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书房小圈子4月24日早上的Morning帖,借着芒格的分享,歪楼了一个美女的励志故事。很轻松,基本不消耗脑细胞,分享给朋友们读着玩,算是收假的预热阅读吧
查理·芒格:
我们不讨厌研究员,但我们不喜欢研究员身处的那个系统。
很多研究员喜欢通过小型会议或秘密电话会议,先人一步获得一些公司的信息,这样的事情我们不会做。我们直接在网上发布季度报告,确保所有股东及市场人士同步获得同样的信息。
但确实有些研究员,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内部爆料,而是想弄清楚我们究竟是怎么运作的,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我们很欢迎这类研究员,比如我们喜欢一位普惠公司的研究员。
对,就是那位穿红色衣服的,她就是普惠公司研究员艾丽斯·施罗德,请把话筒交给她,做个自我介绍好吗?这里有许多人从来没见过券商研究员(众人大笑)。
唐朝:
Good morning 朋友们早上好。
今天聊一位美女的励志故事:在1999年维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大会上,被芒格点名表扬的艾丽斯·施罗德。
这位金发美女的成功,是一个典型的靠认真和努力给自己加注「运气」的案例。
当时的艾丽斯是一家券商的研究员:大部分翻译为分析师,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券商研究员。
她所在的公司是Paine Webber。普惠公司,华尔街大型投行,2001年被瑞银以1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改名瑞银普惠。对,就是前不久收购瑞信的那家瑞银。
从照片看,这是一位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拼才华的美女。
经过自己的深度研究,她在1998年末(也可能是1999年初)发表了一份对伯克希尔公司的研究报告,标题叫《伯克希尔·哈撒韦:终极的多元化企业折让》。
这份研报差不多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那种研报,全文很长——见下图,我刚拍的。
我是在十几年前读过这份报告的——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很奇怪,还记得场景,是我在别克4s店保养车的等待时间一口气读完的。
我记得我可能在某处写过,正是这篇文章,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保险公司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黑箱。
因为这篇研究报告,艾丽斯步入了巴菲特和芒格的视线内。不仅有今天这样的芒格向观众和媒体介绍艾丽斯的场景。
而且巴菲特也在和艾丽斯认识大约半年后,主动对艾丽斯说:「你在业界是一流的研究员,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非常熟悉,你为什么不辞职专心写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呢?」
当时艾丽斯非常吃惊,有点不敢相信巴菲特会选中她来写个人传记。巴菲特对传记只有一个要求「朴实,不要奉承和夸大其词」,巴菲特同时承诺不会干涉她的创作。
经过慎重思考,艾丽斯抓住了这次机会。她辞了职,花了五年时间,与巴菲特交谈超过2000个小时,采访了巴菲特200多位亲人、朋友、同事,采访了巴菲特的妻子苏珊,获准翻阅了巴菲特没有披露过、可以堆满半间房子的私人信件和档案。
最终于2008年9月29日出版了巴菲特唯一授权的个人传记《滚雪球》。该书英文版版权,被出版商以72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全是艾丽斯的收入,和巴菲特无关。
真羡慕美帝出版市场,一本书作者可以收近5000万人民币的版税,本卖书郎羡慕的口水滴答滴
加上其他语种的版税:比如中文版销量就已经过了百万册,还有世界各地其他语种的销售,版税总计应该是一笔巨额财富,艾丽斯基本上算一举实现了财务自由。
不仅如此,因为本书的出版,艾丽丝还与本·伯南克、希拉里·克林顿一起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为「2008年度最受瞩目人物」。
自那至今,艾丽斯的一切社会活动,可以说都是以《滚雪球》为基础的。
不过,这本书里关于巴菲特的情感生活的部分,曾让巴菲特很不舒服,就是苏珊和他分居及后来两个人各自的感情世界部分。
为此巴菲特和艾丽斯闹了一段别扭,不愿意接受媒体有关《滚雪球》的采访,甚至不愿提及这本书。
后来,据艾丽斯说两人消除误解、重归于好了。是否如此,我不是很清楚,略过。
补一个有趣的细节,2008年9月29日该书面世的那天,巧遇美国股市暴跌,道琼斯指数创下单日指数下跌点数历史纪录,当日暴跌777.68点。
柔
:喜欢巴芒,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正直」,不搞内幕消息,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
唐朝
:对,正直,坦荡,这是二老身上最令人舒服的品质。
ViV
:就像有的人考试前总想向老师套题、押题,以为是捷径其实是歧途。好好复习,把知识琢磨掌握透了,才是真正让人心安的捷径。
唐朝
:viv美女的感悟真好,好好复习,把知识琢磨掌握透了,才是真正让人心安的捷径。
春玉
:芒神和巴神正直、坦荡。坚持普通公众股东和分析师一样,可以在同等时间获得相同的信息,实现信息平等。
数据摆在那里,至于你能从中挖掘出多深层次的东西靠你的本事,但如果想靠打探的方式获取新信息,那是万万不能的!
想到老唐以前教我们的,以茅台为例,仅仅通过对公开信息的阅读、分析、推导就看到公司经营的本质和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点,这样就可以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啦!
别忘了前提:尽你所能,阅读一切。
棋
: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良好的品行更重要。
正如芒格所言「尽可能体面的行事,你在某个地方的所作所为,日后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影响到你」。
姚队
:天朝之外,书(知识)都很贵…走出戈壁的繁体版,大概200多人民币。
柔
:反过来想,在天朝,这点还算幸福的,对爱看书的人来说。对于寒门子弟,可以以便宜的价钱买到「知识」。
琢舟
:
写了半年文章之后我才明白,像艾丽丝这样用五年写一本传记的人是有多厉害,像唐师这样写了四本书直接环扣成一套投资体系的人是有多厉害。
洛阳_燕灵
:哈哈哈,正在重看《滚雪球》,我在其中一个细节还纳闷这么写,老巴看了吗?愿意吗?是不是像碧桂园的那本书一样,老板出版前估计没看呢?
王西嘻嘻
:爱丽丝·施罗德大名早知道,经历却是今天才了解。
学习研究方法而不是打听内幕信息的研究员,是芒格喜欢的。看研究员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而不是听信研究员的买卖建议,是我们应该做的。
soulmate灵魂伴侣
:虽然从读者吃瓜的角度觉着巴菲特因为这个和美女闹别扭,感觉很小气。
不过从巴菲特的角度,还是可以理解他的,毕竟这属于隐私,还不是那种美好的隐私。
我不在意大利
:艾美女的案例,说明努力耕耘和勤勉总会把被赏识的眼光吸引过来,也是财富是思考的副产品的另一种注解。
Mr.chen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越努力越幸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嚯嚯哈嘿,自助者人恒助之,做有价值的事,不会两手空空~
麦过T头:
《滚雪球》这本书,怎么没有在老唐的推荐书目里面?
唐朝
:这本书细节太多,比较啰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想了解的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商业重要案例,而不是生活琐事。从这个角度考虑,我更愿意推荐《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作者罗杰·洛温斯坦。
天蓝
:罗杰•洛温斯坦那本确实写的很棒,对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其中细微的转变都描写的很到位。
后来我就想作者对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了解的这么透彻,他本人有没有投资?投资业绩怎么样?网上随便搜了一下,原来他真的有在投资,具体投资业绩就不清楚了。
唐朝
:这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有机会遇到了和大家聊聊他。
佐渡
:网络有记忆,这个话题的发表时间是2011年5月9日。
唐朝
:佐佐服务器果然名不虚传。坦率说,我写主贴的时候,心里就想的是,估计佐佐能帮我找出来。佩服佩服
......
腾腾
:公众号「志雄走读与投资30年」有老唐介绍的这篇《伯克希尔.哈撒韦:终极的多元化折让》,分了14篇连载,大家可以去这个公众号看到完整的文章。
唐朝
:谢谢腾腾,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翻来读。不过预防针打在前面:我记忆里该文很难读,我十几年前好像是读的脑壳青痛,哈哈。
林先森
:依靠先人一步获得一些公司信息,感觉更偏向于博弈和投机。还是那句话,投资并不比投机高级或高尚,只是投机不好挣钱。
因为你并不知道是否只有你先人一步了解这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又有多少是已经反应在股价中的。但是如果属于博弈,这些都是该考虑的因素。想想都头大,还是不适合我这种笨笨。
至于投资该依赖的还是深入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一定会对某些企业有比他人更深更远的看法(李录称之为洞见)。这才该是我们做出投资的依据,而不该是突然获得先人一手的资讯。
当然有些时候市场先生实在是太癫狂了,可能你不需要洞见那么深邃的见解也能发现此时有大把便宜可占(想起去年某些时候)。
钟小亮
:很多研究员会有考核目标,而推荐的股票能在短期内快速拉升,以证明自己研究得正确,是很多研究员所追求的目标。
所以研究员才会试图通过秘密的小型会议更快的一步去获取公司的经营信息,按照炒股的术语,这应该叫做提前埋伏,等待拉升。
巴菲特一早就说过:短期来看股票是投票机,长期来看股票是称重机;所有脱离公司价值的增长始终会被拉回来。当然,这些研究员可能看的就是短期的涨跌而非长期的价值。
而这位美女研究员,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例子,就是体面的做事,这个体面的事在后面会帮到你。
美女研究员不去刺探伯克希尔的小道消息,而是研究伯克希尔的报表和持仓,写出来100页+的研报,这吸引了巴菲特和芒格的注意。
然后巴菲特更是把自己的自传,交由美女研究员撰写,让美女获得了超过千万美元的收入。
两类研究员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而后者研究员的价值观跟巴菲特也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
星光《BEYOND》
:看到今天介绍的这位美女券商研究员艾丽斯(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凭实力)的故事,我头脑里第一时间想起去年10月老唐一篇摸你帖讲过另一位美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