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又在纠结要不要出来做“自由职业者”,你也有这样的想法吗?
好多人来咨询我的意见,我很难直接给你一个“可不可以”的答案,
人生路你得自己选择,自己负责,没人可以为你负责。
我只能给你一些我的思考路径、我积累的经验和知道的一些信息。
实际来看,自由职业者会成为越来越职场人的一个选择,未来很少会见到一个人一辈子只为一家企业服务的情况。
很多人说你不就是自由职业者吗?你可以给点成功的建议。其实,我一直没想给自己定位为“自由职业者”,只是离开国药后一直是类“自由职业者”的状态。我认为做自由职业者,需要解决下面三个维度的问题。
你要做好什么样的心态准备?
为什么把心态放在第一位?需要知道的是你离开组织后,就变成了一个创业者或者是创客,也可以称为“待业青年”。原来在组织里再怎么牛,你的能力和资源发挥都是靠团队的,你是CEO 、VP、总监,都成为过去,你原来做事要靠团队,现在做事要靠自己。你原来可以仅仅擅长管理、仅仅擅长某个专业领域,但现在你需要从自我服务(产品)设计、到个人品牌打造、到个人推广,都得做。你原来即使几天休假在家,也可以拿工资,现在你一天不工作,就没有收入,所以叫“待业青年”,但是待业不能真得只是等待业务,如果只是等待业务,你早晚就没有业务了。你得迭代、得学习、得推广、得调研、得了解实践……你成了为自己打工的人,但至少得为自己的生存、生活、人生,为家人的生活而奔波。
所以,有做培训的朋友说“如果一周接不到约课的电话,可能就会开始担心”。也有朋友说“你银行卡需要准备好3年的全家人的支出再出来。”其实我想说的是,即使3年后走上正轨,自由职业者也不是一个稳定的工作,尽管不是创业做大公司,但其实要做的事和创业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量级的不同而已。
所以,你要做好“迎接不稳定”的准备。
当然,不仅仅是你自己做好这种准备,还有你的家人也要做好支持你的准备。有的朋友课量很大,有时甚至一个月不回家,他有两个孩子,想想看,他爱人为此做出了多大的付出。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原来和你合作的客户或朋友可能并不会和原来一样再那么支持你。因为原来和你的合作是因为你背后有组织而并非仅仅因为你个人的能力。这一点在很多咨询顾问身上得到了印证,因为咨询顾问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整个团队和公司的整体实力也非常关键。所以,即使你不能仅寄希望于老客户,还需要不断开拓客户边界。
同时,对于老客户和朋友的拒绝,你也要做好心态上的准备,别人是否与你合作,更多是在于“你能否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还有一种需要规避的心态是“自视清高”,认为自己是专家和大咖,讲求所谓的对等,我要说的是,做了“自由职业者”后,采购方和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客户,你都需要为他们创造价值。我见过一个老师,其常住酒店的服务员都和他关系很好,亲自为他送自家产的茶叶,
就是因为这个老师平易近人,与人为善。
这位老师客户的重复约课率很高,也是与其做人的态度密不可分。
如何做好心态上的准备?你首先需要问的是“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自由职业者?”“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未来?”,往深层次的价值观去探询,因为抵御不确定性的除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价值观。如果仅仅是收入上的提高,那“自由职业”未必能给你稳定的高收入,甚至短时间内还会降低收入。我曾经为几位朋友做过这方面的教练,探询的结果大部分会体现在“价值、成就、影响力、专业、成长”等维度,
如果你想做自由职业者,不妨也自我教练或者找专业教练探询下。
你要修炼什么样的能力?
要出来做“自由职业者”的肯定都是在某个专业领域能力很强的人,就从培训师来看,那一定是擅长讲某个或某几门课程。但我的建议是可以更聚焦,选择什么样的领域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维度:擅长的、感兴趣的和有市场需求的。
什么是擅长?
擅长就是你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多年经验的积累,而且自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深入,可以成为这个领域至少前10%的人
,现在成为不了,未来用3年时间的耕耘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市场是现实的,是无情的,客户用你是需要你贡献独特价值的。所以这里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曾经做过而且做得很深很好,二是未来还要持续研究精进。比如学习项目设计,可以说企业里大部分培训经理都可以说自己做过,就是你做过教务工作也可以说自己做过,但是这个离做深还差距很大,有没有过访谈大量业务主管的经历?有没有过设计和运营大项目的经历?有没有搞定过大老板的经历?有没有推动学习项目落地以支持业务发展的经历?再比如销售,做过销售的人全中国估计得有几千万人,比如国药6万员工,有近1/3是销售,但是这不代表你在这个领域里称得上,擅长是你真得拿过大单,还持续拿下大单,可以辅导他人拿下大单。
这里要说的兴趣是一段时间内,你可以在这个领域坚持研究下去,不断迭代突破自我成长的,因为暂时的感兴趣不代表未来持续感兴趣,这里还是要和自我的价值观去匹配,看在这个领域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我将“感兴趣”改为了“愿意坚持”。很多人知道一万小时理论,就是要坚持刻意练习,在一个领域精进,我在文章里经常提到教练领域的大师玛丽莲博士,我去年上过她不少课,受益不少,她现在已经76岁,还活跃在课堂上,享受这种状态,其实她开始做教练讲教练是在36岁(左右),她坚持了40年。想想看,你要是在一个领域坚持40年,也一定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坚持很重要,但坚持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能支撑你坚持的重要力量就是与价值观相匹配的个人兴趣。
第三个维度就是有市场需求,当然有市场需求不代表有你的市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你要能分得一块蛋糕,除了在这个领域擅长外,还要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运营能力
,这个运营包括个人产品设计、包装、营销、推广等。曾经有过一篇文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我非常认可,产品经理不仅仅是做产品,还要做好这款产品,
做到有市场有口碑有品牌。
这就需要运营,而不是一个产品包打天下吃一辈子。在培训界,确实有这样的老师,就是PPT和案例都是多年前的,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能够持续有客户的。
举例来说,自由教练是自由职业者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选择,在美国,教练有近3/4的时间和精力要做自我推广。在中国,职业讲师有很多,也会越来越多,而如果职业讲师仅注重自我课程设计而忽视产品推广的话,也会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即使你把自己的时间都包给了讲师经纪,那你凭什么在众多讲师中脱颖而出呢?凭什么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课酬呢?还
是需要运营。
另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自我管理或者是自律了
。自由职业者,看似自由,其实并不自由了,因为你现在所服务的客户都是你自己来交付,不可替代性越强,你的自由度越低。你如果临时有事需要协调时间,会造成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我们讲师的时间,其实早就没有了周末非周末之分,你得根据客户的时间来安排。以致于不少老师需要在春节期间强行休假一个月,才能让自己轻松一段时间。而也有不少老师,不是在讲课就是在去讲课的路上,造成生活没有规律,缺乏陪伴家人和充电的时间。
我们说工作外的时间更考验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由职业者除了在客户方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可以供自己安排,那这些时间需要安排用于自我学习、产品优化、客户交流、方案撰写、个人运营等,当然你也可以偷懒不用干这么多,全在你,
因为你就是自己的老板,你如何才能管理好你这个唯一的员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