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PC 互联网时代进入到尾声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期已过,医疗产业哪些还有新的创业及投资风口?十年前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基本都是免费的,如今在「得到」「分答」、以及「口袋医生」上的小额知识付费已经势不可挡。
为什么在讯息匮乏的年代用户不愿意付费,反而在知识高度丰富、触手可及的时候反而出现了收费的可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疗行业又有哪些好的案例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从早期的博客、论坛发展到社区,再到如今繁荣的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不过短短二十余年。在自媒体发展愈加迅速的当下,不同平台涌现出不同类型的
「
网红
」
。医生群体也不例外。
来自波士顿咨询(以下简称 BCG)的董事合伙人陈白平这样介绍医疗领域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
为了了解
「
网红医生
」
的群体特性和发展路径,丁香园和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合作对医疗界的网红进行了调研——
BCG《医生互联网影响力报告》
(文末附报告获取方式)
从影响力、活跃度以及合作模式等不同维度对他们进行了评估。
「网红」带动互联网经济增速
从博客、社区,到社交媒体阶段,再于最近几年进入自媒体平台阶段,网络交流平台的运作模式不断演变与进化。用户花在互联网平台的时间也逐年上升,2016 年用户在互联网花费的时间几乎达到 55%。以
「
今日头条
」
为例,用户平均每天的使用时长从 2015 年的 55 分钟上升到 76 分钟,平均每天的阅读量从 22 篇增加到 35 篇,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发展,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迅速变化。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网红也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体系中这些网红在粉丝关系、内容类型、变现方式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对比微博、微信和知乎平台的网红情况,微博传播较广,微信影响更深,而知乎的专业性更强。
截图来自
BCG
《医生互联网影响力报告》
(文末附报告全文获取方式)
从资本市场来看,网红经济在过去三年收到资本的追捧,融资数量与金额不断增长。2014 年起,自媒体领域掀起投资热潮。仅 2015 和 2016 两年,自媒体融资项目就达到 112 个,其中融资金额超千万的有 44 个。自媒体红人和网红孵化器都备受资本青睐,耳熟能详的
「
Papi酱
」
就是典型代表。在 2016 年,网红产业的总规模已达约 528 亿元,这些网红的变现模式非常丰富,归纳起来主要依靠电商、直播与广告。
医疗网红应运而生,发展路径各不相同
在网红经济的助推下,受到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与互联网医疗及社会办医等政策驱动,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网上渠道打造个人品牌,这成为医疗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石。那么当下医疗界的网红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有多少数量级?他们的影响力如何?
BCG 认为
网络世界上分布着众多医疗自媒体/网红医生,但根据影响力和活跃度能识别其中真正的医疗大咖。
例如有多少粉丝、阅读量、转发量、留言数量、点赞数量,这些都是不同的影响力衡量标准。另外一方面是总的活跃度,比如说发帖的数量。
根据这些算法规则,BCG 也类比了综合平台和专业医疗平台上的网红医生影响力。例如新浪微博医疗频道共有 1200 余位认证专家,其中有 9% 具有高影响力和高活跃度的大 V。
作为医生专业平台的丁香园则拥有 400 多名兼具影响力与活跃度的
「
自长成网红医生
」
,并且以骨科和影像科数量最多。
有趣的现象是,这 400 多位的
「
网红专家
」
并非都是真实世界中的医疗专家,这说明在建立网红经济和渠道时,还有很大专家互动市场等待发掘和培养。
各类
「
医疗网红
」
在品牌特征、平台选择、活动类型和变现方式与态度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不同类型的医生有不同的特色,所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及发展路径也不太一样。
高资深医生
,其主要对青年医生进行专业指导、讨论,以及行医心得的分享,对患者树立整个科室的影响力。
青年医生
体现了更多的互动性,面对患者提供科普,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知识。
截图来自
BCG
《医生互联网影响力报告》
(文末附报告全文获取方式)
打造网红靠体系,药企参与看三类
成为医疗网红需要在技术、时间和人力方面有一定的投入,并且需要体系化的运作。对于医疗企业而言,医疗网红群体中,有三类人群对药企的 MCM 实践更具商业意义。
资深专家
资深专家对医生进行教育的 MCM 实践主要还停留在线上会议的模式,需要进一步进化为真正的
「
网红
」
模式。
资深专家和普通医生的交流是医疗企业的主要互动形式,但是特色还比较单一,基本上会通过一个会议的形式来传送。
未来例如直播和多次持续的直接互动形式,才是需要打造的差异化特色。
例如丁香园做的 ALS 案例,直播参与的时间达到 20 多分钟,甚至很多高级职称的医生也会参其中。
截图来自 BCG《医生互联网影响力报告》
(文末附报告全文获取方式)
医生网红
医生网红对患者群体的教育是多赢的协作模式,并且存在
「
患找医
」
和
「
医拉患
」
两种模式。
医拉患就是医生主动找患者,建立互信的合作方式。
以
「
礼来优行
」
项目为例,就是把医生、患者、医药公司以及医疗服务提供方,甚至是硬件提供方,都结合在一起,向患者提供智能血糖仪,之后丁香园投入关爱服务,帮助患者持续监测血糖。
截图来自 BCG《医生互联网影响力报告》
(文末附报告全文获取方式)
同辈医疗网红
同辈医疗网红的交流也能为医生教育带来一定价值,具体模式亦处于探索中。
同辈之间的交流侧重于两点:
一是同辈的青年医生之间相互的学术交流
,不一定是本科室的医生,像糖尿病涉及的科室非常多,跨科室的教育可以尝试利用;
另外就是非常专业的疾病
,例如 ALS,病例非常少,有些专家也愿意听青年医生,如果有很多从业经验的话,听他们的宣传和教育。
截图来自 BCG《医生互联网影响力报告》
(文末附报告全文获取方式)
医疗网红在药企 MCM 的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需要系统性规划与跨部门协作将其往前推进。
这时候需要借助系统化的政策趋势解读、流程制定以及管理制度的更新,而再此之前,我们更需要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积极了解行业变化、重新制定战略方向。BCG 期待与医疗产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动医疗互联网以及医疗网红趋势下的业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