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醒来,和程老师聊天,聊到一个话题。
走到现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好朋友,实在太幸运了。
唯一遗憾的是,有一个人,程老师对这个人很有感情,每年到时候就问好;但最后一次,微信问好发不出去,显示两人已经不是好友,也就是人家把她删除了。
她有点闷闷不乐,
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
为什么人家把自己删了?
我也觉得奇怪,偶尔我也会选择不看别人朋友圈,但很少把人删除。我之所以选择不看人家朋友圈,不是因为厌恶,仅仅是人家朋友圈发得太频繁,影响我看最新动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朋友圈发得太频繁,对别人的心境,或多或少也有一点影响。
但程老师的朋友圈发得特别少,不会发乱七八糟的信息,更不会发炫耀自夸的东西,她是孤寂的,也是清高的。她被删除,肯定不是因为乱发朋友圈。
那是因为什么呢?程老师的解释是,可能是她没有价值了。
明白这一点很心酸。这个世界,很多人是以价值来计算,我们还是习惯以情感来计算。反差就在这里,这两种人生观很难说孰是孰非,只是选择不同。
没有价值了,相忘于江湖。不拖泥带水,断舍离,这也是一种风度。相濡以沫,都可以相忘于江湖,更何况我们这些萍水相逢的人?
只是这样删除有点生硬,更多的时候,其实是走着,走着,人就散了。
自然而然地散了。有句话怎么说的,分手的时候,没有人说一声再见。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但这种散,我们要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同舟共济,风雨无阻;我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彼此温暖,那时候我们就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以为这辈子我们就会这样走下去,朋友一生一起走。
但人是社会的人质,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我们从事的工作,选择的道路都是不同的,有一天我们会走上迥然不同的路,我们的情感终究会停滞在某一刻。我们会遇见新的朋友,新的兴趣点,又有新的同舟共济者。
因为道路不同,兴趣不同,关注点不一样,我们的认知就会发生很大的差异。我们还是朋友,但情感封印在彼时彼刻,巴山秋雨涨秋池,可能仅仅只是朋友,不再是战友。
这种走散,我们不仅能理解,甚至也要支持。
鲁迅说,让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时光,还有什么意味呢?
大先生就主张勇敢地放弃,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种道不仅是人生大道,也包括要走不同的路。志同道合,道不合,志就很难同了。
如果连谋都谋不到一起,仅仅靠以往的感情支撑,还能支撑多久呢?
相忘于江湖,就是把过往封印在过往,然后潇洒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拿我自己来说,人生的各个阶段,我都有很多知心好友,当初我们意气洋洋,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时过境迁,我们虽然在内心深处还保留着这份纯真的情感,但却很少有联系的冲动。
不是不想联系,只是不愿触碰,原因很简单,害怕破坏过往的纯真,不希望因为今天的世俗给过去画上句号。句号没画上,过往的一切都在;画上句号,才是真正的结束。
《百年孤独》中有个妇人叫阿玛兰妲,死神告诉她给自己织一件寿衣,没告诉她死亡时间,但告诉她会在完工的当天傍晚死去,死时没有痛苦、没有恐惧,也没有烦恼。
她一直在打那件寿衣,打好了就拆掉,再打,打好了再拆掉。为了尽可能拖延时间,她花费了整整四年亲手织布,白天织,晚上拆。毛衣没有打好,这个动作就在进行中,毛衣打好了生命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