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教育  ·  家长反映学生8个作业7个要录视频 ... ·  13 小时前  
学习强国  ·  读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  6 天前  
学习强国  ·  读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越是乱和难,越要向内求。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教育 读书  · 2024-09-24 21:00

正文

这篇有抽奖哦,会送两个很可爱也很实用的青豆书坊书页台灯,规则见文末:



最近大家都在抱怨大环境好差。生活好难教育好卷,连热播的影视剧的题材都变成大厂裁员、中年失业,消费降级、全职妈妈被迫求职的时候——


我选了一套书单。


越是乱和难的时候,越要向内求,越要内核稳,越要升级认知。而升级认知成本最低,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看书。



之前大家卷学历、卷学术,能直接卷出来结果,但现在………教育已经开始从学历竞争转向能力的PK了。


未来会给到拥有“多样化”和“独特性”的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从“成绩为王”这种单一评价体系出来的孩子,适应性会越来越弱。


如何让孩子拥有“多样化和独特性”呢?之前很多朋友都会找我说,我的孩子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怎么办?怎么帮助孩子培养兴趣?


我都说:先看书吧,在各种各样的书,总会发现孩子会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很多“热爱”的小种子,都是在书中不经意间种下的。



所以在给孩子选书,科普、艺术、文学、思辨是我一定要给孩子涉猎的领域,我会看:


  • 这本书的写法,是否是从孩子视角,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编写,能读下去很重要。

  • 书的内容是否帮助孩子打开新的世界,拓展新的视角和兴趣,带来新的思考;

  • 书的设计,排版,色彩、配图是否有趣好玩、有美感,审美力在未来会是很核心的能力。


今年在选书的时候,我认识了中国的金牌图书策划人媛姐,她是一位北大妈妈,也是青豆图书的创始人,四年前我强烈推荐的那本教育书(文末相关阅读有链接🔗),就是媛姐策划引进的。


因为这个缘分,我们后续聊了很多很多关于艺术类、科普类、文学类童书的选书经验,以及关于亲子、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我也整理了一份“给孩子,给自己”的书单。



这次回国,除了纯干货聊教育以外,还想在直播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书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预约直播:



在直播之前,我把这次书单里最打动我也最强烈推荐大家必入的几套书,先用图文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这些书随便拿一套出来,都是值得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分享的,这次篇幅有限先简单分享,具体关于书的内容,后面会在直播中和大家详细展示。


先聊聊给孩子的书单:


{

01

给孩子的书单

}

这次在给孩子的书单里,我特别喜欢下面这4套:


《作文六书》


刚开始我选王鼎钧老先生的这套《作文六书》时,媛姐一直好奇地说问我: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人,孩子又不用参加高考,选一套写作文的书干什么?


我的回答是: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恰恰相反,我认为写作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只是在国内,大家因为应试而把写作狭隘地定义为“写考试作文”。


即便是在AI时代,各种工具已经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文字,但它始终无法替代人的情感、感知和思考。


现在回头看自己读博的过程,其实老师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正确的写作,而提高学术写作能力也是我博士期间,收获的最重要的技能。


但是在从小的教育里,从来没有认真地、正儿八经的学习过写作,那是我能写出来好的作文,全凭遇到了对胃口的好题目,完全凭运气。


而在澳洲的教育体系里,会把公众表达+写作训练当做一门系统的课程教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循序渐进地贯穿到大学。


▲ 妞妞在澳洲的语言表达学习


但在国内,写作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很多孩子学写作都是“没心、没情、没思考”的状态,清一色的读范文、背范文、抄写好词好句,然后套结构,套句式。出品的文章,也都清一色,都是用一大堆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一篇篇感觉都很有文采,但读来读去又感觉一模一样的文章。


而关于写作最底层的真实的观察、真切的感受、用词用句的思考、文章架构的逻辑和方法论,很少有老师带领孩子去学习。


所以,当我看到王鼎钧老先生的这套《作文六书》时,一下就眼前一亮,是那种朴实、真挚、坦荡、透彻的写作心法,既有理论,更可实操。



而这本书的缘起,也是因为王鼎钧先生听到一位原本对文学很有兴趣的孩子说:自己的文学兴趣被学校里面的作文课磨损了、毁坏了!


在选这套书的时候,出版人告诉我,这套书面世以后,有很多人都觊觎想把它变成“写作课”(几十元的书摇身一变就能卖上千元),因为随便一本的内容,就可以吊打市面上那些教套路、套模板的作文课。


但是王鼎钧先生完全拒绝。


作为一位文学创作生涯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完全相信,“少谈理论,多谈故事”,仅凭自己的文字,无需“上课和讲授”,就可以让孩子收获“写作的心法”。


▲王鼎钧先生的介绍


这套书一共分为6册,陆续在台湾出版发行,按照出版顺序,分为:《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化读》、《讲理》、《小学作文讲话》,后来6本出版形成系列。


听媛姐说,当时他们想找梁文道先生为这套书做推荐,本来以为会比较难,但是一提到是王鼎钧先生的这套《作文六书》,梁先生立马答应下来,并写道:


▲这套集子,

正是梁文道先生台湾儿时的标准读物


在第一本《作文七巧》中,王鼎钧先生用写散文的手法,为孩子们呈现了:记叙(直叙和倒叙)、抒情、描写、议论(归纳、演绎)四种最基本的作文方法技巧,以及四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作文七巧》中关于记叙文

“正序”和“倒叙”的讲解


在第二本《作文十九问》中,王鼎钧先生用问答体的手法(先生广播电台工作二十年写“对话稿”的经验),把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19个问题,一层一层的帮孩子分析清楚:


▲《作文十九问》关于“用词”的门道


于炼字、关于谋篇布局、关于审题,关于立意、关于模仿、关于“三段式”…… 每个点都是孩子在习得写作时,会遇到的重点问题。


在完成这两本书的学习后,孩子基本进入了写作的大门,可以开始坐下来拿起笔,认真地写一写,练一练,悟一悟,尝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


▲ 这本书的最后,还给孩子练一练学习板块


到了第三本《文学种子》,王鼎钧先生开始正式文学术语,提出意象、体裁、题材、人生等项目,带领孩子由“教室到文坛”,感受语文的功能:什么是语言、什么是字、什么是句、什么是诗、什么是小说、什么散文、什么是剧本、什么是人生 ……


▲ 《文学种子》中关于新闻体裁的解释


以上三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小体系,还有三本是相对独立的写作主题:


  • 《化读》是帮孩子打通文言文的任督二脉,王鼎钧先生会用一种新的读法,从作者和文章的背景故事开始,帮助孩子一点点“化读”文言文。


▲《化读》中

关于苏轼“后赤壁赋”的化读内容


  • 《讲理》专门单独讲解议论文。我特别喜欢先生写给孩子的这段关于议论文的定义,简简单单的一段话,就能让孩子瞬间明白议论文的意义和价值,而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一本“文字武器”的说明书,看完以后就想摩拳擦掌,去试一试文字的力量。


▲《讲理》中用故事的形式,

告诉孩子说明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应用


  • 《小学作文讲话》,像是一本王鼎钧先生专门写给孩子的范文示例:通过一张张真实的照片,教孩子“看图说话”;


▲王鼎钧先生的“看图说话”


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延长话题,教孩子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还有各种专题讨论,都是小学写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写作题目。


▲王鼎钧先生延长版的“三打白骨精”


这套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成人看依旧会感受到心灵共振,如果孩子对于这种纯文字类的书有抗拒,那不妨试着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习得写作的方法,进入文学的大门,也是一套可以延伸亲子间话题讨论的好书。


《360科普系列》

在选这套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每次队友和酒酒讲事情的时候,酒酒总是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他总是和我说:爸爸在讲大人话,我听不懂,我想让爸爸讲小孩话(队友工科博士一枚,一出口就是各种理论)。


这让我想到很多写给孩子的科普书,很厚很精美,看起来高大尚,但是一翻开书,都是这种“大人话”的感觉,填鸭式的内容,文字读起来硬邦邦,像极了那种了无生趣、一板一眼的教科书。


孩子被迫输入,根本读不进去。


但是拿到这套《360科普系列》的书,非常惊喜,是我看过的科普书里少有的不靠花里胡哨吸引孩子,把科普写得很有人文精神的科普书,而且获奖无数!



这套书是由世界出版领导者——企鹅兰登出品,当时从国外引进的时候,曾被质疑为什么一套书会大小不一?为什么一套书必须要整齐和成体系?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就被国外的编辑立马反驳。



后来,这个质疑也成了这套“360科普系统”最与众不同的特征——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内容多样,包含了:


地球、自然、动物、月亮、时间、城市、音乐、透视、森林、星空……等等等等,感觉你想让孩子知道的,以及孩子自己想知道,都在里面。


真的是一套可以帮助孩子找到热爱的书。



一共20本,从3岁读到15岁,统统都能读。


最吸引我的点是:


  • 用很独特的视角和脉络来拎一个科普主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比如这本脑洞大开的《洞》。



一般的科普书讲洞,可能就是洞而已,你肯定想不到,作者可以从天然形成的洞开始,一直到人工挖掘的洞、动植物的洞,最后到思想哲学的洞:



甚至最后到数学、科学、天文、宗教、建筑、文学、艺术、体育、音乐、居室、神话中的洞……



原来懂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眼睛看得见的地方,在看不见的地方,也有洞,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的、秘密的、可以储存思想的洞。


只要动一下脑筋,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些,“洞”真的可以“别有洞天”——看上去空洞无物、实则另有一番天地。



还有这本《月亮之书》,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全的一本关于月亮的书了。大概这个世界上,所有和月亮有关的内容,都在这本书里面了。



月球从何而来,到关于月亮的传说,各地的月神、月亮的历法和符号,以及月亮的神话,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关于月亮的想象,甚至还有月亮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月亮与女性生育能力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内容丰富到简直让你看见了一个“新的月亮”,而且我觉得这本书打破了科普书都是说明式文字的刻板印象,整本书里面,有诗歌、有故事、有音乐、有艺术,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科普书。



  • 告别钢铁直男式的科普语言体系,孩子看得懂、喜欢看。


  • 针对3-15岁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看的书。


3-4岁:

《低幼认知自然书》、《森林的秘密》、

《万物生长+动物之旅》


4-6岁:

《神奇的地上地下系列》、《诗意科普系列》

奇妙体验的横向半页设计书,像百叶窗一样,呈现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景色:



还有诗意系列,用诗一样的语言,讲水滴,讲音乐,讲星空:


6岁+:

 全景系列、大书系列、《月亮之书》


全景系列:《透视万物》、《你好城市》、《动物的家》、《时间的奇迹》,用视觉化的时间轴,帮助孩子去横向了解每一个事物的发展历程:



大书系列:《地球大书》、《洞》、《你好!动物》、《自然的故事》、《时差的故事》:



极少见的W型的异形书,翻到最后一页旋转,又是一本全新的书:



如果要给家里补充一套科普书,那这套绝对是可以陪伴孩子长大的、传家的科普书。



《走进艺术家系列》


艺术在什么时候都是最抚慰人心的。


但在手机短视频时代,想把高雅的艺术带进孩子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邀请孩子去美术馆,看一场展,安静地去感受一幅画,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如美术馆外一个琳琅满目的小商店,或者一个冰淇淋有魅力。


常常都是大人们兴致勃勃,孩子们走马观花,相比静态的艺术,他们更容易被浮夸的、刺激的、躁动的东西吸引。


但是,看到这套西班牙童书作家帕特里夏·盖斯(Patricia Geis)创作《走进艺术家系列》,我觉得,也许孩子可以借此推开艺术的大门。



因为作者真的太懂孩子了。她既懂美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又知道要把一本讲艺术的书做成什么样,孩子会跟主动喜欢,想要了解和靠近艺术。


▲ 《梵高》这本书中的立体画架


只要把这套书放在孩子身边,他们就会被吸引着翻看,并且翻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呢?


▲ 4本书中的各种小玄机,厚厚一大本

纸质设计非常好,不易损坏


因为这本书一打开,就可以先玩起来:各种书中书、小翻页、小卡片、小型机关,镜面设计,还有手工材料等…… 孩子会被好奇心推动着去看下一页,无论懂不懂,边玩边探索中,就能先吸收一波艺术的滋养。



玩过一圈以后,他们也许会带着疑问和好奇:


  • 为什么要给蒙娜丽莎加上眉毛?

  • 为什么要把一幅名画大卸六块?

  • 为什么要从对着一面镜子来看一幅画?

  • 为什么盯着转动的转盘再看梵高的星空,画面就会动起来?



再借由每一页的文字,给孩子讲关于两位天才艺术家《文森特·梵·高》、《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创作故事,两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宫娥》的鉴赏,孩子一下就能听的进去。


《文森特·梵·高》中,作者用梵高的成长故事,串联了梵高短暂十年每个时期不同的30来幅著名的画作。



从早期开始学画时,吸纳印象派和点彩画家的技巧和理论,到被弟弟提奥资助,从城市搬到乡下,住进诞生无数名作的黄房子,在黄房子里与朋友高更从惺惺相惜到友情破裂,到后来中枪身亡的全过程 ……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虽然他们不懂赏析,但是却从能从梵高不同时期的画作中,感受到梵高生命状态的变化:



从1885年的《吃土豆的农民》到1888年的《黄房子》《向日葵》,从1889年的《没有胡子的自画像》《星空》《鸢尾花》到1890年的《有乌鸦的麦田》…… 色彩从绚烂到昏暗。



一本书不仅让孩子了解了梵高,还让孩子对梵高每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有了基础的概念。


《蒙娜丽莎》这本书,不仅仅是把《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介绍给孩子,更是给孩子提供一种欣赏一副名画的路径和方法。



  • 原来一幅画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 原来蒙娜丽莎和其他的肖像画真的不同!

  •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因为晕染法?

  • 原来一幅画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部位去欣赏它!


▲ 书中把《蒙娜丽莎》这幅画分解成6块

一块一块给孩子讲解局部的细节

教孩子如何赏析,大人看都很有收获


除了这些,还有:


  • 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会流行画自画像?

  • 《蒙娜丽莎》和其他的自画像有什么不同?


▲比一比,蒙娜丽莎和其他自像画有什么不同


  • 达芬奇去世以后《蒙娜丽莎》都经历了什么?

  • 原来真的有《蒙娜丽莎》失踪案?


▲《蒙娜丽莎》丢失案呈现

作者用书中书做出一封信、一个行李箱

让孩子感受《蒙娜丽莎》被找到的全过程


让我感慨的是,孩子可以被这些问题带领着,去了解达芬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达芬奇的作品不仅仅是美术的呈现,还结合了达芬奇对科学、医学、地理学、自然学的理解和认知。


▲书中为孩子展现达芬奇的手稿和笔记

太珍贵了,近距离观摩艺术家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也能明白,原来看一幅画和读一首诗、看一本书,听一首音乐是一样的,了解艺术背后创作的故事,才能真正看懂一幅画。



我们在陪孩子阅读时,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引导孩子一起阅读。


还有一本介绍《莱奥纳多·达·芬奇》、一本介绍另外一幅世界名画的《宫娥》,因为篇幅有限,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预约直播,在直播间里,再详细给大家呈现这套书的内容。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


这套书对孩子来说,就像一套“问题VS答案”的游戏书一样。看完了1和2以后,会追问着还有没有3,如果没有3,孩子说:能不能把我的问题,发给作者?让他帮我寻找一下答案?”、“好希望这套书可以一直出版下去啊!因为里面的问题和答案实在是太有意思了,都是我好奇的内容!”


我随便摘几个书中的内容,看看你们有没有共鸣?比如:


  • 为什么会打嗝?

  • 当比赛输了时该怎样保持斗志?

  • 为什么男人长胡子而女人却不长?

  • 如果一头奶牛一整年不放屁,然后放一个大大的屁,它会飞进太空吗?

  • 为什么屁可以燃烧?

  • 为什么猫落地时,总能脚着地?

  • 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

  • 心里直打鼓是怎么回事?



千万不要着急直接去看正文,先和孩子一起去读目录上这些奇怪、有趣的问题,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们会被这些在大人眼里习以为常,甚至有点无厘头的问题,逗的哈哈大笑,因为书中的115个问题,都是来自孩子们真实的提问。


▲目录中的部分问题


就像这本书的译者杜冰所说: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而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则是成人的责任但我知道,能陪着孩子一起上下求索,把他所有好奇的问题都探索一遍的成人,很少很少。无论是精力还是能力,都不允许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满足孩子。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但这本书可以!虽然现在获取信息很容易,但是让孩子在茫茫的网络大海中,寻找到一个他能听懂,并且准确,还很有趣有启发的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套书的诞生就解决了这个困扰。作者邀请了世界各个领域顶级的专家,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回答孩子的这些问题。


  • 比如制作央视《动物世界》的阿滕博格爵士,没有谁比他更适合回复孩子“动物相关”的问题。

  • 比如邀请NASA的宇航员帕特里克,为孩子解释“什么是失重”?

  • 比如邀请解剖学家乔伊·盖林·伦登伯格(曾解剖了一头近20米的鲸鱼),为孩子分享解剖的问题。

▲书中每个问题的后面都会有“问题解答人”的简介


除了这些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还有一些亲历者、冒险家,带着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来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比如:


  • 环球走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探险家、马拉松运动员罗茜·斯威尔-波普,他用他环球跑一圈,花了1789天,磨破53双鞋的经历,回答孩子关于环球一圈的问题。


在这个答案中,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答案,还有罗茜在环球长跑中难忘的经历,比如:


▲作者遇到一群狼,一个挥着斧的男人……


罗茜在回答问题时还不忘孩子鼓励孩子: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无论它是什么,去实现它吧!


▲问题的答案中,不仅仅有知识,

还有爱和鼓励。


所以,在这套书中,不仅仅是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让孩子在好奇心中获取知识,还给孩子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榜样和未来职业的典范。


书的最后,还有好玩的花絮彩蛋。当看完了“正儿八经”的专家回复后,作者还邀请了多位喜剧演员,用自己滑稽的解答来挑战专家的观点,比如:



同样的问题,完全360度大转弯,孩子直接抱着书爆笑,谁说所有问题都只能“正儿八经”的回答呢?严谨和论证是一种态度,幽默和风趣谁说不也是一种人生呢?


在第二本的最后,作者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测验题”的内容,孩子们可以拿着这些题去“考”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这些古灵精怪的问题也都是孩子们琢磨出来的,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提问者也只有3岁,也许是作者早已经预测到孩子们在看完这本书后,就会迫不及待要去考考身边的人了吧(实测也真的是这样😭)。



{

02

给自己的书单

}

接下来是给自己,也是给做父母的书单,一共4本:


《父母的觉醒》全套系列

▲美国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作品3册系列


在伴随着三个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养育这件事,关于“术”的方法和技巧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只有在“道”的路上逐渐觉醒,明白了养育最底层的核心,所有育儿问题、家庭问题甚至夫妻间的争吵,都会迎刃而解。


《父母的觉醒》就是这样一套畅销百万册的“父母家教书。



与之前和大家分享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样,这本书也是中国的金牌图书策划人媛姐引进出版的。


我记得当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她对我说:她自己就是被这套书改变的。原本的急性子爆脾气,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忽然就觉醒了,他老公都怀疑是不是换了一个老婆😶,脱胎换骨的了一样。


这套书的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出生于印度,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在纽约经营一家私人诊所,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专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


▲ 作者介绍


作者结合她丰富的临床研究和青少年咨询案例,形成的一套父母与家庭养育的新理念,从生儿育女的精神起源开始,为大家揭秘了教养中的迷思。


所以,沙法丽·萨巴瑞这三本书,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具有颠覆性的指导意义:


《家庭的觉醒》中,作者揭示了“为人父母的反应机制”:


  • 为什么面对孩子和家庭时,总是想要咆哮?

  • 我的成长经历为我刻下了怎样的印记?

  • 那些看不见的情绪触发点,到底根源是什么?


当我看到“我们反应背后的真正驱动力,不是勇敢向前的爱,而是往后退缩的恐惧”时,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对外呈现的责骂、发怒、控制、沮丧、悲伤,都是因为孩子催化了我们内心最底层的恐惧,我们因为深爱着孩子,所以他们最能唤起我们原始的保护欲。



而这层保护欲,常常让我们的行为往爱的反方向去行走,在书中作者也为我们画出了一套“父母表达恐惧的典型路径”:



这些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反应是不是很熟悉?那潜在背后的恐惧,是不是又直戳内心?


当我们可以看清楚自己的情绪反应和恐惧之间的联系时,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内心,到底我们恐惧的核心是什么?


是不被爱的恐惧?对冲突的恐惧?对投入的恐惧?对独立自主的恐惧?对于不幸福的恐惧?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失去控制权的恐惧?对平凡的恐惧?对短缺的恐惧?


  • 比如那些无法坚持对孩子说不,无法拒绝孩子,一看见孩子遇到困难,就忍不住立马上手去解救,特别害怕孩子激烈情绪的父母,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份“对冲突的恐惧”?



  • 而那些拼了命去鸡娃,督促孩子一定要在某个领域超人一等,总是害怕孩子失败,一定要让孩子赢,一旦感觉孩子某些能力不如别人,或者收到局限,就深陷焦虑的父母,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份“对平凡的恐惧”?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所有行为反应背后潜伏的恐惧暗流时,觉察和改变就会逐渐发生。作者也在书中详细了在认知“恐惧的驱动”后,我们应该如何展开新的觉醒式的教养技能:



当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实现个人的追求,关注自我,敢于表达,自由去探索自己的热爱,活得轻松自在,无所畏惧;当家庭不会变成孩子精神的枷锁,父母的爱也不会成为孩子的束缚的时候,才是每一个人通往真正和平的道路。




而在《父母的觉醒1》这本书中,作者从底层向父母发起了灵魂的拷问:我的孩子是我的吗?



是,也不是。


在读完这本书后,曾经在育儿初期所关注的那些表面的招式和技巧,用力的心思,一点都不重要了。


当你理解了“孩子原本就拥有一副独立个性的精神”,而我们“爱的过度”以及“权威和控制”,只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只会让“爱的初心”和“爱的结果”因此背道而驰的时候,你就会卸下这些做父母的花架子。


逐渐明白,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才是作为父母养育的核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孩子的到来,有机会去映照自己,看到真实的自我。生育儿女的精神起源,就是为了自我的觉醒。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地自我,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父母要做的其实只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自己的孩子和谐相伴。



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和控制,也不是我们教养孩子,而是有能力的孩子,把父母教养成他们所需要的样子,是孩子在引领我们觉醒和成长。



想到这一点,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而在《父母的觉醒2》中,作者罗列了一个一个我们在养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为什么纪律不管用?

  • 当孩子对你的诚信提出了挑战,怎么办?

  • 如何有效的表达肯定和否定?

  • 当孩子疏远你的时候,怎么办?

  • 如何避免“作业战役”?

  • 如何面对兄弟姐妹之间的战争?


▲ 《父母的觉醒2-目录》


每一个问题,作者都是带着真实的案例,来为大家解答:好读、易懂,可以帮助父母在每一次冲突的时刻,保持清醒。


在整本书的最后,作者还附录了10条保持清醒的秘诀:



还有15条“非纪律正强化”的策略:帮助父母在建立内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应用这些外部动机的小策略,激励孩子去实现各种生活中的任务,比如:作业、家务、礼仪、行为纠正等等。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


这本书,我觉得会是这个时代每一位父母都刚需的一本书因为这个时代,大概没有父母不焦虑孩子的屏幕时间吧。



我们的孩子们,都像是被屏幕控制的提现木偶,只要闲下来、无事可做的时候,一定是抱着电话手表、手机或者IPAD。


我听到身边有朋友说,感觉孩子被手机抢走了。孩子越来越冷漠,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沉不下心来做事情,只想抱着手机,要么玩游戏,要么刷短视频,要么和朋友不停的发消息,沉迷社交媒体。只要一离开手机,就会变得躁动不安,像是没了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曾经那个“既有耐心又善良的孩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既可恶又无法安抚的暴君”,孩子身体的能量在被电子产品偷走。


我相信,这种感觉不仅仅只有一个人有。在科技和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让孩子完全脱离科技的发展,简单粗暴的禁止他们接触手机,但也不能任由孩子被科技裹挟,看着他们在手机中沉迷下去。


在书中我看到作者希米·康提到对1995-2012出生孩子的调查数据——这个时代的孩子普遍呈现出来:缺乏自信、不愿冒险、不愿学习驾驶,不愿意正视霸凌的状态。他们的抑郁和孤独感已经达到危机程度。我们养育的这代人,正处于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的边缘。



我相信这个调查结果说出来,大家脑袋里都会“嗡”一下,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感同身受。


那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带来解决方案吗?是的。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希米·康是一位拥有15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哈弗大学的医学博士,儿童神经科专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儿童心理医疗中心的主任。她结合她这么多年临床的案例和治疗的经验,并运用了最前沿的神经科学知识,解释了电子产品和网络,是如何影响着青少年的大脑和行为习惯。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点就是,作者并非只从单一一个点来讲科技与大脑,而是从“大脑的发育”、“科技的设计圈套”、“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三个方面,一层层来为大家揭示:孩子变成“屏幕瘾君子”背后的原因。


  • 那些作用于孩子感受的神经化学物质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五种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皮质醇、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是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反应: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像孩子来介绍科技,什么样的早期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将科技的益处最大化,弊端最小化:



  • 原来上瘾是一场人为的设计!


我们要知道,孩子对游戏、短视频、社交网络上瘾,并不是孩子没有意志力,而是一场人为的设计。



很多时候是工程师通过强行控制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让孩子沉迷上瘾的网络程序的背后,都是开发者和神经心理学家,利用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来吸引人上钩。



“每个屏幕的背后,都有一个工作团队,他们的工作任务就是瓦解人们的意志力和个人责任感”,尤其是在孩子大脑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他们没办法及时收手、自我反省。



  • 要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屏幕的困境“?


这本书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在告诉父母“为什么”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办”。在每一章的内容的最后,都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并且在书的最后一章,希米·康还设计了一份“六周六步科技解决方案”,帮助已经产生网瘾的孩子和家庭,向健康的科技使用习惯转变。



我很认同希米·康在书最后一部分写道:新的世界需要新的智慧,适应与成功是我们固有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学会如何控制这些新科技,那他们最终将会被科技所控制”。”



以上就是这次分享的书单内容。


生活不易,抵抗诱惑也很难。


但读书是一件解忧、幸福的事情。依旧希望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一份向上的力量❤️



参与投票并预约直播,留言写下本文你感兴趣的书目,本周四中午十二点前会抽两位送书页灯:




“我的书单”直播专场:


干货类(聊阅读)预约入口:



相关阅读  




多年前的缘分,这本不到20块的经典书又回到了我手中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