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印度能扭转制造业失败吗? ·  4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业绩太差,跌 ·  5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业绩太差,跌 ·  5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170亿玉溪兄弟,100亿出海建厂 ·  6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80亿顺德厨电老板,爆改家业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你改变了全世界,却没一个人在乎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10-22 12:00

正文


编者按

改变世界和让人相信你的确改变了世界,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改变,我们每个人面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或机会所作出的集体回应,才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

文 / Morgan Housel  知名专栏作家 


你知道下面这张照片的故事吗?毫不夸张地说,它应该算得上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 

 
但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


当时几乎没有人留意到这件事。


莱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征服了天空,之后的一整个世纪很少有什么发明能与之并驾齐驱。在1900年时,从纽约到洛杉矶坐火车得花四天;到1930年左右,如果是坐飞机,需要17个小时;到1950年,只需六个小时。

 

《纽约时报》在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成功后翌日的头版上只字未提。两天之后,还是什么报道也没有。三天后,当时莱特兄弟已经在进行他们的第四次试飞,其中有一次甚至在空中持续飞行了一分钟。但依然,什么内容也没有见报。四天、五天、六天、六个礼拜、六个月过去了……人类第一次在历史上征服天空这件事没有被任何一个人提起。

 

我在国会大厦图书馆找到的材料揭露了两个惊人的细节:


第一,《纽约时报》第一次提到莱特兄弟是在1906年,比第一次试飞的时间整整迟了三年;


第二,在1904年,《纽约时报》就人类是否能有一天在空中飞行采访了当时一位热气球大亨。大亨说在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可能会出现飞行机器,但一定不是现在。大亨一边耸着肩一边把“非常”的语气逐渐加强。说这话时,莱特兄弟在一年前就试飞成功了。

 

费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在他1952年出版的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上写道:“整整几年过去了,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莱特兄弟做了些什么;当时的人太过确信飞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以至于他们把听到的任何关于飞行的传闻都当作骗人的把戏。直到1908年5月——莱特兄弟试飞近四年半之后——资深记者们才被派去采访,资深编辑才开始相信这些记者反馈回来的种种让人激动不已的信息。整个世界也似乎终于从沉睡中醒来,开始接受人类成功飞行这一事实。”

 

莱特兄弟的故事还揭示了一个道理:


改变世界和让人相信你的确改变了世界,

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说:“做个发明家,往往意味着长时间被人误解。当然,你做的事情一定是你自己坚信不疑的,但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善良的人们会批评你的努力……如果你真的确信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你一定要能忍受长时间被人误解。这是成为发明家很重要的一部分。”

 

贝佐斯这段话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些迅速被人们喜爱的东西往往只是在现有产品上经过细微的改进。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很熟悉。最具创新力的产品——那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在最开始几乎都不被人理解,包括那些极其聪明的人。

 

电话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贝尔当时想把他的发明卖给西联汇款,对方的回复是:“作为一个应当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讯工具,这个叫‘电话’的东西还存在太多缺点。它对我们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不知道什么公司可以从这样一个电动玩具中获益?”

 

汽车也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在亨利·福特震惊世界的二十年前,美国国会发布了一份备忘录,其中警告道:“这种由汽油驱动的‘四轮马车’可以达到时速14到20英里。这种交通工具会给我们带来一定威胁,想象一下,它会在我们的大街小巷上飞驰,空气会被污染,可能还会迅速导致相关的立法行动。生产汽油的成本远高于私营部门的财务承受能力……除此之外,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还会替代对马的使用,我们的农业也会受害。”

 

指数基金也一样。约翰·博格尔(先锋集团创始人)在1975年发布了第一支指数基金,在之后的20年,没人留意。直到1990年,指数基金才开始逐渐获得关注。看看现在,它已如野火一样蔓延开了。

 


先锋集团掌管的资产规模(2015年末已达34万亿美元)

 

大的突破一般都遵循这七个阶段:

  1. 起初,没人听说过你;


  2. 逐渐有人听说了,但觉得你是个疯子;


  3. 接着他们开始理解你的产品,但觉得在商业上没有任何机会;


  4. 接着他们开始把你的产品当作玩具;


  5. 接着他们觉得这好像还是个很不错的玩具;


  6. 接着他们开始认真用起来了;


  7. 最后他们无法想象失去它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整个过程可能会花几十年,很少出现几年就走完全程的。从中我们可以作出三点观察:


第一,改变世界当然需要大智慧,但同样,改变世界也需要智慧之外的东西,比如极其耐心地等待人们注意到你。“拥有像禅宗一样的耐心”通常不会被认为是创业者的特质,但其实它非常重要,尤其当你要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时。

 

第二,当创新在以代际衡量时,成绩就不该以季度去衡量。历史是一面明镜,它告诉我们改变发生的过程能有多漫长、多无序。股票市场某种程度就承载了人们不少滑稽的梦想——所有人都希望今天这些企业能够尽快、有序且稳健地发展。而现实和预期之间通常是无尽的焦虑。

 

最后,把东西发明出来仅仅是创新的第一步。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萨福是这么说的:“一个新点子想要真正融入文化需要30年。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改变,我们每个人面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或机会所作出的集体回应,才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

 

(本文由本刊资深编辑潘鑫磊编译自Collaborative Fund;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推荐文章
FT中文网  ·  印度能扭转制造业失败吗?
4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业绩太差,跌
5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业绩太差,跌
5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170亿玉溪兄弟,100亿出海建厂
6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80亿顺德厨电老板,爆改家业
1 周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原来水果切片也能做出这么美丽的玫瑰花!
7 年前
CDA数据分析师  ·  「CDAS 在线」分布式数据库模式与反模式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