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世界?——财新《世界说》以青年视角观察全球城市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6-19 06:40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沙龙简讯 -

2017年6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切问近思半月谈”学术沙龙在新闻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邀请到财新传媒《世界说》频道副主编秦轩。秦轩结合多年国际新闻报道经验,与在场师生分享了“报道城市”的体验,并介绍了正在探索的新媒体产品《世界说》。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发布,供读者参考阅读。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现代世界罕见现象,数亿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城市是权力、资本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聚合,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城市的意义及各种力量对日常生活的干预。秦轩的城市国际报道实践以及探索中的《世界说》,主张通过对异域城市的考察与反思,观照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

 

报道城市:理解文明与共同体的入口


秦轩对城市报道的兴趣,来自于其十几年国际报道的经验,其最终的问题意识落脚到城市:“国际报道的主线是关注中国与共同体的关系,这其中带有的反思与追问在于,究竟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世界,它与我们是怎样的关系。”

 

带着这样的追问,又进一步产生“共同体是如何建构的”以及“这是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比较世界文明形态会发现,全球化并没有成为单一的维度。不同文明的差异就像不同的生态、不同物种。对于生命的理解并不存在一个天然的普世价值和统一标准。”因此,在秦轩看来,国际报道需要带有一定的视角,将“异域”的故事放在特定背景中进行阐释。

 

秦轩认为,国际报道应该借助人类学方法,来拓展观察世界的范围。“对世界的观察并非只是停留在政治、经济等视角的宏大叙事,世界是丰富且多元的,这其中有丰富的社会生态,有不同的网络。”“我们所看到的的国家,并非静态的共同体,它是由更加丰富的东西、有质感的内容组成的。这种世界的丰富与质感正是通过城市得以展现。”

 

在异域城市采写中,感官所及都是具体的空间,秦轩认为,具体空间与抽象的社会秩序的交界是城市。城市是物理世界与文明世界的连结点。“城市背后不光是钢筋水泥,还有资本、权力、文化与历史传统等。城市是由这些元素的规训所塑造的。”通过异域城市采写,可以将这些丰富的元素呈现出来,并据此去认识文明世界的多样性。

 

《世界说》团队报道眼光从日常生活中的菜市场开始,“菜市场是生活必备的商业和社区中心,然而现今菜市场受到城市管制的冲击逐步消失。我们想要讨论的是:一个城市还需不需要菜市场?”基于同样的理念,团队还将继续关注公共建筑、纪念空间、墓地等,借此将项目倡导的理念进一步落实。

 


观照中国:异域城市报道的出发点


在数十年国际报道的经历中,秦轩积累了大量异域城市报道的经验。 2011年正值韩国流行歌曲“江南style”火爆全球之际,他聚焦韩国首尔的“江南区”,观察这一精英阶层聚居区的地缘、历史、空间分布问题。 近几年他多次前往朝鲜,深入朝鲜经济特区罗先,观察到朝鲜城市和城市内市场两个空间所呈现的差异:“一边是‘军营审美’,一边是平等自由混乱的市场氛围”。为此,秦轩做了大量有关朝鲜市场经济的报道。

 

秦轩认为,异域城市报道的丰富与多样性有待去呈现,然而未经思考与训练的观察则会流于表面。“城市报道需要将其归纳于谱系之中,借由这些丰富性来探索更为深刻的问题。”而报道异域城市经验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介绍异域经验、表达不同观点的同时来反观中国。“中国城市化进程虽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但相关知识与观念,还是停留在房间,或圈在家庭内部的空间里,对家庭外部的社区感知,还是停留在学区房这样的概念,非常粗糙。”“我们是想告诉读者,我们需要站在怎样的参考系中去理解什么是中国,也是站在中国来理解世界。”“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我们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路,这条路在哪些方面需要反思,这是我思考的东西。”

 

中国城市化进程自80年代起加速前进,中国城市也成为一种特别的现象。“中国北方有很多新建的城市,大都千篇一律,由高楼、公园和围墙来构成共同的生活。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现代城市并非如此,而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社区。城市是由教堂、社区、菜市场等多元的生活肌理所构成。”

 

“中国城市另一个特别的现象是围栏。”秦轩将这种充满围栏的城市空间称为“北京Wall”。“围栏叠加式的城市包含着政治对空间的规训。”

 


探索中的海外城市报道项目——《世界说》


目前,秦轩团队正在推进的是国际报道项目《世界说》。这是财新传媒下聚焦海外城市报道的新媒体频道。该项目在全球165个城市寻找报道专员,呈现在地城市的鲜活故事。各城市的报道专员以独立身份加入,《世界说》平台与他们建立网络式合作关系。

 

据秦轩介绍,《世界说》力图呈现更多元的年轻化表达。“年轻人可能不是专业的,但可以提供更多有意思的视角,更现场感、更同步。”当下大量中国年轻人走向海外,在全世界各地生活、学习。他们有鲜活的观察视角与表达,有更多探索精神与玩法。“世界说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去报道在地的鲜活故事。”

 

在秦轩看来,《世界说》之所以可以实现,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知识权力的下放。“在以前,关于想象世界、更新世界的渠道主要由少数媒体掌有,市场化媒体等在对外报道上缺少资源。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多样化的机构与个人都拥有了各自的报道资源。”《世界说》力图借助世界各地华人的个人力量,实现多人的世界同步报道。“让中国人自己参与报道,消解了很多跨文化的障碍。BBC传达的消息,让我们看不到情绪与观感,而年轻人在当地的观察是将情绪带进去,因此更真实更鲜活。”同时,《世界说》希望打破固有思维带来的惯性意识:“当我们拥有了观看世界的权力,是否拥有观察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去求真、去追问、去反思。”“哪怕专员的价值观跟我们不同,但只要是经过反思之后产生的,我们也予以刊发。但是,随着思维惯性去贴标签则行不通。”

 

对于《世界说》的探索做法,有人表示质疑,认为这不能算真正的国际新闻报道。秦轩认为,“我们并没有按照常规新闻的做法去定义。在我心里更大的一个尺度是表达,表达一种追问,一种好奇心。”

 


面对网络“情绪”浪潮,媒体该做什么?


互联网给个体提供了开放讨论的空间,网络空间多元声音并存。秦轩谈到,“若大家在价值观与理念层面缺少共识时,大家的‘共识’会更多呈现为情绪,而情绪有时会演变为民族主义的审判。”他认为,不久前美国马里兰大学华人留学生演讲事件就是例子。

 

“每个人就自己的理解建构世界,因此世界绝不是一个物理的存在,也不可能是一个物理的存在。个人建构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这其中,什么是最大的共识?什么是能建构的想象的基础?可能还是要回到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大家的情绪是不可被剥夺的,也不可控。但仅有情绪推动不了议题的设置,更难以转化为政策。”秦轩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在做什么?媒体能够做什么?都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于我们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