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我的小密圈呢,全部都是付费用户,4600多人,唉,拜托,不要看到提小密圈就退订好不好,看完再退不迟。
人多呢,自然就有一些利益诉求,这也正常,但凡社区,人要是多了,就有人想从中做点宣传,抓点用户,你说才4600多人而已,然而这都是花了钱的付费用户,付费意愿明显,学习欲望强烈,所以,这里就会有人来推广自己的付费社区,推广自己的学习平台。
那么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作为管理者,我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行为。
这涉及一个圈子的定位问题,既然我自己对社群的定位,是我的读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我个人有价值信息的输出平台,那么就必须鼓励用户输出有价值信息,而这种鼓励,用户一定会期待有适当的回报,所以,基于如上考虑,我觉得,在有价值的输出前提下,夹带私货是可以容忍的。
这里我觉得,我是这么定位的,但如果其他社群,圈主认为这是一个自我价值输出的平台,而拒绝任何其他人从中渔利的行为,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圈子发布过这样的公告,纯广告,纯拉人,不可以;有价值的输出,夹带私货,拉人,可以;有价值的输出必须内容完整,案例真实,写一半藏一半让用户去自己社群里阅读,不可以。
但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也是现在圈子里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和争论的问题。
所谓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凭什么认定一个人的分享是有价值的信息,还是夸大其词和蛊惑用户?
这确实是个问题。
比如最近在争论的一个话题,关于淘客社群营销和盈利的规模,结果就有不同的声音,其实我仔细看了看,他们说的很多细节是一回事,但对于规模和效果的认定存在问题。也就是,有人说这个方法是个辛苦钱,做起规模不容易;另外就有人觉得你做不起来是因为你low,没找到诀窍;还有人因此断定这个方法根本赚不到钱,赚的是为了那些学这个方法的门票钱,所谓智商税。
于是产生了第三个问题,也是一些订阅者很困扰来问我的问题,他们想学点赚钱的招数,花钱也愿意,但是,不想交智商税。
好了,问题放在这里了。
下面我先略微转移一下话题,我是70后,大家知道现在是90后的天下,很多我的订阅者是95后,有些人的父母是70后,我遇到一些订阅者,他们父母真的比我大不了几岁,那么,设想一下,这些订阅者会跟他们父母讨论互联网营销和创业的话题么?代沟太大了对不对?所以,理解一下,一个70后,继续跟随90后的步伐,其实挺不容易的。
作为从业者,我也是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尽可能跟进一线的信息和数据,但说实话,很多产品,很多套路,毕竟没有亲历亲为,很难了解太多细节和内幕;互联网现在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十几年前的一些经验和心得,现在已经很难套用;甚至几年前流行的套路,现在也早就被颠覆,每半年都有很多新玩法,新的招数出现,那么,真的,限于我的能力,限于我的知识储备,针对各种真真假假的分享,一定要火眼金睛的判断出,谁是真的价值,谁是哗众取宠,谁是准备来收智商税,实话说,臣妾做不到啊。
但这个问题,必须面对,因为社群还在运营。
全面放任,骗子就会泛滥;全面禁止,一些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被掩埋。
但,我们换个思路来说这个问题呢。
判断力毕竟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需要的能力。
但其实,以前我们看互联网历史也好,看成功人士发家史也好,其实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内幕,很多巨头,很多牛人,都出现过判断错误,没有谁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也会失街亭。
牛人在于对关键问题,关键决策上的判断作对了,甚至是在错误判断后,及时止损纠错了,而不是对每个领域,每个决策都做对;有很多这样的“反面典型”,其实作对了无数决策,但一个关键决策做错了,然后就轰轰烈烈的失败了。
所以,我希望作为订阅者,要不断打磨自己的判断力。
在对信息的甄别上,我觉得两个极端都要警惕,一种是轻信,一种是轻易否定。
轻信的恶果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多骗子的案例还不够多么。
但轻易否定也很容易错失良机。
腾讯的用户根本不值钱,没有任何变现能力,这是十五年前很多业内专业人士的公论。
比特币就是一场骗局,根本没价值,这是很多年来很多人笃信的真理。
类似这样的轻易否定现在还有,比如前不久,很多业内人士已经给小程序判了死刑。
当一些新思路,新套路出现的时候,如果按照固有经验去分析,很容易倾向于否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曾经的巨头和大牛,总会在新形势下出现严重误判的原因。甚至科学领域,也频频出现一些开创性的科学巨匠,到了晚年就变得保守,在新科学成果面前成为阻力的事情。
那么有一种观点,那些有价值的套路,会赚钱的招数,人家为什么告诉你?
那,这个呢,有两个情况是有可能的。
1、这个钱不那么好赚,需要找合适的人来合作。
比如有人缺程序员,有人缺一些资源,有人缺人才,这都很正常。
2、非理性的炫耀诉求。
以前在安全行业,很多案子是这样破获的,对手入侵得手,痕迹抹除,无迹可寻,但那家伙黑了一个大网站,大公司,不吹个牛逼他难受啊,你们体会一下这个心理,所以在某些聊天频道或某些私下的群里,跟人对喷,忍不住就讲出去了,然后,就被有心人记下来了,很快,就被抓了。
有些人偷偷摸摸赚钱,自己很开心,网上看到一些人,在那里说着这行业多难赚钱多难做,忍不住出来放一炮,你们这群人懂个屁。
忍不住炫耀,这个心态,总是会有的。
当然,还是那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为了收智商税,还是真的忍不住出来放一炮呢?
好吧,其实我真的不知道。但有一些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如果你自己没有特别的本事和资源(但很可惜,很多人不会这么看自己),而别人要带你发财,带你赚钱。那我实话说,这不现实。
我属于有一点能力的吧,我的资源也还可以,从社交人脉到技术到一些行业认知,总还是说得过去的,我知道很多闷声发财的高手,大家私下关系也不错,但是他们发财的时候会带着我么?其实通常不会,你凭什么啊。除非他们发展中遇到问题了,困难了,来找我了,这才有一点点让我跟进的机会。还要看成本,如果我太贪心,他们就找别人了。
将心比心,没有活雷锋。
第二,给出各种赚钱承诺和绝无风险承诺的,基本上都是骗子。
机遇从来与风险并存,也许你遇到这样的机会,还真他妈的赚到了,这样的案例有没有,我实话实说,有,但这种,属于撞上的,对方也是赌一把,但是是用你的钱来赌,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你来承担。 但他绝对不会告诉你风险在哪里。
明白这一点,你再去斟酌值得不值得赌。
现在玩各种交易市场的,说实话,都是这种,你说有没有人从中赚到钱,要说没有,这太绝对,真的有,而且可能还真有不少,但你说风险是多少,赚钱几率是多少,这种撺掇你去所谓无风险投资的,全是骗子。你赢还是亏,他都是赚的。
第三,别人的信息给出来,自己要去调研,去网上分析和采集有关的资料,做自己的判断。
过度夸张是很容易存在的,但不代表这个事情不成立。
你需要自己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料,才能对这个领域有更清醒的认识。
就好比这几年我遇到的,那些到处打广告吹牛逼的新加坡移民中介,介绍的移民方案,看上去简单,高效,好像随随便便办个手续等等时间就可以过的,但实际上,身边好多个被拒案例,根本不是宣传材料上说的那么容易轻巧。
可是,你说他们讲的路线不存在么?你说他们要求的一些资料和素材不重要么?其实他们只是故意隐瞒了实际的一些障碍和困境,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真知识,也会成为毒药 这里强调过,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最后, 没有捷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
必须追细节啊,必须自己花时间研究啊。
我以前说过,再强调一下,比如admin5论坛(真的不是广告,爱信不信),里面热点讨论和上面打的广告能全都看懂(大部分行业内的人上面广告是看不全懂的你信不信),你至少基本网站的流量套路就明白了。
比如新榜,所有热门的大号你都研究一下,用excel会不会,每个大号的受众人群,内容排版特点,文章类型,标题类型,关键词特征,评论人群特征,你挨个手工整理一下,尽可能理解其中的技巧和逻辑,追踪一下相关的报道,关于大号运营的一些思路,你肯定超过很多人了。
比如淘宝,你加入一些淘宝推广群,一些淘宝第三方开发者群,一些淘客联盟的社群和论坛,挨个去看看人家讨论什么,看不懂的尽可能搞明白,你很多东西就已经入门了。阿里妈妈官方论坛,官方教程都没看,在那里问,谁教我怎么做淘客,这不等于大喊,我要交智商税你们谁来收么。
以上这些,看你关注的领域,你把你有兴趣的领域的内容看完了,再尽可能亲力实测一下,把相关转化数据,自己测算一遍,可能说,离发财,离搞定1个亿小目标,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是,这时候,再有人来跟你说赚钱的路子,你的判断力,你的视野就不一样了。
那么,可能要说一点不那么正确的内容,在某些特定场合里,为了一些可能的机会或深入的了解,酌情交一点智商税,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自己也会这样,反正成本不高,我花200块钱,看看那些90后是怎么赚我钱的,真的,但这个要看每个人的目标和经济承受能力,我愿意尝试这个,是因为我觉得有必要了解某种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操作方式,明知这个钱是智商税,我也要去看个究竟。当然,不是说你们都要学我了。
那么,回到开始的问题,淘客的争论,我最后还是找非常可靠的朋友核实了一下,利用群控(微信及QQ),发放淘宝优惠券,实现淘客转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爆发,是收入转化非常高的一个领域。当然,具体操作中的门槛,难点,以及投入产出比和利润率,这个我一概不了解,但至少,这个领域是存在的,而且其收入是真实的。
说来有意思,阿里的产品经理,还是有很多创新用在了薅微信流量上,这两家巨头的斗智斗勇还真是长期的事情。
说句今天的题外话,其实逛淘宝是网民的刚需,真不是说涉嫌过度营销就可以全面封禁的。腾讯不还投了拼多多么,要说利用微信营销,拼多多跟淘宝性质差不多吧。 但确实这个尺度挺难把握的。
今天其实说的是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是,在杂乱纷扰的信息里,如何有效甄别信息的价值,防止交智商税。其实说白了,自己多用功,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否定,但保持质疑,多进行核实是需要的。
第二个话题是,社区的运营,如何在信息过滤上做到完美,其实真的挺难的,封的太死会失去一些分享价值,放的太宽会垃圾泛滥,作为运营者,既需要自己的判断力,也需要读者的谅解。
你看我才一个几千人的小社区,已经为此非常困扰,想想知乎其实也不容易。
我之前小密圈出过这个测试题,但没有给出答案,知乎这样的社区也存在,过滤过度营销,防范收智商税,但又要保持活力和分享价值,两难的局面,相关的策略,比如时间线策略,就非常考验产品运营人员的能力,说实话,我自己真的没有答案。
很多大V都吐槽知乎对不对,我也吐槽过很多,但回头说,怎么解决?自己爽了就一定对了?很多看不见的灰色的东西会跟着同一条策略进来。这道题其实挺难解的。
微信的用户,远多于知乎,其面临的挑战,比知乎更大。
真的,很多巨头都交过智商税,比如任正非,比如柳传志,创业初期都有被骗的经历。过度谨慎,过度保护自己,可能也会失去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