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每周投入700万英镑搞研发?先去它新加坡的科技中心探个底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15 23:30

正文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新加坡。按照大多数人正常的游览路线,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和开放夜游的动物园,都是新加坡不可错过的景点,比如新加坡地标性建筑——金沙酒店。不过,我这次新加坡之行的重头戏,是一处大多数人都没机会进入的地方——戴森的新加坡科技中心。






进入戴森科技中心的大门,迎面就能看到一个展台,布置着吸尘器、吹风机和无叶风扇等戴森经典产品的拆解模型。Dyson Supersonic ™吹风机被悬挂在最中心的位置,或许是因为这款吹风机的绝大多数研发过程,包括最为核心的V9数码马达,都是在新加坡的研发中心完成的。



上面这位是戴森全球工程总监Scott Maguire。在他的介绍和带领下,我们终于进入这不对外开放参观的诸多黑科技实验室,近距离接触戴森精彩的人工智能研发过程。参观后的总体感受是Dyson 360 Eye™是戴森目前智能机器软件硬件结合的最好体现。





在精心布置成家居环境的互联网工作室内, Dyson 360 Eye™在地板上走来走去。与其他品牌的扫地机器人不同,戴森的扫地机器人上安装了一枚360°全景摄像头,为内部集成的视觉系统提供数据,识别房间中家具的摆放位置。识别家居环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机器人还要借助人工智能,自行决定清扫路线。



任何一种智能,不论是人或动物,都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当然,也包括Dyson 360 Eye™。这样它才能逐渐发挥出更好的表现。在这间实验室里,工程师可以重新布置家具位置,人为摆放各类障碍物,为Dyson 360 Eye™提供大量练习的机会,并测试它如何处理没有经历过的新环境。



一组“动作捕捉”摄像头被布置在实验室的各个角落,用以捕捉机器人的清扫路线,了解机器人的导航路线学习进度。依据这里采集到的练习数据对机器人的智能软件不断升级, Dyson 360 Eye™在清扫路线的选择上才变得越来越智慧。



甚至,还不仅止于扫地机器人。这位工程师给我们演示了未来不同类型的产品智能互联的前景。他用APP控制着扫地机器人的行进路线,当机器人靠近无叶风扇时,无叶风扇便自动启动,当机器人走远时,它便会自行关闭。



虽然弄不太明白扫地机器人和无叶风扇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做到的,但可以想象未来家里的各类电器之间如果相互交互,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接下来参观的软件实验室里,工程师向我们演示了,戴森的目标不只是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交互,还包括设备与外部环境,包括与人的交互。



在软件实验室的一台显示器上,软件工程师给我们演示了他们正在研究的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当我们一大群人出现在摄像头前时,软件识别出了人脸,并标上了“陌生人”的字样。



而当事先录入的面孔出现在摄像头前时,软件不仅识别出了她的身份,还自动打开了屏幕前的照明灯光,并调整到了为她设定好的合适亮度。畅想一下,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回到家中时,不必再摸黑去找电灯开关了。照明电器将能够自行识别出你的身份,把灯光调整到你喜欢的亮度。再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工程师说一句“再见”,或者道一声“晚安”,灯光便应声而灭了。


这些只是能够给我们演示的新技术雏形,新加坡科技中心还有更多黑科技仍处在保密阶段,没有运用到戴森的任何一款产品当中。对于接下来会研发和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接受我们采访的戴森全球工程总监Scott Maguire始终守口如瓶。不过他透露,让机器本身变得更智慧,不需要人去专门设定,是戴森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新加坡技术中心面向未来正在开发的新技术。



戴森研发中心虽然是以软件为主体,但也结合了科技感十足的硬件设备来优化产品的品质。在参与Dyson Supersonic ™吹风机设计的声学实验室,我们认识了这位表情有些滑稽的“实验员”。他耳朵上戴的可不是耳机,而是一对收音用的麦克风。这是用来测试戴森的产品,比如他眼前的这台无叶风扇,在实际使用场景中会产生多大噪音。



戴森的设备里都有着功率惊人的数码马达,而大功率往往意味着噪音也很大。如果说吸尘器之类的产品噪音大一点还可以忍受,但是像吹风机和风扇的产品,噪音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加以改善的因素了。



这位实验员向我们介绍了声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在这间半消音室里,他们测量和调整一切产品设备发出的声音,小到单个部件,大到全套整机。这里的测试工作,让戴森的Dyson Supersonic  ™吹风机成为世界上最安静的吹风机之一。


下一个实验室,听起来相当高大上,称为流体动力学实验室。Dyson Supersonic ™吹风机的气流开发工作,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尽管配备了强大的第九代数码马达V9,但吹风机只是风大是不行的,还必须妥善控制V9的功率,让它吹出合适的气流。这里就涉及到对产品细节的反复调整,每一次调整当然都希望能够提高吹出气流的整体性能。



然而气流的麻烦之处在于,肉眼看不见它具体的形状和结构。在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产品设备产生的气流经过实验装置采集数据后,会经过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帮助戴森的工程师分析和验证他们对产品设备的改进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给我们介绍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的这位印度裔小哥,在加入戴森研制吹风机之前,从事的是对核爆炸冲击波的模拟研究。从核爆炸到吹风机,虽说都是研究气流的,但这里的跨界不可谓不大!



告别“核爆炸小哥”,我们接下来参观了性能实验室。虽然名字平淡无奇,这间实验室着实吓了我一跳,因为门后的架子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头发,真正的人类头发!这样的场景,难道不是应该出现在恐怖片里才对吗?!



还好这位小哥及时出现,介绍了这些头发的用处,才算是打消了我的疑虑。这些头发是在Dyson Supersonic ™吹风机开发的过程中,用来实际测试吹风机性能的。除了快速吹干湿发以外,吹风机的作用还包括给头发定型,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损伤发质。问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头发也有着千差万别。



在这间实验室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头发,在恒定的实验环境下被反复打湿,再用机械装置模拟人手动作,控制吹风机来吹干它们。然后,工程师会测试不同类型头发的柔顺度、光泽度,以及外观和发型的持续时间。上面的实验装置就能够从多个角度拍摄头发的形态,再与戴森所谓的黄金标准进行对照。


通过这样的反复测试和比对,工程师不断改进和提高吹风机的性能,直到最后定型产品。

陪同我们参观的新加坡研发团队技术系统总监John Wallace说,由于吹风机的开发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头发,每位来实验室参观的人都必须留下一束头发才允许离开。幸好,这句话是开玩笑的。不过,戴森在研发吹风机时,世界各地供实验用的头发普遍缺货倒是真的。



离开性能实验室,我们路过了一面白墙,上面镶满了Dyson Supersonic ™吹风机。这是为了庆祝吹风机在这里研制成功而专门布置的,还真是大手笔呢!偷偷说一句,我亲手试过了,真拔不下来……



除了科技中心以外,我们还参观了位于新加坡West Park工业园区的先进制造基地,所有的戴森数码马达,不论是吸尘器里的V6,还是吹风机里的V9,都是在这里制造成型的。如此复杂的数码马达,平均每2.6秒这里就能生产完成一台。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生产线很少需要工人直接参与,几乎完全是自动化的机器人流水线。



参观结束时,我们在休息区这辆MINI Cooper旁吃了个工作餐。这款车被戴森创始人James Dyson爵士视为设计和工程界的经典之作,放在这里是希望启发工程师们能够从这款经典设计作品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另一侧的墙上写着美国发明家Buckminster Fuller的名言,“要改变某样东西,就造个新模型,让现有的模型过时吧!”


这正是戴森新加坡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正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