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阳日报  ·  【读懂贵阳(61)】深藏不露!学籍制度的诞生 ... ·  17 小时前  
贵阳日报  ·  【读懂贵阳(61)】深藏不露!学籍制度的诞生 ... ·  17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2万元的画挖款变成刘海粟作品,价值翻了13倍 ·  昨天  
冰山指数  ·  冰山洞见 ·  2 天前  
冰山指数  ·  冰山洞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人物】没有他就没有清华,不是大师却培养无数大师,他的死更叫人落泪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30 00:25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他一生没有留下什么宏伟篇章,也没有超拔的学术才华,他不是什么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也不是敢于怒怼权贵的狂人。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粹然君子。


他沉默寡言,老老实实教书,却成了清华在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7年间,他倾尽所有,把清华当做自己的家,为这座中国最高学府奠定了一校之格。


他说:“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他有多少大楼,而是在于他有多少大师。”



他本人并没能成为大师,却为这座大学请来了无数的大师,并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大师。这就是梅贻琦。



/01/

1930年的初夏,清华校园内书声郎朗,看似一片平和,实则暗流涌动。


国民党试图将党义嵌入教科书中,让学生们学敬军礼,接受驯化。

时任校长罗家伦积极配合政府,试图对清华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甚至成立政治训育部监管学生言论。


很快,清华学生就自发形成大规模抵制,冒着被开除的危险拒绝军训,党义罢课。


教授们也与所有党义课老师疏远。


面对这样的局面,在清华礼堂内,罗建伦当着全体师生面提出辞职。


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

“无论国父同意与否,

我们皆无挽留之意。”

(图)罗家伦

这便是当时的清华,学生们无论行动、思想,皆是独立而民主的。


要想把党义这种东西凌驾学术之上,老师和学生谁都不会答应。


彼时,清华园用的是庚款办校,就是教育部也奈何不了任何人。


随后,政府派乔万选接任校长,当踌躇满志的乔万选带着武装卫兵进校时,学生们单独将他请进了礼堂,等乔万选出来,校方已经拿到承诺,上面由乔万选亲笔写道:

“将永不任清华校长。”

(图)清华礼堂

容不得一点专制和独裁,清华师生宁可11个月无人管理学校,将教育部提名的校长统统拒之门外。


当时觊觎校长之位人数众多,在期盼而又戒备的心情中,清华师生向教育部提出了5个条件:

1、  没有党派色彩。

2、  知识渊博。

3、  要有很高的威望。

4、  人格要高尚。

5、  能实实在在发展清华。


在教育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清华便来了一位面目清秀的校长,他就是梅贻琦。

(图)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出生于1889年,父亲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梅贻琦懂事之初,家境已每况愈下。


但梅贻琦自幼爱读书,尤喜科学。1908年,他以南开学堂全校第一成绩毕业,

进入保定高等学堂就读,次年便顺利考取首批庚款留美生。


600多名学生中,他考到了第六名。


到美国后,梅贻琦攻读电机系,在同学的眼中,他是个成绩优良、

性格温厚,永远轻声细语的人。


然因家境实在平困,获得学士学位后,梅贻琦就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到中国任清华物理系主任。


那时他才26岁。



/02/


梅贻琦自小话就不多,不擅长口头表达,遇事熟思,却不会滔滔不绝。


每天对着学生教课,连他自己都觉得有点别扭。


他越发觉得没兴趣,就想换工作,于是找到了恩师张伯苓,恩师一听,教训道:

“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年轻人要忍耐,赶紧回去教书!”


梅贻琦就老老实实回到清华,一步一个脚印,好好传授知识。


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清华校长,而且这校长一当,就是17年。

( 图)梅贻琦与张伯苓

发生校长风波时,梅贻琦正在美国,担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

管理全美各地的清华留学生。


1928年,39岁的梅贻琦接到调令。


当他重回清华时,学生们都抱以观望心态。

而就在就职演说上,梅贻琦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所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

而在于它有多少个大师。


梅贻琦将一个大学的师资力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梅贻琦看来,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是研究学术,第二是造就人才。


这两者的实现,全依赖于教授。

(图)国学院四大导师

这一“大师说”,并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早年在清华任校务长时,清华欲成立国学院,就是梅贻琦亲自延聘教授。


在名单之中,他给出四个名字:



留美博士赵元任,前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维新领袖梁启超,还有一个,

就是在欧美游学数年,却无任何文凭的陈寅恪。


对于陈寅恪的聘任,校长曹云祥有些犹疑,但梅贻琦力排众议,“此导师之职位,非陈寅恪不可,虽无一纸文凭,却是三百年来不出一个的大师。”


让布衣陈寅恪成为国学院的导师,这在清华大学成了轰动的新闻。


清华的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正是从梅贻琦这里开始的。

(图)陈寅恪

还有一位大师,华罗庚。


20岁时,他以一纸论文轰动数学界。


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罢,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后,便赶忙找到梅贻琦,“不知这个年轻人你听过没,这样的才华是绝世罕见的,如果我们能让他进清华接受教育,以后必将在数学界有伟大的建树。”


梅贻琦看了看材料,轻声慢语道:“既然你觉得好,那就好,我听你的。”


熊庆来说:“不过事情有点麻烦,他只有初中文化,会不会影响太大,不怕教育部说我们清华乱来?”


梅贻琦摆摆手,让他只管做。


就这么,华罗庚破格进入清华,又破格从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访问剑桥,最后未经讲师、副教授两级职位,破格被直聘为清华教授。

(图)数学大师华罗庚



为了给清华延聘一流教授,梅贻琦向来只看能力和品格,只要这两点满足他的要求,都会以礼相待,盛邀来清华任教。


正是在梅贻琦的运筹帷幄下,清华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顶级学者,


这里面有文学家朱自清、

诗人闻一多,

物理学家吴有训、物理宗师叶企孙,

数学大师陈省身、性心理学泰斗潘光旦,

热力学大师王竹溪、历史学家雷海宗,

以及后来破例聘为教授的钱钟书。


前清翰林,留美博士,有的学富五车,有的学贯中西。


而梅贻琦自己文凭最低,更没有游学各国的经历。


但他一直受到大师们的尊敬和认可。


对于每一个教授,他都坦诚相待,哪怕政见不一,观念相左,他都尊重学术的自由,尊重他们的思想独立。

(图)清华的大师们

当时在清华,最为激进的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是民主斗士,性情率真,动不动就在清华课堂发表鼓动演说,满嘴都是“过激”的言论。


尽管如此,梅贻琦从不干涉。


后来清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闻一多更是在广场集会上高声呼喊,甚至因学校的保守姿态开启谩骂,对学校大肆批评,对教授横加侮辱。


对此,梅贻琦很不满,在日记中写道:

“民主自由之意义被此辈玷污矣,然学校之将来更可虑也。”


尽管如此,1944年,国民政府施压,要求西南联大解聘闻一多等教授,

梅贻琦听了,根本不予理会。


等到蒋介石约他来面谈,他反倒说:“少数言论确有行为不当,很多同仁也都深不以为然,此数人之举乃一时之冲动,或因其家属众多,时有病人,生活太困难,愁闷郁于胸中,所以才找机会发些火气。”


蒋介石听了连连点头:“生活问题甚是重要。”


一番话不但巧妙保住了教授,还叫蒋介石提高了教授待遇。


/03/

其实初到清华时,学生们都怀疑他的能力。


清华一直崇尚实干,没想到梅贻琦就职后,竟像空气一样。


学校开会,他坐在一旁听讲,从不干涉教授们的发言,只是偶尔站起来给大家倒倒茶水。


和那些试图在清华大展身手的校长不同,梅贻琦从不独断、专横,人家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人们经常从他口中听见的三个字,就是“我从众”。


除了这三个字,他很少发表观点。


很快,一个故事在清华流传开,说梅贻琦在与夫人韩咏华结婚前,有人告诉韩咏华,“这个人呐,非常不爱说话,能把你闷死。”


韩咏华信口答道:“豁出去了,能说多少算多少吧。”


谁知结婚后,梅贻琦果然话少。


当时,因其沉默寡言,遇事斟酌,学生们还给他编了一首诗:

“大概或者也许是,

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

恐怕仿佛不见得。”

更加让大家意外的是,梅贻琦不断消弱自己的校长权利,不断推行教授自治。


每次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先让教授们自己开会讨论,一旦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他会坚决执行,落实到位。


这就是梅贻琦在清华竭力推行的民主制,他成功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三会组成的行政体系,以“无为而治”的方式介入校务,不但在学术上尊重教授,更在管理学校的大方向上任其自治,负责学校的一切重大决策。


如果他有什么做法不妥,任何人可以站出来批评他。

但是,在治学精神上,在清华应有的风气上,梅贻琦永远坚持自己的看法。


冯友兰在回忆录中曾感慨道,“清华建校以来,有个问题,一直是教授们不断争论的焦点,那就是大学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如何教育学生,培养什么人才,大家各持己见,彼此各不相让。


而梅贻琦始终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走上社会也不会对社会有利。”


此外,他在《大学一解》中提到:教师不但要专长明晰知识的讲授,还要为学生的“修养、意志、情绪”树立楷模,


因而阐述了著名的“从游论”: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自始至终,正因为他的坚持,清华学术自由之风,教授自治之风,和学生人格培养之风盛行。


正是梅贻琦的不断努力,清华从一个名气大但无学术之实的高校,跃升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日后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少都是誉享全球的大师。

(图)梅贻琦给陈梦家签发的聘函

因为话实在太少,所以清华人都称他“寡言君子”。


陈寅恪曾说:“如果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像梅贻琦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么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政府。”


但在沉默寡言背后,全都是细细斟酌。


一方面,他要保证学生和老师的安全,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得罪政府,激化矛盾。


“一二·九”运动时,清华学生参与,军警来学校抓人,大家束手无策,梅贻琦仍旧一言不发。


国民党要一个黑名单,他竟给了,让全校师生都感到震愕。


事实上,梅贻琦给警方的,是前年学生住宿的名单。


对方一个学生都没带走。


对于学生的血气方刚,他并非不赞同,反倒是以救亡之名行犬儒之实,他会严词拒绝。


1933年,学校自治会曾要求缓考,理由是:“平津动摇,人心骚动,时局瞬息万变,同学爱国有心,避危乏术,忧心忡忡,不可终日…”


梅贻琦大声呵斥道:“若以赤手空拳为避难之实,则平津数百万市民孰非赤手空拳者?若皆闻风先避,则鱼烂土崩,人不亡我,我自先亡矣!”


因而他在《告同学书》中写道:“当我们民族生命在呼吸之顷,我们如果不能多做事,至少不要少做事!若你们真拼命,我极端赞成你们不读书,若没有,静心想一想你们该做什么!”


这是宽厚谨慎的“寡言君子”,对学生最为强硬的一次。


/04/


1937年,北平沦陷。


清华被占,南开几乎夷为平地。


为保存中国教育的希望,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梦幻奇迹,西南联大。


当时联大有三个常委,张伯苓和蒋梦麟都在重庆做事,真正管理联大的人只有梅贻琦一位。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风,三个学校的教授更是课业重叠,各有各的思想和观点。


明明讲的是同一堂课的内容,不同的教授却有不同的讲法。


但梅贻琦将清华的学术自由之风,带到了西南联大,仍旧尊重每位教授。

虽然教授之间有互相瞧不上的,但对于温文尔雅、寡言少语的梅贻琦,无人不是尊重信服。

(图)梅贻琦一家人在昆明

自由归自由,虽是暂时联合的大学,但梅贻琦觉得学业不得马虎。


在联大,考试十分严格。


联大中文系学生张凤鸣回忆说,一个同学考了59.5分,去找梅贻琦说情,梅贻琦不准,对方问道:“59.5分和60分有什么差别?”


梅贻琦反问:“如果二者没有差别,那59.5分和59分就没有差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也没有差别了?”


还有个学生选修12个学分,有6个不及格,去找梅贻琦,梅贻琦头也不抬:“你把12用2除一除。”


一句话说得学生灰溜溜地走了。


当时梅贻琦主持校务,得到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帮助,龙云之女考联大附中落榜,赶紧让秘书找梅贻琦帮忙疏通。


结果秘书说:“我早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没被录取。”


龙云不甘心,亲自登门拜访。


结果梅贻琦留下他一同吃晚饭,席间问道:“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找一个教授给孩子辅导功课,不收费用,咱们明年再考?”


龙云只得答应。

(图)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当时只有清华用的是庚款,合并之后用在联大一处,按理说是亏了。


梅贻琦不但不介意,还在物价上涨、供应短缺之时,四处奔走给学校师生筹米筹钱。


早在清华时,庚款基金非常雄厚,他却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


“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