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身教”对于下一代成长的意义。孩子们会看到你做的事情,无论好坏,他们也会毫无保留的学习,无论好坏。
视频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里,再结合文章标题里浓浓的“鸡汤”味,是不是感觉走错了片场?不过X-MOL读者们请放心,本文介绍的还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结果还发在了顶级期刊Science 之上。
经过学校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累积,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都知道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成功的意义。但对于小宝宝们来说,他们知不知道认不认同“坚持就是胜利”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脑认知科学家Laura Schulz教授和她的博士生Julia A. Leonard(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以及一位本科生Yuna Lee最近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她们希望了解15个月大的萌宝们是否能够理解“坚持”的意义。
Laura Schulz教授。图片来源:M. Scott Brauer / MIT
她们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现场随机招募了带着萌宝出行的家庭,成年人不参与实验,只是负责全程安静的照顾宝宝。小朋友们被分成三组,“努力获胜”组、“轻松获胜”组和作为对照的基线组,每组34个宝宝。“努力获胜”组和“轻松获胜”组的宝宝,会观察到实验员试图完成两项任务:从一个带隐藏盖的容器中取出塑料玩具青蛙,以及从安全钩里取出彩色的玩具钥匙链。不过,两个组的区别在于:“努力获胜”组的宝宝看到的是实验员一开始无法完成任务(假装的),甚至还需要向他们求助,在坚持不懈的尝试了30秒之后,终于完成了任务;“轻松获胜”组的宝宝看到的是实验员轻松地三次完成任务,每次过程10秒。基线组的宝宝跳过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在下一个环节中,实验员会给所有组的宝宝一个玩具音乐盒,这个玩具表面上有一个看起来很明显的开关按钮,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什么用(囧~~),真正的按钮隐藏在玩具的底部。实验员会提前打开音乐盒,让宝宝们知道它会唱歌,然后再将其偷偷关闭,并让宝宝们尝试自己打开。每个宝宝都有两分钟时间,而研究者们会记录下他们尝试按那个假按钮的次数,依此来评估他们“坚持”的程度。
实验设计示意图。图片来源:Science
结果很有意思。那些曾经看过实验员坚持不懈努力完成任务的“努力获胜”组宝宝,按压按钮的次数是“轻松获胜”组宝宝的两倍。而且,从开始玩音乐盒到第一次请求帮助或者扔掉玩具,“努力获胜”组宝宝的按压次数也是“轻松获胜”组宝宝的两倍。与此相对,“轻松获胜”组宝宝和对照的基线组宝宝之前,差别并不明显。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实验员在宝宝努力的过程中叫宝宝的名字、跟他们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他们会比那些没有与实验员直接互动的宝宝更加卖力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发育学专家Irina Mokrova表示,这是第一次发现这么小的孩子也能从大人身上学习到努力和坚持。但她也提示到,这次研究的样本量太少,可能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1]
“很多父母都刻意在孩子们面前表现的无所不能,做什么事情都得心应手,而并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费尽心力的做一件事。”Laura Schulz教授表示,“虽然这项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直接用于子女教育,但它至少能够提供一些建议——让孩子看到你正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或许并不是坏事。”[2]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Infants make more attempts to achieve a goal when they see adults persist
Science, 2017, 357, 1290-1294, DOI: 10.1126/science.aan2317
参考资料:
1.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9/slacker-parents-beware-your-babies-may-follow-your-footsteps
2. https://news.mit.edu/2017/babies-try-harder-seeing-adults-0921
本文版权属于X-MOL(x-mol.com),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读者朋友们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收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