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买了很多知识付费产品,上了很多课,也读了很多书和很多干货文章,感觉知道了很多,但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却发现不知如何理解、不知运用什么知识、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
为什么?
因为你的知识体系是破碎的,就像上面左边的那幅图一样,点很多,但却零碎而苍白。而真正有效的知识应该像右边一样被有效组织起来:
-
知识是有深度的,而且相互连接;
-
一些更底层的“大节点”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点更深刻的连接起来。
如何做?你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
从知识到实践
。不断去做你感兴趣的事(项目),并且产生成果。通过实践,你才能更好地理解特定知识应该如何应用,适合在什么场景使用,甚至形成个性化的方法和信念等。于是,知识获得了深度和更多的连接。
其次,
搭建知识体系
。探索你的底层“大概念”(如自我、关系、沟通、创造、社群、系统等),并用这些大概念作为骨架,链接起不同层级的知识。你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去探索、发现、深化和扩展你的底层大概念,并尽可能地连接已有的知识,持之以恒,你就创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到哪里实现这一切?请来慢学校。
慢学校是一个在线的深度学习社群,由著名公益项目“多背一公斤”和教育创新项目“一公斤盒子”的发起人余志海(安猪)所创办,正式启动于今年初,目前有成员七十余名。取名为“慢”,是期望学习者在这里不焦虑地探索世界的底层和本质,建立起自己深层知识结构。
自由、开放、多元是慢学校的特点。慢学校不像传统学校那样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单向授课,它更像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目标和问题进来,在这里思考、对话、协作和创造。最终,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
慢学校的学习体系包含三个部分:
1、项目式学习
传统的学习仅关注“输入”:你将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但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能力如何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既缺少实践应用并深化理解的机会,同时也缺少意义感。它就像做布朗运动的分子,学得越多,越感到混乱(下图左)。
项目式学习则相反,它首先关注“输出”:你要完成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创造什么作品,然后通过目标来组织你的学习。这让学习者有实践和反思的机会,知识掌握更加深刻。同时,项目式学习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有意义,知识为实现目标服务,并由此连接起来,那些无关的知识则暂时被丢弃(下图中),同时,对目标有价值的新知识会被发现并纳入到学习当中(下图右)。
在慢学校中,我们鼓励学员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发起学习项目,解决学习者从知识到实践的问题。
目前,慢学校有这样一些有趣的项目在进行中:
-
教育创新者的十个知识模型
:通过模型思维来提升教育创新者的产品及项目设计能力。
-
安猪的大脑
:将个人大脑中的知识模型可视化。
-
转行实验室
: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转行,并为转行提供实践机会。
-
实践社团研究院
:学习如何创建实践社群,并为社群进行诊断和咨询。
除此以外,还有更多:创作一个关于人体血液的故事、投资的十个模型、行业生态圈的方法研究、用生命叙事的方法研究教师的成长……
2、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经过实践产生的知识如何融入到已有的知识当中?你需要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慢学校强调以底层“大概念”为骨干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支持个人的终生成长。所谓大概念,就在那些在你人生经历中具有长期影响力的底层知识,如自我、关系、沟通、创造、社群、系统等。这些大概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迁移性,能够更好的联结和整合表层知识。
当知识以底层大概念连接起来后(下图中),知识的连接更紧密,而且路径更短(例如下图中从A点到B点原来需要五步,现在只需要两步),这将为你带来对世界更通透的洞察,和更强的理解力与创造力。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与项目式学习紧密相连。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知识得到验证和锤炼,并内化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同时,良好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实践。
3、社群知识库
另外,慢学校还将建立社群知识库,将个人沉淀的知识结晶汇聚起来,成为公共资源,为所有慢学校社群学员所使用。
我们把社群知识库理解成一个社群大脑,在这里提供了整个社群的智慧。并且,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大脑,每一次社群成员的学习、思考、总结,都会沉淀到这个大脑中,让它变得越来越有智慧。同时,这个大脑也能帮助学员更明智地行动。
在《知识的边界》中,戴维・温伯格曾说过:
“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我们期待,慢学校的社群知识库也将成为那个“最聪明的房间”。
小结
以上就是慢学校的学习体系。学员来到慢学校后,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经过不断实践和交流,沉淀成个人的知识体系。慢学校提供给一种沉浸式的、鼓励开放式实践和分享的社群环境,让你在这里实现全方位的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