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
#hz,479
看到一篇文章,说4个被大厂优化的中年人,开了家包子铺,卖包子。
包子不便宜,素馅的6块一个,特色的鸡翅包和肥肠包,卖到了9块9一个。
两三个包子下去,抵得上一顿快餐。
我去吃了,说结论,觉得
一般
。
肥肠包
还可圈可点,肥肠卤的入味软糯,胡萝卜丁绵软的已经没了什么味道。
但肥肠终归油腻,吃下一个之后就很难再想开口吃第二个。
鸡翅包
是把鸡中翅的肉撕碎当馅料,也许是创意,但也终归只是创意。
鸡肉不鲜不香,包子皮也不宣软,说明发酵不够。吃起来便觉得割裂,就感觉皮是皮,馅是馅。
吃的时候,心里就蹦出一句话:“
杭州怎么会没有好吃的包子呢?
”
于是收起东西,大步出门,敲下这篇文章。
要说包子,这些年也吃了些。第一个想到的便是
萧山的大肉包。
那是一次吃江边的饭店,端上来的肉包格外好吃。后来读者跟我说,
萧山,酒店里自己做的大肉包都好吃。
萧山时代大酒店是做肉包的
鼻祖
,但我去的时候,碰上装修,就没吃上。
于是搜了搜,发现
潘水路的网红大肉包
评价最高。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过去。
当时我心还想呢,这
什么包子啊,一点不“谦虚”,管自己叫什么网红。
结果才到门口就被“震慑”住了,还真的是写了五个大字:
“
网红大肉包
。”
女孩们吃大肉包,也很优雅,一口口揪着吃,那画面
,简直不敢盯着看
,太想吃了。
蒸屉不是新竹的颜色,一看就是蒸了很多肉包子的,感觉这家店对头了。
乍一看,油汪汪的,不过不要紧,它的面皮足够厚,
恰当地中和了肉包中的油水
。
加了一点葱,酱油的香味混着肉香葱香,吃一口很满足。
开在鼓楼的王日顺号包子铺,前两个星期刚去吃过早饭。
他家的
包子用的是
两头乌
猪肉,也卖豆浆、油条、烧饼这些。
这包子能端到客人面前,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和师傅精湛的手艺。
师傅们每天从
三点开始发面
,包子皮自己做,包好上锅蒸,每天卖1000个不是问题。
外皮宣软,猪肉咸香,竹笋鲜嫩,还带一点微微辣,吃一个是完全停不下来的。
猪肉用酱油、耗油和盐调味,都是常见的调料,加不同比例,最后的肉馅就是好吃。
两头乌肥瘦相间,配合
松松软软的面皮
,一口下去油香油香的。
还有一次,我去馒头山买了个建德豆腐包,味道也不错。
我到的时候,老板娘那会儿的正不慌不忙地
包包子
呢。
他们是小店,
也就三个人
,分工明确,
一人包,一人蒸,一人卖。
老板娘是建德人,
每天三点起来擀面和面
,
做包子。
他们家的猪肉和豆腐都是当天去市场买的,都挺新鲜。
店小,没有座位,就在门口放了两张简易桌子。
配的椅子看着不太整齐,
一问是大爷从自己家搬过来的
。
跟在武汉过早似的,自带椅子。
他们家的麻婆豆腐包,豆腐鲜香,热乎乎的。要是天气再冷一些,吃上一口可香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