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狐言论史
狐眼观文,狐言论史,游戏人间,无拘无形。但求良师,一日三省;但求益友,推腹置心。向广大朋友分享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观,历史纵谈,大千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姜维胆大如斗,一计害三贤,最后却便宜了司马昭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元璋见一大臣常穿破旧衣服,直夸清官,刘伯温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狐言论史

朱元璋的一生教育崇祯帝,不是知识无用,而是不能死读书

狐言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23 17:07

正文

明太祖 朱元璋 出身苦寒,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加入的又是农民义军,当然更不可能去读太学国子监,考举人中进士,因此,许多人就想当然认定他肯定没有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这本身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 学历歧视 ”。


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基于现实环境所迫,没有正常的学习环境,这是事实。但他从来就不曾轻视知识的巨大作用。


当他独立发展,开府一方,就任韩宋政权的“吴国公”和“吴王”后,戎马生涯空暇,也总是抽出时间手不释卷。

大明建国称帝后,朱元璋更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读书读到废寝忘食(“日晏忘餐”)。


朱元璋又常年和刘基、宋濂等学问大家谈论切磋,数十载耳濡目染,加朱元璋他天生睿智,聪明神武,每每举一反三,绰有成算,正应了古之圣贤诸葛亮“ 独观大略 ”的读书法门,其自学成才的真实文化水平,只怕远远强过那些只会死读古人经卷的寻常儒生。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

谈迁《国榷》:【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

刘基刘伯温,就曾在他汇编的《皇帝御制文集后序》中,感慨朱元璋平素“无声色之好,无游畋耽乐之从”,读书时“聚精会神,凝思至道”,撰写文章时「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万里之势」。


这其中固然有臣子对君王的溢美之辞,但朱元璋的天赋之高,学习之勤奋刻苦,理解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之强,对自己处理军国政务的帮助之大,确实是“诏谕遐方,明烛万里,若洞见其肺肝”,令他们这些儒臣甘拜下风,“可望而不可及者矣”。

朱元璋几首传世诗作:

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老试 壮:

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

游钟山:

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

征陈过潇湘:

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沧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题神乐道士:

仙翁调鹤欲扶穹,万里风头浩气雄。翎背稳乘空廓外,丹光横驾宇寰中。飞符到处雷神集,役剑长驱疠鬼穷。见说黄芽心地转,更于何趣觅仙宗。

横秋风吹笛:

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又:

暑往钟山阿,岩幽清兴多。薰风自南发,森松鸣弦歌。玄猿啸白日,丹凤巢桐柯。灵芝秀深谷,祥云盛嵯峨。树隙观天碧,天清似绿荷。迥闻樵采木,曲涧沿珠螺。鸟乐山深邃,予欢颜亦和。野人逢问处,乐道正婆娑。

思亲歌:

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雏翎少乾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及枝内存。呼来呼去翎羽硬,万里长风两翼振。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歔欷歔欷梦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鸟乎将何伸。

当然还有最出名的两首: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不知道某些现代人是有多自信,对着能写出这么多辞句严整、气势磅礴诗句的一代诗人,管他叫“文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