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到实处,这是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国际海事组织(IMO)在MEPC80会议上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了航运业的减排目标: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比2008年至少降低20%,并力争降低30%,碳排放强度比2008年平均降低40%及以上。该战略还提出,到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相比2018年通过的初步战略,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节点有所提前。在如此具有挑战性的环保战略下,航运业面临着巨大的脱碳压力。近两年来,为达到脱碳的新规要求,船公司在可行性船用替代燃料(诸如:LNG、绿色甲醇、绿氢、绿氨和生物燃料等)方面不断探索。其中,绿色甲醇因其良好的减排效果和作为船用燃料的多种优点,逐渐成为航运业替代燃料的重要选择。目前绿色甲醇产业链方面,国内企业加速布局,绿色甲醇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近日,内蒙古阿拉善年产10万吨液态阳光绿色甲醇首期示范项目获备案立项。立项信息显示,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内蒙古液态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地点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巴音敖包工业园区,总投资4.77亿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为2025年4月至2026年11月。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生产装置及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同时配套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利用阿拉善盟丰富的风光资源(可利用资源量超13亿千瓦,远景资源量超30亿千瓦),应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艺,通过捕集二氧化碳耦合新能源制绿氢合成绿色低碳甲醇,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基地。该项目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一期建成年产绿色低碳甲醇50万吨示范项目;二期建成年产绿色低碳甲醇500万吨项目;远期规划总体形成年产1亿吨绿色低碳甲醇产能。这样一个内陆省份因为绿色燃料,吸引了诸多航运企业的目光。近年来,随着全球甲醇动力船舶的数量快速增长,绿色甲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DNV可替代燃料洞察平台(AFI)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球在运营甲醇动力船舶占全部船舶的0.04%,仅次于LNG和LPG动力船,全球在运营甲醇动力船舶35艘,订单量达到269艘,成为替代燃料船舶订单中最大的亮点。在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燃料旺盛需求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绿色甲醇生产商在产能上开始发力。全球甲醇行业协会(Methanol Institut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全球共有152个绿色甲醇(可再生甲醇)项目。预计到2027年,全球绿色甲醇总产能达到1930万吨(其中电制甲醇1160万吨,生物甲醇770万吨)。到2029年,全球绿色甲醇总产能将达到2420万吨(其中电制甲醇1500万吨,生物甲醇920万吨)。根据国际海事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甲醇船舶数量将增长至1450艘,甲醇作为船舶燃料的规模有望实现年均16%以上的高速增长。通过上述预测数据,可以发现,未来,大批量的甲醇船舶的投入运营则需要产能供给充足的绿色甲醇燃料作为支撑。资料显示,绿色甲醇是一种低碳、环保的燃料,能够减少船舶内燃机排放的有害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碳排放量低。其生产方式主要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非粮食原料,通过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制造而成。另外,还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发电生产的绿氢和捕获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作为世界领先的甲醇能源使用国,我国正在为大量的产能供给铺路,在甲醇技术和应用经验上,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体来看,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在新能源鼓励类产业的发电互补技术与应用领域,增加了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了绿色甲醇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甲醇上游绿氢及绿电产业,重点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甲醇燃料新造船方面,2023年,中国船厂承接的甲醇燃料动力船舶数量占比高达51.5%,这凸显了我国在甲醇燃料动力船舶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十分充足的农作物废料秸秆作为制备原材料。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年来,在绿色甲醇燃料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尤为显著。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长期以来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但这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内蒙古积极寻求清洁能源的发展路径,绿色甲醇成为其重要选择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甲醇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绿色甲醇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其中,《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支持兴安盟打造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向本刊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政策支持下,内蒙古多个绿色甲醇项目正加快推进。其中,金风绿能化工(兴安盟)有限公司与中化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的“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绿色甲醇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应用大规模风电绿色甲醇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年消纳二氧化碳约75万吨,对推动区域和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签署的《绿氢/绿甲醇项目协议》,以及元鳇能源(巴彦淖尔)有限公司在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建设的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均体现了内蒙古在绿色甲醇领域的积极布局。除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积极布局,内蒙古具备的以下几点优势对于其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也是极为关键的。首先,内蒙古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为绿色甲醇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通过风光制氢技术,内蒙古可以将这些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气,进而合成绿色甲醇。其次,生物质资源充足。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这些生物质资源可以作为绿色甲醇生产的原料,通过气化重整等工艺制备甲醇。再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这为绿色甲醇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内蒙古化工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多家大型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可以为绿色甲醇的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总之,内蒙古在发展绿色甲醇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以及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为内蒙古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上海交通大学航运金融研究所所长王东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内蒙古在构建绿色甲醇产业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了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王东生介绍,在原料供应方面,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和风光资源,为绿色甲醇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例如,金风绿能化工(兴安盟)有限公司的项目就采用了生物质气化技术和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原料的多元化和自给自足。同时,在生产加工方面,内蒙古的绿色甲醇项目普遍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通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等现代化手段,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作为我国北方的内陆大省(省级行政区),内蒙古没有沿海大港,自古以来似乎与航运业没有太多关联。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实施,内蒙古也在政策机遇背景下捕捉时代红利。
内蒙古是能源产品外送大省,煤炭等传统大宗能源产品通过浩吉铁路、新朔铁路、大秦铁路等运输干线,保障了国内29个省份的能源需求,彰显了内蒙古保大局、为大局的责任担当。
如今,依托煤炭加工而成的清洁能源兰炭,也已经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出口远销到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家。今年6月19日,一列满载2500吨兰炭的专列,缓缓驶出鄂尔多斯市鑫聚源铁路专用线,奔向唐山市曹妃甸港,之后,兰炭将通过海运发往印度尼西亚。专列的开行标志着内蒙古首条清洁能源海铁联运通道顺利打通。
未来,内蒙古不仅在保障国内能源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在清洁能源的国际化应用拓展领域,展现新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