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锦缎  ·  巴菲特2025年股东信千字脱水版 ·  14 小时前  
赋青春  ·  【红色故里】之六十四 | ... ·  3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哪吒2》票房破百亿,仅是一个开始:超级IP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重磅上市!吴军新作:一本书,受益一生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8-19 20:00

正文

最近教育界有个大新闻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 坚决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通知一出,一度被视为教育领域最大赛道的K12一夜之间业务完全被限制。 “双减政策”让家长们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那么鸡娃内卷的同时,也有了另外的烦恼:没有了教培机构后,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怎么办?


事实上,如果是靠培训机构的强化培训提高的学习成绩,也并非长远,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 学习能力和学习观念的培养,都是从小形成的,而这个习惯来自于兴趣以及从小接触到的“世界”。
讲到这里,终于要切入今天的主题了!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就来自于心中“大神级”的作者吴军老师,阿信对吴军老师有多崇拜就不多说了,懂的都懂。


这本吴军老师的 首部少儿科普作品《给孩子的科技史》 ,让每个孩子都能更早接触到科技史,并且真正读懂科技史,爱上人类的科学世界,打开更大的眼界和世界。

《给孩子的科技史》
吴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7月
点击书封7折购买纸书

“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很多人一提科技史可能会有些许不屑:上历史课后,各种历史老师都会讲到,有必要单独拎出来学习科技史吗?
的确,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所记述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但是大部分人也就把目光放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往往忽视了科技这条线,而科技对文明的推进又是如此的重要,却常常被人忽视。
如果对比一下从公元前后一直到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类的生活水平,就会发现,不管历史学家们如何分析世界兴衰背后的政治和军事原因,其结果就是 普罗大众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善。
但自从人类 进入科学理性时代,开始了工业革命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公元元年,古罗马的人均GDP大约为600美元;1700年过去了,欧洲大陆上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兴衰和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无数英雄人物辈出,可直到工业革命之前,欧洲人均GDP仅仅增长到800美元左右。

翻转地球到另一端,在古老的中国情况类似,西汉末年人均GDP为450美元左右,1800年后的康乾盛世时期才达到600美元左右。而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的人均GDP在200年间增长了50倍, 这个结果,足以证明科技的力量。
蒸汽动力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我们无比熟悉的电则带来了第二次工作革命。虽然在人类文明98%的时间里,人类的生活并不依赖电,但今天的我们已完全无法想象没有电的生活。


说起电,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爱迪生和电灯的故事,事实上, 关于电,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并不仅仅是爱迪生故事里的“汗水和偶然”这么简单。
在古代,人们把雷电称为“天上的电”,把静电称为“地上的电”。

最早关于静电的记载,是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用皮毛摩擦琥珀后,琥珀会产生静电而吸住像羽毛之类的轻微物体。
电荷 (electorn) 一词就源自希腊语“琥珀”。
后来,人们又发现用玻璃棒和丝绸摩擦会产生另一种静电,它和琥珀上的电性质相反,于是,就有了 琥珀电和玻璃电 之分。
1745年和1746年,德国科学家克莱斯特与荷兰科学家森布鲁克分别独立发明了一种存储静电的瓶子。因为这种瓶子首先在荷兰莱顿地区试用,人们就将它称为 “莱顿瓶”。

开始人们没有把雷电与静电联系在一起,直到本杰明·富兰克林进行著名的雷电实验。

1752年7月,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在美国费城郊外一面四面敞开的小木棚下,富兰克林和儿子威廉,将一只用丝绸做成的风筝放上了天空,企图引下天空中的雷电……

实验成功后,他将雷电引入“莱顿瓶”带回家,用收集到的雷电做了各种电学实验,也 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静电性质完全相同。
接下来,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了 电池。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无意间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磁针会改变方向,因此发明了 电磁效应。
1866年,德国发明家、商业巨子维尔纳·冯·西门子受到法拉第的启发,发明了 直流发电机 ,电的商业运用时代终于到来。
经过这么多的发展后,才有了我们熟知的爱迪生与电灯的故事。


从电的发现到运用,可以看到,和其他领域最大的不同, 科技是“可叠加式进步”的。

什么是可叠加式的进步?
举个例子:今天,也许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诗写得比李白、杜甫或莎士比亚好,没有音乐家敢说自己的造诣超过了贝多芬或者莫扎特,可今天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都敢说他的技术超过了50年前世界上最好的名医。
这就是 叠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底气和原动力 ,因为“叠加”令每一次文明进步都精准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对未来的理解也因此更有把握。
跟科技大拿学习科技史,稳了!
说完了科技史的重要性,那既然学科技史,就必须要和一个对科技史有深刻了解的人学习。
在科技界,有这样一个人,履历优秀得像开了外挂,输出水平还极高,对科技行业的见解也颇具前瞻性——他就是 吴军博士。

卡通形象的吴爸爸也是十分慈祥的
1984年,他考上了著名的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学了一个当时很冷冷冷冷门的专业—— 计算机。
一路清华计算机学士、清华电子工程硕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博士读完,这期间还做过程序员,留清华当过几年老师,发表了N篇论文,获得了十余项专利。
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了当时刚成立4年还是个小公司的——谷歌。

刚到谷歌不久,吴军就和3个同事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研究,并因此获得Google工程奖。一年后,他又牵头设计了谷歌的中日韩文搜索算法。
后来吴军老师从谷歌离职跳槽到了腾讯,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吴军老师不光在技术领域发光发热,还乐于输出,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从2006年起,他开始在谷歌黑板报连载 《数学之美》 ,把高深的数学原理、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讲得通俗易懂。这本书也获得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

后来,他又将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IT行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开始连载在谷歌黑板报上,也就是后来 《浪潮之巅》 ,梳理了整个IT产业的兴衰起伏、变化规律,可以说是一代人的互联网启蒙了。

阿信从吴军老师的 《文明之光》 ,再到后来的 智能时代》《全球科技通史》《见识》《态度》《格局》 ,一本不落地追下来。

《浪潮之巅》《文明之光》《智能时代》等书,影响了很多读者和科技行业的从业者,《见识》《态度》《全球科技通史》等多部畅销书在豆瓣都是高分,并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重量级图书大奖。

268幅手绘图、1000多个知识点
这本科技史不一般
经过417天细心的打磨,这本《给孩子的科技史》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为了做出更好的内容,吴军老师和内容团队一起进行了32次线上会议,细心讨论如何搭建内容框架。
最终,为大家梳理出了一 条从“黎明之前”到“未来世界”的完整的科技历史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