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自从学会了用AI,工作简直像开挂了 ·  昨天  
FT中文网  ·  徐瑾书单:人就是一台意识机器? ·  2 天前  
财联社  ·  央企重组如火如荼 ... ·  1 周前  
财联社  ·  央企重组如火如荼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撂出“我不干了”会很爽?只能说你压抑太久了……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11-19 12:07

正文


编者按

作为个人,说出“我不干了”、“我干死你”可能会很爽,但作为企业或团队,当你说出这两句话还觉得很爽时,就要想想其中的问题了。

文 / 橙红青 印咨询集团高级研究员,经理人健康专家


有这么个说法:男人一生,有两个时刻最爽,一个是说“我不干了”的时候,一个是说“我干死你”的时候。


这个说法,我和我周围的人都深以为然。不过,作为男人,还是有些汗颜:这种爽没什么建设性;有时甚至不敢对旁人说我爽;这种爽体现了之前某种不足与外人道的压抑,乃至恐惧。其中充满了矛盾。


而若以公司/团队为主体,那两个时刻会不会成为公司/团队最爽的时刻,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不干了”


为什么“我不干了”会很爽?


“我不干了”之前,一定是憋了很久;它与即时的“老子不干”非常不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唐三藏想要收他为徒,去西天取经,如果此时孙悟空不想去,他会说:“老子不干。”孙悟空跟着唐三藏风餐露宿,无数次救他性命,却每每被他指责,还受紧箍咒之苦,此时孙悟空想放弃,他才会说:“我不干了。”


事实上,这件事爽不爽大概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评估:




憋屈的时间越久,“我不干了”越爽;只是一时不快,甩手不干也不会有多大快感。


过程越煎熬,“我不干了”越爽,到了看到老板的脸恨不得吐口唾沫上去时,摔门走人才真是爽;过程顺风顺水,退出时恐怕只有依恋。


暴走越突然,快刀斩乱麻最是爽快;拉拉扯扯、反反复复地,什么兴致都没了。并且过程拖得越久,变数越多。


原来的目标越不重要,放弃越爽快。和心爱的人分手,没有人会觉得开心;开心的都是并不曾相爱或已经不爱,却还在纠缠的那些人。


所以,说“我不干了”时,上面四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程度越高越爽,后两个因素程度越轻越爽。


问题就在这儿。爽和事情的价值背道而驰,要想人生多些价值,最好少经历“我不干了”之爽,连机会都不要。




重新来看那四个因素。


原来的目标越不重要,放弃越爽。按刚才举的例子,并不曾相爱或已经不爱的人,还纠缠在一起,结束时固然是爽了,但这件事在结束前真的是很没价值。即,这一项的数值越高越爽,但人生越没有价值。


暴走越突然,越爽。似乎深思熟虑、深入沟通会导致不爽,但却是做出最佳决策所需要。可见这一项时间越短越爽,但决策越有可能出错,越可能后悔。


过程越煎熬,放弃越爽。听上去,本来就只想要个结果,干吗要有过程。就像福特说的,我只要一双手,为何来了一个人。我只想要退休,却得先工作40年。好像尽是九九八十一难。可是,难道过程本身不是价值所在,不产生价值,总体来说没有乐趣?或许这是很多人以为的现实,但肯定不是我们想要。


选择一个煎熬的过程,或是把过程视作煎熬,意味把大段人生投入痛苦,去等待一个并不确定的结果。而本来,我们可以在道路上就实现大半需求的。如此看来,这一项数值越高越爽,但人生越是浪费。


憋屈的时间越久,放弃越爽。那么,为何要憋屈、被煎熬那么久才选择放弃呢?同样地,这一项数值越高越爽,但人生越是浪费。


综上,“我不干了”越是爽,越是证明我们做了无价值之事。就像挠痒痒,爽说明出了问题,而挠不解决问题,挠得爽还可能挠破。自杀大概是“我不干了”的最极端表现。


当公司/团队说“我不干了”



企业也会说“我不干了”,迈克尔·波特就说,无取舍不战略。自然,战略取舍不该经常发生;每月都讨论战略的企业是不正常的企业。


当公司/团队说“我不干了”时也会觉得爽,且与个人的情况类似,爽和事情的价值背道而驰。




这个公式不需要重复解释,只是有一点值得多说两句。对一个工作团体来说,煎熬的过程通常意味着没有中间收获,埋头苦干,一心朝向最后的产出,失败则颗粒无收。团队出现这种状况其危险程度胜过个人。


为此,我们最好一方面要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收获(例如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尽力用精益的方式来操作,快速试验、迭代交付,不仅减少浪费、规避风险,更是加强自信和快乐的基础。


团队的领导和主要成员可以不定期地设想一下,当前如果放弃项目,大家会不会很爽。如果是,问题就大了。


“我干死你”


经典故事《三打白骨精》里,孙悟空被逼“我不干了”回花果山,后终被猪八戒请了回来,又得到唐三藏的接纳,最后则是振奋人心的大战白骨精。白骨精一没后台,二是本事不及孙悟空,后者又不需要担心紧箍咒,正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好机会,这时孙悟空和看客的感觉就是“我干死你”。


故事里总能把“我干死你”和主体目标协调起来,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需部分,另外加上一些感情色彩。比如正统的英雄电影、战争电影,总是主角经受千辛万苦,还被误解,最终畅快地将敌人斩杀,遂成就一番伟业,造福百姓。


然而现实中“我干死你”几乎总是与主体目标不在一条路上,是一项“业余活动”。比如一拥而上痛打无路可逃的小偷,不是一件该参与的事。


“我干死你”与“我不干了”完全可以出于同一个原因,孙悟空就先经历了“我不干了”再经历“我干死你”。而“我干死你”爽不爽同样可以用一个公式评估:




前面两个分式与“我不干了”相同,毋需重复讨论。我们来看看最后那个分式。


对对方杀伤越大,“我干死你”越爽。容易理解,不让对方痛,自己是不会爽的。


后顾之忧越小,越爽。几个人围殴对方一个,自己受伤的概率低,会有“我干死你”之爽。要是反一反,即便能对对方造成同样的伤害,也不会爽。基本上,“我干死你”要凭借一些客观优势,并非因当时的努力。


显然这两项也与价值无关。又不是战场或赛场,杀伤对方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呢?再看后顾之忧一项,恃强凌弱不是本事,还会让人不齿。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我干死你”几乎总是与主体目标不在一条路上。




当公司/团队说“我干死你”


“我干死你”之爽评估方式与“我不干了”相似,因而可以得到很多与后者类似的结论。


而与“我不干了”的一次性动作不同,“我干死你”会有持续动作,乃至因为迷恋这种感觉而越来越投入。例如欺负弱小的竞争对手,压榨上下游弱势企业,剥削、戏弄无还手之力的新人、新部门。因为爽必需得很少后顾之忧。


于是,“我干死你”之爽会让公司/团队沉迷于低级别游戏,长时间偏离主线。想象一家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食品企业,但凡有竞争者推出新产品,它就勒令渠道不允许新产品陈列在消费者第一视线之内,或掐住市场上关键原材料供应。这一非常简单有效的战术,像毒品一样麻痹了这家企业,每个局外人都知道它覆灭的一天不会很远。


所有领先的公司/团队都应该不时自问,现在我们最擅长的事是什么,最先商业化高新技术,推出高质量成熟产品,维护最佳服务网络……还是“我干死你”——强者不应以这为根本,更不该为之爽。


   


“我不干了”“我干死你”固然是爽,不过历时短暂,且如前所述,与价值无关,甚至背道而驰。爽是压抑——释放反应的产物,而关注压抑中、释放后更有意义。


为什么要压抑?因为我们视当前做的事为necessary evil,我们不喜欢,只是为达到目标不得不如此,而目标并不包含过程所得。


这对人生和公司/团队都是一个大问题和大风险,为此要么缩短过程,要么享受、利用过程,最终“我不干了”“我干死你”就不会那么爽了。


释放后会怎么样?一方面没有价值产生,另一方面有的人会追求下一次爽,而就像瘾一样,边际效应递减;有的人则会发现其实我们本不想这么爽,爽让人忘记真正的目标。


总之,我们可以逃离痛苦,但更要知道去哪儿、追求什么欢乐;我们需要释放,但更需牢记怀有、坚持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