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锡博报生活  ·  涨!金价再涨! ·  3 天前  
秦朔朋友圈  ·  豫与损:2025年的人生策略 ·  3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三十七度矿物质水 ... ·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铁路南京站道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朔朋友圈

美国和中国:不同的飞轮会卷出怎样的未来?|| 大视野

秦朔朋友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20 00: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概述了作者在参加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后的感想和观察,主要围绕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展开。文章指出,美国在AI发展的核心技术层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则擅长将先进技术快速产品化并商业化。文章还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新飞轮,阐述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CES上观察到的AI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关键观点2: 美国的技术优势

美国在AI发展的核心技术层,如深度学习、大模型、关键硬件、云计算和算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在应用中广泛深入地开展AI的使用。

关键观点3: 中国的市场优势

中国拥有天下最强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应用场景,能将AI应用技术迅速落地,在产品化、商业化方面具有很强竞争力。同时,中国的创新飞轮从终端产品的微创新开始,逐渐向上迁移,最终实现原始创新。

关键观点4: 中美创新飞轮的对比

文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新飞轮,阐述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美国的飞轮是研发驱动,从前沿研究开始,讲究的是唯新能赢;中国的飞轮更多是应用牵引,讲究的是唯快不破。


正文

2016年1月我第一次去拉斯维加斯参加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当时的热门趋势是IoT(物联网)。今年的热门当然是AI(人工智能),大会口号是“Dive In”(沉浸其中),关于AI的应用贯穿到了每个展馆、展区甚至展位。

黄仁勋的演讲占据了全场注意力制高点,讲的就是AI与计算技术的最新展望。

从移动到AI,万物皆可AI,大势清晰可见。企业要做的,就是用AI武装自己,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场景,为用户创造显性的价值。

2024年12月,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中美两国都拥有主导AI发展的资源、人才和意愿,这是一场“史诗般的竞赛”。

从CES可以看到,美国在AI发展的核心技术层,如深度学习、大模型、关键硬件、云计算和算力资源,以及私人部门投资规模等方面明显领先,同时正将AI广泛深入地开展应用;

中国在前沿技术、关键能力上和美国有差距,但中国有天下最强的供应链,也有丰富且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可将AI应用技术迅速落地,在产品化、商业化方面有很强竞争力。在AI研究、大模型、芯片等方面,中国也有可能走出一些差异化的路径。

CES上的中国企业

2016年和2025年,CES参展商都是4000多家。2016年时中国参展企业有1300多家(含港澳台,下同),参展商名录以Shenzhen(深圳)开头的超过470家;今年中企有1475家,创2019年以来的新高,深圳企业仍占30%以上

2016年,来报道CES的博主,图文还占很大比例,现在则以视频为主了。

从产品角度看,今年CES并无一枝独秀的主角。2024年CES开幕前一天,苹果官宣了头显产品Vision Pro的上架时间,弄得CES上都在热议会否是iPhone之后下一个AI原生设备的外形。

一年下来,Vision Pro因价格高昂(3499美元)和内容生态不足,据说已停产。今年CES“AR/VR/XR”展区人气很旺,但看不出哪个产品能大流行。

倒是2024年第四季度,Meta联合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获得了超预期成功,也让AI眼镜成为风口。今年CES举办前,很多专家都预测AI眼镜将是最亮眼的话题。但现场看并非如此。AI眼镜的体验远不如手机,和iPhone的连接也有问题,与人交互时不时就有卡、停、答非所问等问题,户外活动的续航焦虑也没有克服。看来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打磨。

2016年来参展的中国明星企业,如华为、大疆,现在看不到了。但小鹏汇天、影石Insta360、石头科技、追觅、宇树科技等新一代又起来了。联想集团、TCL、海信等行业龙头则雄风不减,相对竞争优势在增加。

一些刚创立一两年的中国智能硬件企业也来了。李泽湘教授在大湾区创立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这次就带了30多家孵化的企业集中参展。我2016年在CES接触过不少创业者,那时的背景是“双创”,现在的背景是“出海”“生而全球”,一创业,就出海。

这几年国内经济增速下行,行行都在卷,但置身CES,我感觉中国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还在上行,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

如联想集团发布的ThinkBook Plus Gen 6卷轴屏AI PC,轻按专用键或用手势操控,14英寸显示屏即可垂直延展,伸长为宽敞的16.7英寸,相当于一个便携机身蕴藏了近50%的额外屏幕空间,对商务用户灵活高效办公非常友好;又如TCL 115英寸QM891G,是目前全球最大的QD-Mini LED电视,将家庭屏幕的观影体验推至行业峰值。在一些产品上,现在中国企业往往是全球最早采用某种技术,或把某种技术做到最优的创新者。

再以我过去较少接触的智能清洁电器为例,这次扫地机器人方面的主要品牌添可、追觅、云鲸、MOVA、石头科技都来了,吸力数值一个比一个高,防缠绕、除菌、速干等功能层出不穷。有的产品能精准识别超过200种的家庭常见物品;有的遇到地毯时,拖布模块能自动抬升20毫米,避免将地毯打湿;有的实现了实时热水循环拖地和自动回收污水。而最具突破性的产品,一是搭载了“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可以夹起宽度6厘米、重400克以内的物体,伸展距离可达30厘米,能自主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将玩具放进玩具房;二是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扫描识别前方的障碍物,此时机身内隐藏的可伸缩电动摇臂会探出,撑起机器人,越过最高6厘米的障碍。

据IDC数据,2024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前十的厂商,中企占8席。此类智能化科技生活产品,只要中企进入,很快就能卷赢,而价格也并不低。如能跨越6厘米障碍物的追觅X50 Ultra扫地机器人,价格为1699美元。

当然,性价比还是众多中国企业的“杀手锏”。如宇树科技发布的Go2机器狗售价为1600美元,人形机器人G1初始售价为9.9万元,一天内包括样品全部售罄。对比来看,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售价为74500美元。

我整体的感觉是,相对日韩,中企的声势越来越大,能力也进步得更快。

美国飞轮

2016年1月,英伟达的股价为0.6美元多,现在是135美元左右,涨了200多倍。英伟达市值最高时达3.7万亿美元。目前相当于7个多腾讯或16个多阿里的市值。这就是产业领导者、开拓者的价值。

黄仁勋在CES演讲中说,AI像个孩子,最初只能理解图像、文字和声音,这是“感知AI”;随后,AI学会了生成文本、图像和声音,这是“生成AI”;现在,AI不仅能理解世界,还能像人一样推理、计划和行动,人类正进入“物理AI”的时代,AI将在制造、物流、交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I大时代风起云涌,其实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而英伟达是构筑路基的,谁要上这条路,很难离得开它的芯片。

2024年黄仁勋在一次访谈中说,英伟达“重新发明了计算”,过去十年里将计算成本降低了10万倍。他说:“我们已经进入机器学习而非人类编程了,机器学习的关键是‘飞轮效应’,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飞轮’高效运转。”他认为关键是创建一个可以加速每个步骤的系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循环时间和整个飞轮的效率。

从这个角度看,英伟达又是AI世界的加速器,决定了AI演进的效率。

在CES上,英伟达发布了首款生成式世界基础模型开发平台Cosmos,它专为开发机器人和自动驾驶而设计,旨在加速先进“物理AI”的开发。黄仁勋演讲的背景屏上,有14家机器人公司的标识,它们都采用Cosmos加速和加强模型开发,其中6家是中企,即宇树、智元、星动纪元、银河通用、傅立叶、小鹏;在17家与英伟达合作的汽车公司中,4家是中企,比亚迪、理想、小米、极氪。英伟达不做具体产品,但它是这些产品AI化的关键支撑。

马斯克没有参加CES,但在线接受了CES采访。他认为,在2024年AI训练已经耗尽了人类知识的累积总和,AI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AI开始产生“合成数据”,通过自我学习来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在接下来的3~4年里,AI将能完成任何不涉及具体操作的认知任务。

但AI不只是在数据中心里思考,还需要付诸实践,马斯克认为这就是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他公布了特斯拉机器人的时间表:2025年,先生产几千台测试;2026年,扩大到5~10万台;2027年,产能提升到50万台。

如同马斯克将AI区分为认知的和实践的,黄仁勋也说过,未来将有两种人工智能:一种是理解物理世界的实体机器人(实体AI),另一种是理解信息世界的智能体机器人(智能体AI/信息机器人),这两种AI将成为全球产业的基石。

按黄仁勋和马斯克的这些说法,未来AI的竞争主线就是两条,实体AI和智能体AI。

在智能体竞争中,微软、谷歌、苹果拥有全栈技术,分别坐拥Windows、安卓、iOS,胜出的机会很大。如谷歌从芯片、云计算、操作系统到软硬件应用,端到端的技术一应俱全,而且拥有多个10亿用户级应用。这次CES上也看到了谷歌TV借助Geminni大模型的能力,可以用自然语言跟电视对话,提问题,系统不仅能理解,还能从YouTube等谷歌的平台上整合内容。谷歌已和TCL达成战略合作,用户可在TCL电视上免费观看谷歌TV的内容,并体验其AI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出身的高通这次发布了全新骁龙X平台。在高通看来,AI离不开移动计算,离不开无线连接,高通希望借助软硬件技术的深度整合,涵盖PC、汽车、手机、智能家居、企业级物联网设备等多元化终端。英特尔发布了最新的酷睿™ Ultra处理器,旨在推动发展AI PC的产品组合。

亚马逊云科技在智能家居、智能出行领域展示了多项前沿技术,每一款产品都融入了先进的语音识别、生成式AI及物联网技术。

从这些AI巨头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美国在AI方面建立了很强的生态优势,在处理器架构、核心算法、系统软件等关键领域构建起了强大的技术集群,而且在消费者应用端也有苹果、谷歌、Meta、亚马逊等超级产品。国创新体系的整体优势是明显的

我2024年5月到硅谷访问后写过一篇《像硅谷那样去思考》,提出硅谷的思考模式是:想得大,想得深,想得不同,归根结底,是想得纯粹,想得独立。被好奇心驱动,纯粹,才有深度思考,才能创造不寻常的价值。如谷歌的很多技术都源于前沿研究。2024年施密特谈到过谷歌团队发明的一种新的注意力技术,它能让transformer大模型在有限的计算资源条件下处理无限长度的输入。其实际应用可能是这样的——“你想要一个配方。你问,第一步是什么?它说‘购买这些材料’;你说,我买好了这些材料,下一步是什么?它继续回答‘买一个搅拌盘’;接下来是‘我要搅拌多久’……,AI会循序渐进地把配方告诉你。这被称为思维链推理。在5年内,我们应该能够产生千步配方,来解决科学、医学、材料科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我的判断是,美国飞轮将继续加速转动,让计算成本大幅度下降,在信息世界创出更多让人惊喜的应用,在物理世界开辟更多战场,这都是可以预见的事。

中国飞轮:逻辑与前景

如果说美国飞轮是从0到1,从前沿研究到创新生态,环环相扣,“唯新能赢”,中国飞轮的主要特征是从1到100,基于供应链把先进技术快速变为产品,基于市场规模实现商业化,基于市场反馈快速迭代,“唯快不破”。同时,在一些优势行业如新能源汽车,中国也开始有从0到1 的创造,如地平线。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说,2025年地平线智能计算方案将迈过1000万量产大关。

CES上不少中企的成长是高浓缩的,速度是惊人的。如影石2016年1月在CES上发布了第一代消费级全景相机——Nano,当时也仅有这一款产品,而几年后影石就成为全球全景相机的头部玩家,2023年影石Insta360的销售收入占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的62.7%。

中企产品化能力的背后,是供应链优势。CES的“AR/VR/XR”展区,中企有59家,涵盖了从上游芯片、光学组件,到下游整机制造、软件开发等各个环节,能快速生产出高品质、低成本的组件,为AI眼镜的普及提供可能。

李泽湘说:“AI在美国硅谷的发展时间的确更长,但AI的落地最终要与各种场景、行业相结合,结合过程中的关键载体便是硬件。在硬件创新创业方面,中国大湾区是全球最具优势的地方之一。”

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说:“大湾区企业拥有研发制造设计一体化的实力,在大湾区,智能硬件产品迭代的速度是硅谷速度的10倍,而成本则是硅谷的1/10,用黄仁勋的话,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兼具机电一体化与人工智能的地方。”

所以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的飞轮结构,其主要构件是供应链、创业者、工程师和国内外消费市场。虽然今天的资本支持不像“双创”时那么充沛,但创新土壤仍在,只不过资本更多“非美化”了,也更多地和政府产业基金相关。在智能硬件领域,中国的创业创新并未减速。

施密特在谈到中美AI竞赛时说,“我认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我们赢得了竞争的第一阶段,但中国最终也会赢得竞争,因为中国在批量产品中应用这种技术的速度更快。”

黄仁勋在主旨演讲次日举办的沟通会上说,“传统汽车公司想法的转变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特斯拉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最重要的影响力可能来自中国。中国的新兴电动汽车公司,如比亚迪、小鹏、蔚来和小米等,它们的技术非常先进,自动驾驶能力也非常出色,并且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这都说明了,从1到100,是中国极为擅长的增长飞轮。黄仁勋事实上是将英伟达的飞轮效应,“沉入”到中国的飞轮效应上。

数年之前,时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教授就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从1到n/N的成功,可能比从0到1还要大。首先,小n和大N是不一样的,在中国,N大于13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市场和社会效益与N的平方成正比;其次,从1到N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简单模仿,一种是在学习中创新,中国很多互联网应用都不是简单模仿国外的某个应用,而有自己的创新,如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的“发红包”和“抢红包”。“我们的创业者要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的N,并在1的基础上创新,释放N的力量,这是难得的机会。如果中国创业者既有逆向思维,从0到1,又能从1到N,在学习中创新,那么未来就具有无限的想象力。”钱教授说。

美国有强大的创新生态,而中国从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自主创新”,也已耕耘了快20年。十年树木,20年也该成林了。中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创体系,与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呼应。

2015年中国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提到的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在过去十年基本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足以证明,创新驱动的产业飞轮在中国已然启动,就不会停下。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反过来又催生了更多的知识与技术创新。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AI前沿的大模型领域,中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创新。去年底中国“大模型六小龙”之一的深度求索发布了DeepSeek V3,令硅谷震惊,因为其推理和训练成本仅为硅谷顶级大模型的十分之一,整个研发团队不到140人。

有需求就有创造,美国越是限制向中国出口什么(如高性能AI芯片),就越是倒逼中国企业靠自己去创。一开始很吃力,但中国市场规模足够大,就好像转动飞轮的马路足够长,慢慢地就转起来了。而且在转的过程中,会转出一些自己的东西,一些新的知识、技能、方法、成本结构、实现方式的组合。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的制裁榜单也会成为一张自主创新榜单。

最后小结一下:

美国的飞轮是研发驱动,从前沿研究开始,讲究的是唯新能赢;

中国的飞轮更多是应用牵引,讲究的是唯快不破。

这几十年的中国创新,基本逻辑是从终端产品的微创新开始,逐渐向上迁移,先是学习引入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技术优化,再然后开展技术创新,最后进入科学研究层面,探求知识创新,最终实现原始创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一个自强不息又善于学习的大国的必然。

从CES我想到,也希望,从2025开始,中国的创新飞轮,将进入一个信息与实体全面融合、价值链各环节多维并进、技术更接近前沿的新时代。

 /// END /// 

No.616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秦朔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推荐文章
无锡博报生活  ·  涨!金价再涨!
3 天前
秦朔朋友圈  ·  豫与损:2025年的人生策略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铁路南京站道歉!
4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别人家的海报都是怎么设计的?
8 年前
译言  ·  玛丽的愿望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