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巴赫爱喝胡辣汤
情绪管理文章by巴赫爱喝胡辣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关于“原则vs细节” ·  昨天  
壹心理  ·  为什么你一和父母说话,戾气就很重? ·  2 天前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我爱的那些男人,原来都是我的药渣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我该选精神科,还是心理咨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巴赫爱喝胡辣汤

有问有答:我的孩子是讨好型人格,被人抢了玩具还不反击,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巴赫爱喝胡辣汤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05-31 21:52

正文


【微课预告: 巴赫微课 | 讨好型人格专场 ,将于后天晚上2019年6月2日(周日)20:00开讲,有需要的朋友可 点击今天的次头条文章 直接 报名。】

【提问1】:我的孩子是讨好型人格,被人抢了玩具还不反击,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问:巴赫老师,我自己曾经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现在发现孩子的情商也像自己的一样: 外面搞宣传发给孩子的气球,握在手里被别人抢走;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对方总是强势的控制甚至霸占我孩子的权利。


我很苦恼,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怎样教会他学会反击?


使用核对法,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感受,而不要提前怂恿他反击,不要打断孩子的自我判断系统。


比如,当别的小朋友抢了孩子的气球时,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人家抢你气球你都不知道反击吗?”“你怎么这么软弱?”——千万别说这些话,这些话会扰乱孩子的自我判断系统,使孩子受到惊吓。


即使孩子乖乖听了你的话,做出“把气球抢回来”的动作, 但那也不是为了“维护我自己”,而是为了“讨好妈妈” ,这反而更加重了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使用【核对法】,核对孩子此刻的感觉,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判断系统。


核对措辞: “宝宝,刚才那个小朋友拿走了你的气球时,你是什么感觉?(停顿);你有生气的感觉吗?(停顿)” (注意这里要有充分停顿,要给孩子空间去体验“被侵犯边界的感觉”“生气的感觉”,孩子的感受是需要时间去反应、品味和咂摸的。)


等孩子回过神了,体会出自己的感觉了,孩子会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会说:“我不生气啊,反正我也不想要那个气球了。”


——那么我们就不必怂恿孩子反击了, 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断,他只要觉得不委屈,我们就不能“替他委屈”“替他判断”,那样其实是在控制他,是在教他学会讨好你。


如果孩子说:“嗯,我是有点生气,我很喜欢那个气球哎,他凭什么抢我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核对,引导孩子学会反击。


核对措辞: “那么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让这口气儿顺过来呢?” (注意这里有停顿,给孩子空间去思考。)


如果孩子思考不出来解决方法,我们可以继续引导性核对: “那么宝宝,我们要不要去找那个小哥哥谈谈,让他把气球还给你?妈妈会在旁边帮你的。”


诸如此类,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学会面对侵犯——体会感受——做出决策——实施反击。


反馈:非常感谢巴赫老师这么全面的回复和讲解,会一直支持您的公众号和您的书的!

【提问2】:后悔自己大嘴巴,说漏了秘密,事后如何补救?


问:“巴赫姐,我太大嘴巴了,昨天跟朋友聊天不小心把自己一个隐私秘密说出去了,现在特别后悔,我还有救吗?”


答:可以使用【索取承诺法】。 当你意识到自己说漏秘密后, 最好是当场马上问对方要一个承诺,要求对方替你保密。 如果时间已经错过了“当场”,那就尽快私下联系对方,索取承诺。


措辞参考:“这个事情只有你知道啊,请你一定要帮我保守秘密,不要说出去啊,谢谢谢谢。”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样会有用吗?对方如果嘴上答应我,背地里还是把秘密传出去怎么办呢?”


针对这一点,我想告诉你的是: 不要小看道德压力对人的约束作用。


当你索取到她的口头承诺后,实际上你等于就给TA身上施加了一个道德压力: 如果TA敢把秘密说出去,TA 就要背负着“背叛自己的诺言,背叛好朋友”这样的道德风险


这个道德压力对一般人还是有较强的约束力的,虽不一定保证100%有效,但加个保险杠,总比裸着开车强。


下次注意吧,切勿交浅言深。


反馈:谢谢巴赫姐,你说的这句“不要小看道德压力对人的约束作用”让我的心安定下来了。

【提问3】平时我为朋友的付出多,到了该她付出的时候她就拒绝我,心理难受怎么解?


问:亲爱的巴赫老师,我有个朋友,她要我陪她去烫头,我答应了,要我帮她改论文我也答应了,可这次我想她陪我去体检,她以考试周时间紧张拒绝了我,我心里很难过,也有些不平衡,觉得我为她付出了,她却不为我付出。 巴赫老师,我应该怎么做呢?


答: 学会筛选朋友的【付出意愿】。


比如,她第一次向你索取(让你陪她烫头)之后,别隔太久,你也马上找一个契机向她索取一次,比如让她陪你逛个街之类的,测试她的付出意愿。


如果你怕一次测试数据不充分的话,也可以再实验第二次。比如,她第二次让你改论文之后,别隔太久,你也找一个契机再向她索取一次,比如让她陪你体检。如你所说,结果发现她在这个“点”上不太愿意付出。


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这位朋友对你的付出意愿,大概在“闲的时候陪你可以,忙的时候以我优先”这个区间内。


然后你自己跟自己核对一下, 她的这种付出意愿是否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核对之后觉得可以,那今后就继续跟她交往,并调整你的付出程度,你也把你的付出程度减少到“闲的时候陪你可以,忙的时候以我优先”的程度;


如果你核对之后觉得不可以,那就把她疏远掉,再去重新结交付出意愿符合你需求的朋友。


反馈:啊,谢谢巴赫老师,这个回答太赞了!希望巴赫老师 以后越来越美腻,每天开开心心的!


【end】封面人物:科尔 · 斯普罗斯


【微课预告: 巴赫微课 | 讨好型人格专场 ,将于后天晚上2019年6月2日(周日)20:00开讲,有需要的朋友可 点击今天的次头条文章 直接报名。】

我的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