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强国  ·  多名公费生违约,被官方通报! ·  昨天  
夏天的陈小舒  ·  越是乱和难,越要向内求。 ·  3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越是乱和难,越要向内求。 ·  3 天前  
酱油哥张夫子  ·  普通人越来越难了。。。 ·  5 天前  
酱油哥张夫子  ·  普通人越来越难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她在顶尖高中,看见走向世界的“学神”们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留学 教育  · 2024-09-27 20:30

正文

世界于他们而言,仿佛一座牢牢握在手中的后花园。


撰文 |  李彤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从剑桥大学毕业前,阿什利收到了多家机构的录用通知,其中两个岗位尤为理想。一是搬去瑞士,入职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企业之一;二是前往欧洲顶尖商学院读书。一番深思熟虑后,阿什利选择来到瑞士,又迅速对这座欧洲小城感到厌倦,后来她跳槽至某日本企业的新加坡分部,薪酬涨了30%。


这是新一代全球顶尖学生的缩影,与阿什利一样毕业于世界著名院校的年轻人,家境殷实,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世界于他们而言,仿佛一座牢牢握在手中的后花园。


12年前,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姜以琳闯入了这些“学神”们的世界。她用7年时间追踪了北京顶尖高中的28名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写下了《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


以下是《看天下》和姜以琳的对话。

“学神-学霸-学渣-学弱”

●《看天下》:你是怎么开始这项研究的?


●姜以琳:博士第三年,为了找到论文选题,我看了很多书,其中希莫斯·可汗的《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让我印象深刻,他讲到美国的精英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复刻松弛感,他们的特权并不完全来自他们的出身背景,而是来自教育经验、文化资本。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可同时又感到深层的不满足,无论是否富有,中国学生都并不松弛,他们重视成绩和排名。希莫斯所讲的内容无法复刻到我们身上,因此我决定做一个中国的调查。


●《看天下》:你现在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和欧美相比,中国顶尖高中的学生有哪些特殊性?


●姜以琳:《精英中的精英》(The Best of the Best:Becoming Elite at an American Boarding School)一书中提到美国精英遵循着三角形的地位体系,学科表现、体育能力、艺术能力三者中有任何一方面非常厉害,都可以维持自己的精英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的顶级高中形成了“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地位体系,这套地位体系的规则简单明了,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和轻松程度。不太用功就能得高分的学生被视为“学神”,学习非常努力且考试分数高的是“学霸”,不用功且考试分数不高的是“学渣”,学习非常努力但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的被视为“学弱”。


●《看天下》:你的研究在2019年结束,几年过去,你观察到有什么变化吗?


●姜以琳:我相信变化是有的,社会在不断改变,大学的筛选规则也在调整,现在人才评价更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也会由此调整策略,但在其背后他们所信奉的规则其实并没有太多改变。


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中,一名北大附中的学生告诉我他们现在的评价体系更加多元了,唯分数论正在减弱,大家开始重视爱好的重要性,他们班上就有一个同学花了3个月的时间专门练习滑雪,大家都觉得她很厉害。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观察,但普通家庭谁有条件每天都去滑雪呢?



幸运的一代

●《看天下》:在这套地位体系中,家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姜以琳:家长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支持者角色,成为孩子们的安全网,尽可能托举着孩子。


根据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理论,社会地位的再生产就像一场纸牌游戏,各个家庭参与其中。每个家庭都拿到了一把牌,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尽可能提升获胜概率。


在经济资本上占据优势的家庭更懂得打牌的策略和规则,比如他们通常会对孩子进行“协作培养”(极强的时间管理,与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保持互动),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去找老师,和老师说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也会教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也有的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优势,制定一份详细的志愿填报方案,以弥补孩子考试成绩的不足。而普通家庭往往想不到或者做不到。


更多时候,这些拥有优势的家长不太会介入子女的日常安排,他们不希望子女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而不再努力,而是想让他们不顾一切往前冲,全心投入到升学上,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训练自己,与同道校友建立联系,为角逐全球地位做好准备。但当孩子遇到麻烦时,他们定会采用“灭火方案”,帮助孩子。


●《看天下》:有些规则并不难,比如多与老师沟通,为什么普通家庭却做不到?


●姜以琳:我也不太确定是为什么,但是国外有一些研究认为,一方面普通家庭的家长很忙,他们没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学业进行策略分析,且什么时候出手就和在职场与同事、老板相处一样,也是一件需要精准拿捏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缺少“配得感”,不觉得自己有本事让老师帮忙做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


我最近参加了一场大学的招生保送面试,一位老师问一位学生,“我们担心你在大学里跟不上,碰到不会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这位同学的回答符合大多数普通家庭学生的回答,先找同学,不行找学长,再找助教,如果都不行再去找教授。这个答案绝对没错,但等走完所有流程,已经浪费很多时间,其实他完全可以直接去找助教和教授,大多数老师都很欢迎学生提问,我想他只是没有底气,大家都可以试着再勇敢一点。


●《看天下》:这些顶尖学生长大后怎么样了?


●姜以琳: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强势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后来又在大学校园里得到证实,在毕业后的工作场所被践行。他们从一开始就被教育自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他们相信世界是可以自由探索的后花园,这样积极的心态以及高“配得感”,也让他们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我跟踪的28个人中,他们的生活基本按照自己与家人的预期展开。有人面临着地位的跌落,但最终总会找到自洽的办法。“学霸”克莱尔来到耶鲁大学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学渣”,她毕业后去了一家不太好的公司,后来她将生活重心调整到家庭上,过上了愉快的生活。也有人主动选择了另一种生活,一名女生放弃了外企的工作成为自由健身教练,有人做起了自媒体,也有人去做环境保护,但他们的生活品质并没有因为职业选择出现明显改变。


现在回头看来,我的研究对象算是很幸运的一代,在高中阶段,他们就被教育要成为“改变世界的人”,他们平平稳稳地在世界舞台上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现在将近30岁,他们可能已经升职至中阶,到了有能力为社会做出改善的年纪。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学生也已经崭露头角。他们将来怎样影响世界,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