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开始征展
2.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誌
3.2022年“维纳博艮砖筑奖”获奖作品揭晓
4.
未来或将由AI代替设计师直接生成蛇形画廊?
5.
三星堆新发现揭开古蜀祭祀文化的神秘面纱
6.
乌克兰16世纪木结构教堂受战火波及起火
7.
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展览提供古建复原新思路
8.
乐高迷使用2980块乐高搭出米兰垂直森林公寓
9.
现实版超级玛丽?日本像素风拉面店开张
10.
有生之年!《剑风传奇》漫画连载再开
11.
大麦虫化身迷你塑料降解工厂
12.MIT提出用太空气泡反射太阳光来应对气候变暖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起源于1895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会之一。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未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将于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威尼斯绿园城堡、军械库和威尼斯周边各场地举行。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办公室现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策展人、建筑师和相关学者参与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的公开征选。
A-C-Tion 2022丨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誌
(雷锋记者 陶光平)
北京时间6月25日,“A-C-Tion 2022年度行动誌”系列活动于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开幕。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分三步同期推进:「实践誌」——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人物誌」——美丽中国年度人物演讲、「思想誌」——美丽中国·城乡论坛。围绕艺术乡建、城乡发展、社会美育三大主题,美丽中国研究院对全国范围内推动社会创新的几百个艺术文化实践进行广泛的调研和采访,以各类微观视角展现文化艺术界同仁们对于“美丽中国”的思考与实践。
「实践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寻找“美丽中国”的一个个缩影,涉及的一百个案例不仅覆盖了大部分的艺术、设计、建筑领域的学科方向,更是超越了学科视角,从经济、社会、组织、文化等多重维度进行分析,捕捉以行动、空间、图像等不同媒介,在生产、生活、教育等方面进行的有效实践。
作为行动的核心现场,展览空间分为一个文献库、一个研读室。文献库的每个抽屉都藏有一个实践的档案,策展组尽可能收集每个案例最详尽的材料,以挖掘实践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全库索引、关系图解、个案画像的方式,文献库建立起对案例的长效研究方法。“四象限•九宫格”体系则为每个案例提供了意义坐标。在研读室里,一百份档案都会被逐个从档案柜取出,在工作台上进行放大,作为城乡问答活动的讨论对象。同时,展览也用一百个影像深度讲述这一百个案例的故事。
「人物誌」寻访了多年扎根于城乡建设最前线的学术专家、实践者,他们奔赴在城乡生产生活的最前线。他们在日趋膨胀和拥挤的城市,为社区营造更丰富的活动空间,拉近城市和人的距离;他们以艺术重新发明日常,以实践重新梳理生产、生活和生态,在吾乡吾土、吾土吾民的真实生活中为艺术再造现场。
25日下午,“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志”之“人物志”——美丽中国年度人物演讲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以“一座校园的建造”,讲述大学的望境和人的山水化的成长。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以“一个抽屉”展开中国大地上“美丽中国”的一个个缩影。“王求安—一个人与一千人”、“乔小刀—一个小国”、“小河—一支童谣”、“王群力—一棵柳树”、“姜珺—一张图”、“余锦鹰—一次身体的返乡”、“戴木木—一双手”、“陈国栋—一栋房子”、“阮文韬—一个排档”、“宋晔皓—一片竹林”,12位演讲嘉宾,通过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聚焦具体实践,思考“美丽中国”的时代愿景。
「思想誌」于中国美术学院水岸山居举行,邀请了城乡建设专家、美丽中国研究院智库专家、设计师集群、社会企业、城乡县市代表、媒体人,汇聚来自四方的思想能量,共话在当代城乡建设的新形势下,面对城乡风貌、社会伦理、人文素养、产业创新等各方面的新理念与新实践的深切思考。
新闻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G6V_sin-ShsMJmNEReQ7ng
2022维纳博艮砖筑奖公布获奖作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获得最高奖项
2022年维纳博艮砖筑奖(Wienerberger Brick Award )近期在维也纳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正式揭晓获奖名单,由朱锫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朱锫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获得“2022砖筑奖最高奖”。迄今为止,砖筑奖已成功举办10届,这是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第一次获得此国际奖项的最高奖。
砖筑奖由目前位居全球前列的陶土制品集团维纳博艮(Wienerberger AG)于2004年发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最杰出的砖建筑以及建筑师,被誉为“世界砖建筑的最高荣誉”。该奖项鼓励建筑师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展示砖建筑的现代性和砖材料的丰富可能性,为设计健康和面向未来的生活空间,以及提升建筑建造行业的技术性和创新性做出贡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砖筑奖最高奖”&“共享公共空间”类获奖作品
设计团队:朱锫建筑事务所
地点:中国,景德镇
The House that inhabits - Productive Urban Living
“温馨住宅”类获奖作品
设计团队:
Natura Futura
事务所
地点:厄瓜多尔,
巴巴奥约
88 Housing untis + 1 retail space
“集合住宅”类获奖作品
设计团队:Avenier Cornejo事务所
地点:法国,潘廷
2226 Emmenweid
“联合办公空间”类获奖作品
设计团队:
Baumschlager Eberle
事务所
地点:瑞士,艾文布鲁斯基
青普文化行馆·扬州瘦西湖
“他山之石”类获奖作品
设计团队:
如恩设计研究室
地点:中国,杭州
今年,来自53个国家的789个设计项目参与了本届砖筑奖的参赛评选,由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国际评审团选出五个奖项的获得者。这五个奖项分别是:“温馨住宅”(Feeling at home)、“集合住宅”(Living together)、“联合办公空间”(Working together)、“共享公共空间”(Sharing public spaces)和“他山之石”(Building outside the box)。
2022年获奖作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 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紧邻明代御窑遗址,八个抛物线砖拱券构成了博物馆综合体,包括三个地面永久展厅和五个地下永久展厅。雪茄形的拱券在高度、长度和曲率上都略有不同,都是仿照传统柴窑的形式。它们在场地上并排排列,形成一个大致呈南北方向的建筑集群。
博物馆建筑还以独特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原址丰厚的文化遗产:拱顶由以传统方式建造的双壳砖墙组成,然后填充混凝土。这里使用的280万块砖一部分是拆除窑炉遗留下来的老砖,另一部分则是再生砖。
“御窑博物馆对传统柴窑进行了先锋性的转译,这些柴窑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地方传统与地方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拱券自身就是博物馆的形式,其来源于传统柴窑的拱券形式。”
——2022年砖筑奖评审团
2020年获奖作品
BAAS事务所 · Grupa 5事务所 · Maleccy Biuro事务所
西里西亚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西里西亚大学广播电视学院的选址地卡托维兹在19世纪是一座以煤矿、钢铁厂、铸造厂和砖厂为主的传统工业城市;而到了1940 年代,这个城市遭到战火蹂躏,拥有许多迷人建筑的老城区街道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今,卡托维兹转型为一个以文化产业闻名的城市。这个项目正是位于昔日的工业痕迹与新的现代化城市面貌碰撞的核心区,以其中一栋黑砖公寓为基础进行改造。
学院隐藏于深色的砖制表皮之后,教室和工作室围合出一个内院,砖材料的运用给这个项目创造出舒适而变化微妙的光环境。加建部分的材料来自欧洲最后一个燃煤窑炉,其独特的深色烧结和颜色渐变与19世纪的遗存建筑部分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个项目很好地展示了城市中心建筑如何在发挥创新性和保护与诠释历史之间取得平衡,所使用的砖材料因为其深厚的历史含义而充满动人的故事性。”
——2020年砖筑奖评审团
2018年获奖作品
Tony Fretton事务所 · De Architecten NV事务所
Westkaai五/六号高层住宅
这个项目位于安特卫普北部海港区 Westkaai新区。为了打破集合住宅立面的单调性,承重墙是用纵向和横向铺设的砖块铺设而成的。同时建筑师还考虑到了水平的栏杆与场地上垂直桥墩网格的关系,使得两栋住宅能毫不突兀地融入海港环境之中。
建筑师在选择建筑外立面用砖时,通过搭配存在细微颜色差别的砖块,以及在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向上增加由凸出的砖块构成的纹理,使两栋建筑之间形成各具特色又和谐的关系。
“在安特卫普的住宅楼项目中,建筑师根据其丰富的经验和敏感的设计直觉,使用单一的砖材料赋予建筑丰富细腻的质感,他们对单体建筑与整个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2018年砖筑奖评审团
新闻来源:
https://www.brickaward.com/Winners.html
2022蛇形画廊“黑色教堂”揭幕
未来或将由AI代替设计师直接生成蛇形画廊?
日前,美国艺术家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设计的第21届蛇形画廊展亭正式对外开放,其名为“黑色教堂”(Black Chapel)。这是第一次由非职业建筑师设计该系列建筑,由阿加耶建筑事务所提供专业支持。
“黑色教堂”由木头制成,“暗合小教堂的表演和冥想气质”。整个结构只设置了一个眼状开口作为单一光源,营造一种类似庇护所的环境氛围。
为了和艺术家接下来通过城市和建筑介入进行的空间操作相配合,2022蛇形画廊在内部放置了一个开放式台面,届时现场表演将重点体现音乐融入和公众参与。除此之外,入口处会有一个提示钟,来自芝加哥南端被拆除的圣劳伦斯教堂,用于“呼告、发出信号、通知表演开幕”。
为了尽可能减少碳足迹和环境影响,“黑色教堂”全部由可拆卸木结构组成。尽管这座占地201平方米的圆柱形建筑直径16米,高10.7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蛇形画廊,但它却比“前辈”们更加轻盈。
西斯特·盖茨虽然不是职业建筑师,但是接受过城市规划和建筑保护的相关训练,对于空间与人的精神联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创作了许多以空间理论、土地发展、雕塑和表演为主题的作品。
对于自己的作品,盖茨给出了以下的解释:
“‘黑色教堂’这个名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体现出我的艺术创作中不为人们所见的部分。它强调神圣音乐和神圣艺术在我的创作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力量和公共参与相互协同所产生的内在品质。‘黑色教堂’同样旨在创造一个人们可以从生活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场所,让人们可以平静地度过一段时光。我总是希望营造出将声音和音乐的力量视为治愈手段和情感力量的空间,让人们可以进入一个内在映射或可以深层参与的地方。”
西斯特·盖茨个人作品展“Amalgam” ,2019
这边盖茨的新作才刚刚揭幕,那边英国建筑与设计评论家奥利弗·温莱特(Oliver Wainwright)就搞起事来。
他使用OpenAI 发布的模型“DALL·E”,输入文字命令“明年的蛇形画廊”,生成了一系列蛇形画廊的效果图,并谎称为2023年的新方案发布在Twitter上。不少网友被这些图片唬住,信以为真。
温莱特解释说,“这个年度活动已经成为人们仅仅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图像来体验的东西了,所以我想反转这个过程,看看直接通过网络上的蛇形画廊图片生成的方案会是什么样的,说不定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设计将是什么样的。”不过他也承认,他“主要还是为了恶搞”。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被骗到呢?
新闻来源:
https://www.dezeen.com/2022/06/14/theaster-gates-serpentine-pavilion-artist-interview/
https://www.dezeen.com/2022/06/10/ai-designed-serpentine-pavilion/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去年9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三星堆以其奇诡华丽的造型特色闻名,这次大量前所未见的新发现又一次刷新了考古学界和大众的认知,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
2020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联合考古队在三星堆祭祀区开展发掘,在1986年发现的1、2号“祭祀坑”旁边,相继发现、发掘了距今约3000年的3号至8号六个“祭祀坑”。截至目前,六个“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2020年至2022年,祭祀区共计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祭祀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范围,与北侧紧邻的三星堆城墙平行,面积将近13000平方米。
考古队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除5号坑和6号坑年代稍晚之外,3号坑、4号坑、7号坑、8号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
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显示出三星堆遗址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的密切文化联系,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铜瓿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各坑大量发现的金器则与半月形地带自古有之的金器使用传统相符。而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相近,无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除了可以验证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的文物外,考古团队还公布了数件前所未见的新文物,出土于7号坑的“龟背形网格状器”便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代表性发现。
负责7号“祭祀坑”发掘的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把它称作“月光宝盒”。该器形在三星堆,甚至整个中国青铜时代,都属首次出现。这件文物外层是上下对称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一侧类似合页,还附带了四个青铜龙头把手和两三根青铜飘带,最让人称奇的是,青铜器里还装了一块大小形状相合的青绿色玉器,相当于一个裹着丝绸的精巧铜盒里装了一块美玉。这件文物的青铜网格为浑铸法打造,推测可能刻有符号或者覆盖丝绸。
除了肉眼可见的文物,考古学家们还通过各种“黑科技”发现了古蜀祭祀文化中的诸多有趣细节。
考古团队通过显微观察在出土的20余件青铜器、象牙表面发现了丝绸赋存,填补了西南地区夏商时期无丝绸实物的空白。他们还采用红外复烧测温方法得知4号坑灰烬层燃烧温度为400摄氏度左右,并在其中发现了竹亚科、楠属、棕榈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少量碳化稻等植物,表明古蜀国的气候温暖湿润,祭祀区紧邻河边且植被茂密;动物考古分析显示祭祀用牲有黄牛、野猪等。团队成员还使用X射线探伤、CT扫描等现代检测技术,探明了众多文物的工艺细节,例如3号坑出土小铜人像所采用的芯骨铸造工艺、玉管钻孔的几种不同方式等等。
以上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对三星堆祭祀区的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努力,三星堆遗址的范围、延续年代等问题也已基本清晰。
然而三星堆还有很多待解之谜,目前能够看到的只是从事祭祀活动的高等级人群的情况,对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还不是很清楚。接下来要进一步明确三星堆遗址的宫殿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这样才能够还原三星堆古国都城的整体样貌。
新闻来源:
http://www.zsnews.cn/news/index/view/cateid/37/id/688952.html
http://www.gov.cn/xinwen/2022-06/14/content_5695537.htm
自今年2月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长年的冲突升级为战争持续至今,众多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历史价值的文化古迹。近日,位于乌克兰东部城市斯维亚托戈尔斯克(Святого́рск)的知名东正教修道院诸圣修道院(All Saints Skete)不幸遇袭失火,自16世纪以来保存至今的木结构古建毁于一旦。
乌克兰东正教会在声明中说:“由于冲突,圣山拉伏拉诸圣修道院大规模起火……大火吞噬了主教堂。”截至目前,官方并未通报人员伤亡。
诸圣修道院位于北顿涅茨河陡峭的右岸,主教堂最早建于1526年,由当地木匠用大量松木原木组装而成,是乌克兰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教堂。建筑由中心头顶“洋葱头”教堂顶的塔楼和周围的附属木结构单元构成,和位于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一样,同为16世纪典型的东正教教堂。
这座历史古建所受的磨难也并非从近期才开始。事实上,诸圣修道院在历史上曾有一座石制礼拜场所,但在 1945 年因年久失修而废弃;主教堂部分则自2001 年起断断续续修复了十年之久。
如今乌克兰依然处于战火之中,据斯维亚托戈尔斯克市居民称,过去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水、电和物资等都出现了短缺。在这样严峻的条件下,诸圣修道院的抢救和修复情况不容乐观。
新闻来源:
https://spzh.news/en/news/88841-ot-obstrelov-zagorelsya-vsehsvyatskij-skit-svyatogorskoj-lavry
提到因火灾而严重受损的古建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2019年4月失火的巴黎圣母院。历经三年,巴黎圣母院的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然而古建修复非一日之功,巴黎圣母院重新对外开放之日依然遥遥无期。
法国公司Histovery另辟蹊径,与负责保护和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公共机构携手,制作了一场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古建筑“复活”的展览。
展览名为“巴黎圣母院:增强展”(Notre-Damede Paris: the Augmented exhibition),于美国建筑博物馆举办,运用AR技术为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地了解这一世界建筑遗产的窗口。
展览向参观者提供了一款名为“HistoPad ”的AR触摸屏平板电脑,作为带领参观者穿越历史的时间胶囊。展览将时间追溯至13世纪,完整地展示了巴黎圣母院在不同时期的面貌。通过HistoPad,参观者可以近距离了解该教堂在中世纪的建造过程、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礼等。
Histovery公司不仅向公众展示了巴黎圣母院的诸多建筑细节,还根据绘画、文学等各类史料细致地复原了不同历史场景下建筑内部的空间氛围。人们可以“进入”建筑物内部、观看有关其构造的动画并获得 360 °的全景视图。
除了精致的图像呈现,整个展览空间还为参观者塑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物理环境。大教堂地板的乙烯基复制品、巴黎圣母院风琴和钟声的音频,以及奇迹般在火灾中幸存下来的大教堂著名玫瑰窗的投影,与HistoPad提供的虚拟空间一同创造出了多感官的丰富体验。
Histovery公司还充分运用AR技术带来的交互性,为每一位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可以将巴黎圣母院 850 年的历史看作是一段旅程,每个“游客”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想要着重关注的细节。同时,HistoPad还考虑到了每个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专门设计了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版本,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新闻来源:
https://www.stirworld.com/see-features-histovery-opens-an-intimate-portal-to-notre-dame-at-the-national-building-museum
一组名为“TheCastleFan”的乐高爱好者团体用2980块乐高积木搭建出了位于米兰的首例垂直森林住宅Bosco Verticale。
这件乐高作品的原型由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成于2014年。两座摩天“树塔”分别有80米和112米之高,共种有800余棵树(480棵大中型树木,300棵小型树木)、15000余株多年生植物和地被植物,以及5000余株灌木丛。
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原方案的细节,“TheCastleFan”特地前往米兰进入建筑内部进行现场调研。他们细致地用积木还原了建筑外立面的凹凸层次、伸出的阳台外包裹的玻璃挡板以及覆盖建筑的丰富植物品种。
这件乐高作品还具有精巧的可开合结构,可以分两层展示垂直森林住宅的外部景观和内部生活场景。
“TheCastleFan”用乐高创造了一个其乐融融、人与自和谐共处的微缩乌托邦,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建筑概念放到真实世界中
却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位于成都的七一城市森林花园小区就因为疏于管理,阳台被绿色植物所覆盖,蚊虫泛滥成灾。
需要支付高昂的管理费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持的“绿色建筑”是否是真正可持续的呢?这可能是一个设计师和居民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闻来源:
https://www.designboom.com/design/bosco-verticale-lego-06-06-2022/
07BEACH事务所设计的像素风拉面店近期在日本冲绳开张,吸引了众多游戏爱好者前往体验。
这是一家以电子游戏为灵感的拉面店,店主选择的餐厅名称是一款经典角色扮演游戏 (RPG) 的标志性短语“会心の一撃!”,充满怀旧的意味。建筑从内到外、从招牌到家具都参考了这些早期电子游戏的像素化风格和点状界面。不过除了铺装是二维的,其他建筑元素毕竟都需要是三维的,所以叫“体素风”应该更为准确。
为了控制预算,建筑师选用的都是普通且廉价的材料,如白色瓷砖、木材、水泥和塑料地毯等。而这些简单的材料经过充满趣味性的组合,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空间效果,让消费者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进入了游戏世界。
店主最初希望将调味品隐藏起来以避免桌面凌乱,但 07BEACH事务所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我们决定将调味品展示为玩家可以在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物品,因此我们将它们放置在看起来像像素化块的基座上。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调味品让室内看起来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