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退休后,她们去留学 ·  8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  8 小时前  
人物  ·  过年,被年轻人玩出新花样 ·  2 天前  
大皖新闻  ·  中国飞行时间最长的女机长,洪连珍逝世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来,为风流干杯 | 我们这一年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评论|奥数:没得到金牌,怎么了?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3-07 23:57

正文


全文共2375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报记者
赵兰昕 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生
二月底,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RMM)闭幕,中国队无人获得金牌、总成绩排名第六的消息传回,舆论哗然,称之为“全军覆没”,对奥数教育及政策是否成功的新一轮讨论更应运而生。

然而,事情本身似乎没那么夸张:大赛共6题,每题7分,中国队的六位选手中,三位获35分,距金牌线37分仅毫厘之差;失利原因也没那么复杂:在第3题上,全队仅一人得1分,其余都是0分,而大赛前七名的选手,该题均得满分。但在其他题目上,中国队的表现依然强势。


对此,领队瞿振华表示:“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具有一些高等背景的组合问题时视野不够宽阔。”

如此看来,“全军覆没”不过是考点撞上了我国选手的软肋。这固然为我们敲响了选拔、训练不够全面的警钟,但如果把这次成绩视作奥数教育的一败涂地,甚至以此为依据评判更广泛的教育政策,则未免有借题发挥之嫌。

这样的“借题发挥”已非第一次发生。2017年,第58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国队也撞上了国内针对性训练较少的函数方程题目,发挥不佳,总分第二,舆论却将此定义为“成绩下滑”,质问“中国奥数为何连续三年未夺冠”。

事实上,自2015年首次失冠以来,每次IMO赛后都少不了对奥数教育的种种质疑,尽管奥数教育者们每次都会发声澄清,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田刚院士更直接指出“完全不需要去过分解读”、“谁的竞技状态好一些,谁就可能夺冠”,但影响力似乎相当有限,到了第二年,舆论依然风声鹤唳。

在我看来,真正要问的,不是中国奥数为何“成绩下滑”,而是我们的舆论为何对国际奥数比赛的成绩如此重视、敏感、不甘落后?

的确,我们曾经拿金牌拿到手软,在IMO中取得过19次总分第一,而与此同时,升学政策与教育市场共同捧出疯狂的“全民奥数热”,天赋超群的天才少年们相继被神化。一切的一切使“奥数”成为公众心中某种代表“教育崛起”的符号,尽管近年来它经历了反思、批评和限制,但无意识中,奥数的“成功”依然支撑着人们对基础教育的信心。

在公众心中,就像奥运会上斩获金牌一样,奥数夺冠,也是一件充满象征意义的事。

说个笑话:我高中时也是一名数学竞赛生,刷书练题之余,常常幻想自己像电子竞技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披着国家队的队服,在国际赛场上为争夺荣誉快意一战。上大学后回过头来审视那时的幻想,才发现幼稚可笑——因为IMO中国国家队根本没有队服。

事实上,IMO虽是各国组织代表队参赛,却从来是一项个人赛事,不发放团体奖。赛事本身,根本没有国内舆论赋予它的“国与国竞技”的意义。对待这项赛事,也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中、俄、美等“传统强国”一样,拥有成熟的选拔培训体系,甚至在这些“强国”中,培训模式也各不相同。

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由数学竞赛活动的“初心”决定的:各国组织竞赛培训、选拔,不仅是为了让最有实力的选手掌握IMO的六道难题,将国际比赛视作“大考”来应对,而且是如2016年拉马努金奖得主许晨阳所言,“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模式,让很多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更早地共处于一个团体之中,相互影响,产生良性竞争。”

所以,我们本就不应像对待纯粹的体育竞技一样对待奥数,对挂着“竞赛”之名的后者,我们不应只问成绩和荣誉,而更应该问:我们的奥数体制是否选拔出了真正喜爱数学的年轻人,并为他们发展数学才能提供了帮助?

当我们抛开“中国奥数”这个大而无当的概念,直接着眼于中国的一位位奥数选手时,奥数在成绩之外的意义就变得更加明晰了——

没有一位老师会告诉过关斩将闯入国家队,却在国际赛场上错失金牌的学生说:“你的竞赛之路不成功。”恰恰相反,在我的经历与见闻里,竞赛教练们会告诉那些将大把青春义无反顾地抛掷进数学题海,却在省际联赛、全国决赛或集训队选拔中被淘汰出局的学生:“如果你还热爱数学,一切努力就不算荒废。”


奥数是一种被允许的狂热。中学阶段,少有爱好能像爱好数学一样,拥有奥数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奥数涉及的初等数学也不过是数学世界的一隅。在度过了高中联赛,筹备全国决赛时,已经没有了考纲,每一个新的结论、新的模型都是值得花上半个夜晚研究的知识。

不设限地汲取感兴趣的知识,而更多的知识又带来更多的未知,这显然不同于高中化学老师常提醒的“尽管这个结论到了大学就不成立了,但我们还是暂时以课本为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兴趣”才被不断确证为“热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人物  ·  退休后,她们去留学
8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8 小时前
人物  ·  过年,被年轻人玩出新花样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来,为风流干杯 | 我们这一年
5 天前
格上财富  ·  中国人为什么偏爱江南?
7 年前
妙法佛音  ·  【法师开示】人活着到底为什么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