正规学厨经历的他,不但从小就喜欢做饭,还特别爱看家里的长辈和村里的老人做饭。他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村里一位老者炒的猪肝:“一盘十多片,小孩巴掌大小,火候刚刚好。”他特意留意对方采用的燃料是农村常见的竹桠和竹叶,火苗窜起来足足有一米多高。后来,王二哥自己开餐馆是燃料便采用了工厂废弃的钢碳,温度达上千度,火爆腰花的最快记录是5秒出锅。
除了食材的精挑细选、火候的掌控把握,石沟大饭店成功的秘诀还要加上创新。其中香菜牛肉就是王二哥无意当中的发明,如今已经被各地餐馆所仿效。不过他遗憾地说曾在外地旅游时点了这道菜,结果发现颜色不对,牛肉没味、海椒不辣、香菜不香。
“按自己的方法来,千万不要模仿任何人。”王二哥表示自己炒菜全凭手感“随手抓”,以前起锅前还需要尝一下味,现在只闻闻油烟便知道咸淡。他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一方菜,作为一名盐帮菜厨师,首先要做自己爱吃的菜,做自贡人爱吃的菜。
据了解,自从7年前石沟大饭店出名后,王二哥就接到了多方邀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有上门谈合作的,有邀请其代言的,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