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我在台湾喝过一味奇茶” ·  昨天  
单读  ·  没想到吧,小狗比你更爱文学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东北林区里,山珍松子能有多“野”? ·  3 天前  
新周刊  ·  餐饮二代,站在接班的十字路口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文 | 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10-27 20:00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苏洋 的朗读音频

文 | 李小同


前几天回老家,和几个很久不见的哥们儿吃饭。

 

他们中的多数人,大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期待,也因为自己对安稳的渴求,考了老家县城的公务员,从此一直规规矩矩呆着。

 

年薪不高,大概一年10万块,只能算吃穿不愁,在当地买了套房,供着楼,这一辈子都不敢有大动作了。

 

老婆说想去国内旅游,都得精打细算好几天。

 

女儿说想留学,把他吓得个半死。

 

这样的生活,安稳虽安稳,但总觉得有些不够。

 

酒桌上,有人对我说:“还是羡慕你啊,我们这些拿死工资的,活得太小心了。”

 

这些年,他们不是没考虑过离开。也曾有机会在召唤。但前怕狼,后怕虎,他们不敢放弃,也不敢轻易冒险。

 

毕竟,有死工资的工作,也是周围人认为的“体面工作”。

 

就这样一蹉跎,十几年过去了。

 

十几年在当今时代里,意味着诺基亚已经倒闭了、苹果已经出到X了、90后都被视为中年人了、离婚率高到令人瞠目结舌了、华为清退35岁员工了、自媒体人一年赚几千万已经是常事了、不少90后都已经融到了第二轮资金……

 

一同学说:“太快了,感觉我们都快跟不上时代了……”

 

可不是。南朝有个典故,叫烂柯人。讲一个叫王质的人,到山中打柴,观仙人对弈,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他下山来,发现沧桑巨变,已然物非人非,而手中的斧头已经腐烂了。

 

他才明白,你觉得过了一天,人间已过了千年。

 

稳定的工作也是一个避世之所。你身处其中,无风无雨无压力,如仙人般逍遥。但是,这种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你安全感,也必然剥夺你可能性。

 

你很可能到了退休时,年薪还是十几万,甚至都跑不赢通货膨胀。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每月几千块的死工资,变得越来越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是,你不会离开。

 

因为,“稳定的工作”还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将你的意志驯化。

 

你会由反感、不适,到接受、适应,到成为它本身。

 

《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部类似的隐喻。

 

它用一个名叫肖申克的监狱,告诉我们,“这些高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所以,Brooks离开肖申克以后,无法适应外面快节奏的社会,自杀身亡。




所谓的稳定

正在困住你的生活和未来

 

因为农耕社会的需求,年轻人和父辈们在择业时,都会以“稳定”作为第一参考因素。

 

因为,风险少,意味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但这种思维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

 

风险少,意味着增幅少。

 

增幅少,意味着敌不过通货膨胀。

 

敌不过通货膨胀,意味着财富的贬值和资产的亏损。

 

10年前,100万元算是一笔巨款。但在今天,100万元在一线城市连一套三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

 

所以刚刚升到副科的同学抱怨:“这几年工资确实也涨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是缺钱……”

 

“是啊,工资越涨,钱越不经用。”

 

他现在的工资是月薪5000多,加上奖金、补助、各种杂七杂八的补贴,一个月到手大概也就7000多。这对于一个还着车贷房贷、养着两个孩子的男人来说,谈何容易。

 

他自然觉得艰难。时常感叹:“后悔了……但年纪大了,走也走不了了……”

 

与之相比的是,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负责游戏开发的朋友,一直觉得薪水不是问题,问题只是如何开发出更牛逼的创意,设计出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他的年薪是八位数,奖金可观,劳动回报增长率,已然超过了资本增长率。

 

在互联网商业盛行的今天,一切都以高频的方式出现,人与人的交流,产品的更迭,交易的产生和扩张,都在指数级诞生和增长。

 

这样一来,死工资的缓慢呆板,就不再能适合这个新型的商业社会。

 

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你靠工资,已经买不起房。

 

因为,工资是线性增长的,而房价却是指数级增长。

 

就像你骑着单车,在地面上老老实实地前行,以为骑多少,就算多少。但你不会知道,在另一些地方,有人已经习惯了飞机代步。

 

所以说,线性增长的工资,其实限制了你的可能。

 

而最糟糕的是,你在其中投入了太多沉没成本,想止损,非常难了。

 



工资越死

意味着创造性和可能性越低

 

一份职业值多少钱,匹配多少报酬,与他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

 

与什么成正比?稀缺性。

 

你在一个办事员的岗位上干到老,每天就是填填表,整理整理资料,替代性过高,任何人都可以胜任,你的薪水自然无法高涨。

 

但如果你是独一无二、贡献无人能及的一个人,薪水的提升,就是理所当然的人。

 

死工资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刀切。

 

你优也好,劣也罢,在这里,全都是一个样儿,全都发一样的钱。这种劳动回报方式,必然使得人的创造性下降,惰性呈指数提升。 

“我做了也是5000块,不做也是5000块,那我为什么要做?”

 

“反正大家都是上完班就走人,那我也是。”


如此一来,整个行业都会因为不冒险,不进取,不改变,变得越来越萎靡,整体职场风险指数越来越高。

 

这时,所有人都会面临危机。

 

90年代职工下岗,在那片哭天抢地中,稀缺性强的人,马上寻到了生路。缺乏技能、资本和头脑的,则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贫穷和挣扎。

 

而在如今,针对稳定工作的改革,也已经开始。

 

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监管,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笼子关着,手捆着,能改变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可能性越低,稀缺性越低,抗风险能力越差。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说,死工资不再是一种职业保障,反而是一种职业陷阱。

 



死工资不值得骄傲

永远有危机感,永远有能力

 

我以前在报社时,认识过一个中层领导。

 

她那时混得很好,在单位里受人敬重,在单位外受人欢迎。但是,她一直有一种危机感:现在网络上说的东西,我好像越来越不懂了。

 

但她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年人。她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冲击中,打开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新理念,研究年轻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后来手机来临,许多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更是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她眼睁睁地看着传统媒体成为明日黄花,再也不是大众宠儿,于是,果断放弃了她的死工资,和朋友合开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凭借她对传播的敏感和出色的专业能力,做得风生水起。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

 

快递员可能被取代,律师可能被取代,作家可能被取代,甚至专业技能更高超的工种,都有可能被取代。

 

在未来,人人都可能是下岗者。

 

那么,还在拿着死工资的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个残酷的未来现实呢?

 

你只有为自己赋能。

 

令自己更与众不同,更稀缺,更重要,更有影响力,成为一个有光辉的个体。

 

就像一个U盘。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做到了这一些,时代无论如何发展,你都有很大的概率能抓住机遇,完成财富的积累。

 

作家Spenser说得好:

 

当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变得不再高度依附,当一个人就可以活成一家公司完成和世界的最短连接;

 

而工资,作为个人和组织中间的交易载体,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

 

雇佣制会退出舞台,合伙制会成为主流。



作者:李小同,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zhouchong2017),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


主播:苏洋,80后电台DJ,广播从业十二年,自由配音人。有时羞涩腼腆却内心闷骚的天蝎座暖男。路遇不平或危难,一冲动就会站出来的人。微信公众号:听美文(ID:suyangshuo)


音乐:Kevin Kern - We Should Waltz

实习编辑: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