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世界历史》创刊40周年,本刊公众号将分期推送《世界历史》创刊以来的各期目录,从中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 《世界历史》编辑部
王加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与不宽容问题
徐友珍:论美英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各行其是的深层原因
刘成:道德还是利益:布莱尔政府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张杨:冷战时期科学家与美国的空间决策——兼及肯尼迪政府科技政策转型的动因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蒲乐安、徐秀丽:世界史是可能的吗
马一虹: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入唐时间与在唐身份考
徐康明: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
黄贤全:试析罗诉韦德案及其影响
书讯
郭培清:美国政府的南极洲政策与《南极条约》的形成
孟钟捷:劳资利益团体合作与一战结束前后的德国社会——试论《斯廷内斯——列金协议》的起源及其意义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何芳川:近年国内的亚洲史研究
郑家馨:近年国内的非洲史研究
龚缨晏:《文兰地图》的真伪之争
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考辩
裔昭印:我们应当如何建构世界史——从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东方渊源》谈起
王宇博: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现代化研究道路的探索——评《太平洋英联邦国家——处于现代化的边缘》
崔晓燕:《17世纪英国伦敦的助产士》评介
吕昭义、钱金飞:贴近社会现实 跟踪学术前沿——第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综述
李玉华、夏继果:传统的世界通史研究与教学模式亟待突破——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研讨会述要
简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综述
张广翔、齐山德:革命前俄国商业银行运行的若干问题——列别杰夫博士吉林大学讲学侧记
尹建龙:三次重大审判对20世纪德国发展道路的影响——保罗·本兹教授来南京大学
齐世荣:《朱庭光集》序
于沛:战士和学者:《朱庭光集》序二
李巨廉: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事业的奠基者
郑寅达:我与朱庭光老师
高国荣:2005年全国世界史学科博士论文题录
纪胜利: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初探
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耿志:1941至1942年波兰军队在苏联的组建与撤离
何伟:“诺维科夫报告”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吴恩远: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
王心扬:论罗德州多尔起义的性质——兼议美国早期工匠的政治性格
E.A.里格利(俞金尧译):探问工业革命
赵德宇:渡边华山兰学探析
祝曙光:铁路与日本对外扩张
李安山:论古代战争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以战利品赏赐与人力资源为例
颜海英:前王朝时期埃及的陶器刻画符号
我国史学界著名学者刘祚昌先生去世
傅新球:变迁还是延续——欧美学者关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史研究
张聚国:美国史学界有关奴隶制起源的争论
刘邦义:波兰战后初期的人民民主道路之争
任灵兰:评《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
徐良、李江:世界历史中的认同:民族文化全球化——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
金卫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综述
张广翔、许金秋:苏联时期及解体后历史编纂学的基本趋势——米罗诺夫吉林大学讲学综述
付成双:试论毛皮贸易对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态影响
胡群英: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的首度交锋——20世纪初美国赫奇赫奇争论及其影响
金海: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环保政策
徐再荣: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与国际社会的回应政策(1972-1992)
阎照祥:近代前期思想家对英国贵族制的评论
刘莲芬:论1950—1970年代的美泰关系
王晋新:近代早期不列颠空间整合及类型论
于文杰:论休谟的共和思想及其意义
曾晓阳、刘文立:论法兰西共和国国民教师的政治职能
秦海波:论西班牙1975—1986年改革
王海燕:日本女性皇位继嗣问题初探
倪世光:中世纪骑士身份辨析
顾銮斋:由域外上古记叙史学看顾颉刚先生的“层累”理论
郭小凌、祝宏俊: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
黄春高: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唐纳德·沃斯特(侯深译):环境史中的变化——评威廉·克罗农的《土地的变迁》
书讯
李鹏涛:《世界瘟疫史:疫病流行、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评介
张倩红:解读阿拉伯人的内心创伤——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周乾: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
夏继果:中国高等学校世界通史教学状况调查报告
《世界历史》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
刘锦前: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研讨会综述
石可峰、黄正柏:德国史研究理论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耀春、朱晶进: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舒运国:试析非洲统一组织时期泛非主义的走向——非洲统一组织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韩铁: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宪法革命”的几点浅见
张德明:美国在亚洲的石油扩张(1860—1960)
杨友孙: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波兰的运用
王亚平:浅析中世纪西欧社会中的三个等级
陈文海:君主制时代法兰西国王及其国家的“宗教身份”问题
国洪更: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与历史
郭霞:试论雅典的外邦人
李一平:亚齐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述评
张旭鹏: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
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刘秋香:近几年国内中世纪骑士研究综述
王旭: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李义中:《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评析
陈日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一书的一个小错误
于文杰:英国学者利文斯通《国际手工艺运动》解读
杨鹏飞:评《近代文明史》
陈奉林:评《东南亚近现代史》
刘晶晶:《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简介
罗爱林、谌焕义: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综述
郑华:美国政府组织的档案分布情况
北京大学何芳川教授逝世
李秉忠:于尔根·舒伦堡教授在南京大学讲学
邢媛媛:俄罗斯学者谈苏联解体原因
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历史学科立项课题名录
王旭: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理论意义
孙群郎:当代美国郊区的蔓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潘兴明:英国殖民城市探析
林广:以色列城市化进程中的政治因素——以新城镇为例
张聚国:论美国殖民协会的性质
林承节:对殖民时期印度史的再认识
咸鸿昌:圈地运动与英国土地法的变革
余建华: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
刘景华:人文关怀的技术体现——对14至17世纪西欧几项重要技术的考察
易建平:社会规模与早期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化
孙立田:中世纪英国维兰土地权利考察
周春生:评迈内克的“国家理由”研究和马基雅维里的国家权力学说
林英:20世纪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综述
杨雨蕾:朝鲜燕行使臣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考述
林利民:《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评介
王磊:《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评介
刘凡:中俄社会科学论坛
卢培栋、王加丰:“现代化与世俗化”研讨会综述
唐均:北京大学召开东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孙洁琼:“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邢颖:早期国家的结构、发展与衰落——荷兰著名人类学家克赖森教授来北京讲学
高国荣:2006年世界史全国博士学位论文题录
张倩红:伊斯兰世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交往
王本立:1881至1914年的东欧犹太移民潮与英国社会
张庆海:维希政府迫害犹太人问题研究
书讯
张礼刚:论17、18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宫廷犹太人
张淑清:中世纪西欧犹太社团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韩宇:战后美国老工业基地马萨诸塞经济转型研究
丁见民:试论美国土著民族反对印第安人新政的原因
王宏波:从洛迦诺公约看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欧洲安全政策
林中泽:新约圣经中的神迹及其历史影响
吴宇虹:苏美尔早期地契研究
钱乘旦:现代化研究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此文为纪念罗荣渠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
梅雪芹:论环境史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及其意义
李永明:修昔底德的“正义”观
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朱秀芳:读《法国政治制度史》
郭永虎:在世界历史视野中重塑国际关系研究模式——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刘百陆、文畅:“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杨、詹欣:首届冷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博士论坛综述
段满福、吕艳华:第十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周学军:“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美国历史”研讨会综述
《世界历史》2006年第1-6期(总第176-181期)总目录
沈坚:世俗化与法国天主教的现代定位
董正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张卫良: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郑崧:反教权主义与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教育世俗化
何顺果:特许公司——西方推行“重商政策”的急先锋
李工真:阿尔文·约翰逊与“流亡大学”的创办
孙立祥:日本政府内外有别的战争赔偿政策及其成因
张晓刚:日本幕末横滨开港与锁港之争
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陈日华:中古英格兰的教区行政
郝际陶、陈锡文:略论古代希腊农业经济与历法
王三义:罗马税制的积弊与戴克里先税制改革
王心扬:亚裔美国史可以成为美国移民史的一部分吗
郭巧华:美国政界和学界有关司法审查制度的争论
胡越英:马特洪恩计划:无效行动还是核时代先声
高毅:一部别开生面的法国革命“暴力史”——读马丹《暴力与大革命:论一种国家神话的诞生》
徐晓旭:评《荷马社会研究》
王涛:“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属性和功能”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颖: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分会研讨会综述
张丽:法国学者富尔格谈城市史研究
书讯
徐松岩、陈彬强: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2006年度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张倩红: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
李政:论赫梯国王的对外政策
周钢:美国西部牧区的掠夺开发及后果
王帆:美国与新西兰联盟的裂痕
林晓光、周彦: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
李莹:试论日本战后独立体制的确立及其影响
罗衡林:德意志犹太人的社会集团与纳粹统治
王晓菊:俄罗斯远东的“犹太民族家园”
拱玉书:古代两河流域文字起源神话传说
文礼朋: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张颖:“闪电”导弹危机与美英核“特殊关系”
高嵩:评《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
刘金霞:《英国政党政治的新起点》评析
梁占军、张晓华:《二战研究在中国》评介
于文杰、还星:用能源的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解读《石油与20世纪的变迁》
郑玮: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综述
范丽萍、岳蓉: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心扬:2006年“美国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郭远英:“澳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宋云伟:首届“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毛锐:山东省第四届世界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书讯
胡德坤、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彭小瑜:教宗与地方主教团关系的历史透视——解读1983年《教会法典》第375条至第411条
刘城:职业功能的转变:从演绎宗教礼拜仪式到宣讲上帝之言
龙秀清:罗马教廷与商人关系的历史考察
丹尼尔·伯恩斯坦(刘健译):中世纪意大利天主教教士与他们的家庭
张曙光:拓展冷战研究——兼论中美关系的“多元多层比较”分析
陈奉林: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书讯
庞冠群:莫普司法改革与法国旧制度的崩溃
赵文洪:中世纪欧洲村庄的自治
金寿福:论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生死观
王红生: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与当代印度问题研究
汪诗明:澳美依附同盟关系——二战后至越战期间澳美关系研究评述
阎照祥:小议“乌托邦”传统释义的偏颇——兼评个别论著的习惯性评判
刘景华:多模式的封建时代,多元化的精神文明——读《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
韩宇: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历史解读
李娜:《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评介
梅雪芹、刘向阳、毛达:关于苏格兰环境史家斯马特教授讲学的认识和体会
禹江、赵士国: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学术年会综述
周建明: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军倩:英国讽刺漫画与法国大革命——H.T.迪金森教授在南京大学讲学
蒲利民、杨光:英国伯明翰大学罗伯特·斯旺森教授在首师大讲学
刘锦前、王艳红:上海世界史学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以欣:英雄与民主——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剖析
祝宏俊:斯巴达“监察官”与政治分权
杨巨平、王志超:试论演说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互动
王邵励、张季云:戏剧公演与雅典城邦政治
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
汪堂峰: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
书讯
原祖杰:1840—1850年天主教爱尔兰移民及其在美国的政治参与
刘大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性别歧视和女权运动
徐善伟:15至18世纪初欧洲女性被迫害的现实及其理论根源
何志龙:20世纪伊朗与以色列关系评析
车效梅:德黑兰都市困境探析
何平:缅甸殖民地时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杨松涛:近代早期英国犯罪史学述评
曹萍:论迪斯累里的“新托利主义”
刘君玲:“保民官”误译初探
胡浩:文化塑造历史——评《犹太文化史》
董世明:《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评介
李虎:《日本财政政策研究》评介
周娜:“史华慈与中国”国际研讨会综述
李军、黄明花:美国黑人思想中的非洲特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图德·阿德莱克教授学术
于沛: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
马细谱:十月革命和东欧社会主义道路
金永丽: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运动影响评析
许平:法国农村庇护性社会关系解体过程分析
王旭东:论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与冲击——从当代历史进程到世界史研究
张秋生:战后初期伊瓦特的亚洲协调政策与澳亚外交经贸关系的发展
周爱萍:新井白石的货币论与正德货币改铸
陈志坚:英国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的家产分配方案
李云飞: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探微——以黑死病前的劳役限定和折算为视角
晏绍祥:人民大会及其在古典罗马共和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郭丹彤:论古代埃及阿玛纳宗教
赖国栋:1989年以来的《年鉴》与法国史学
李长林:中国学术界对希腊化时代历史的了解与研究
郭小凌:后现代主义与古代史研究
张皓:1931年英国处理中日争端政策的演变
褚新国:艺术与真实——读《塔西佗〈编年史〉中的讽喻与误读》
国洪更:《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典举要》评介
魏秀春:对近代初期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新思考——兼评《英国土地制度史》
贺五一:威廉·布劳内德尔教授来南京大学讲学
王燕平、徐轶杰:“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历史学科立项课题名录
2008年《世界历史》征订启事
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妇女家庭法律地位的演变
书讯
王赳:20世纪初英国妇女参政运动中的宣传策略分析
叶建军:评19世纪英国的牛津运动
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劳工工资问题与国家管制
黄春高:“封建主义的悖论”与中古西欧封建国家
姚昱、郭又新:1953-1956年美国的橡胶政策与国内政治
张孟媛: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
王恩铭:试论美国新宗教右翼
程晶:城市化进程中拉美国家城市环保的经验及教训
许晓光:明治前夕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的萌芽
王宇博:剖析19世纪澳大利亚民族认同
陈志强:我国拜占庭文化研究的新动向
王金虎:美国内战末期南部邦联的武装奴隶抉择
宋立宏:考古和文本之间的希伯来语圣经——读陈贻绎著《希伯来语圣经》
孟庆龙:一部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教授病逝
尹忠海:肯綮道中亦绵延——评《拜占庭文明》
王泰、卢少志:“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董小川:“近代西方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于文杰、张秋生:“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国家”学术研讨会综述
《世界历史》2007年第1—6期(总第182—187期)总目录
晏绍祥:古典斯巴达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
祝宏俊: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会议预告
孟广林:试论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
陈文海:试论中世纪法国王室的“圣德尼崇拜”
赵军秀:试析1918—1920年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兼论《色佛尔条约》的艰难出台
蓝琪:论16至17世纪中亚国家与俄国关系的实质
丁晓杰:日本的对外扩张战争与牧羊业
书讯
汪诗明:澳大利亚战后移民原因分析
叶凡美: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政府在交通革命中的作用的研究
曹维安:俄国史学界关于古罗斯国家起源问题的争论
刘欣茹:以总体的观念来探讨早期的复杂社会
吴英:怎样解读《史学导论》
李长林:评《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研究》
张炜:如刃发硎 解剖透骨——《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读后
吴晓群:世界历史中的个体、群体与社会——第四届全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
谢清溪: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综述
姜德福、于宝航:“东北亚历史与东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吕桂霞、何言: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2007年年会综述
郭巧华、张聚国:“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戴超武:1965年印巴战争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
邓峰:美国与EC-121危机——对1969年美国大型侦察机被朝鲜击落事件的研究
王晓德:“美国化”与德国反美主义的文化释读
金海:20世纪40至60年代美国的“红色恐慌”与保守主义的发展
霖:书讯
阎照祥:近代英国上层党派关系宽容化摭论
刘大明:法国大革命1792年宣战动因析论
李玉君: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
韩琦:拉美结构主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韩志斌:利比亚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
李慎令:我国基督教会史研究综述
李昀:欧美学者对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
孙成木:对十月革命评价的一点认识
钱乘旦:评麦克尼尔《世界史》
马细谱:利洛夫和他的《文明的对话》
陈奉林:评《新编日本近代史》
解光云、汪志国、石庆波: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广翔、袁丽丽:19世纪下半期俄国税收改革的若干问题——斯杰潘诺夫博士吉林大学讲学纪要
郭子林:垦荒播种 奠基绝学——刘文鹏先生的史学贡献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陈晓律:第一个工业化民族的民族主义
秦海波:从西班牙历史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界定
姜守明:英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宗教因素
书讯
宋云伟: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
车效梅:挑战与应战 冲突与融合——伊斯坦布尔城市现代化历程
王萍:哥伦比亚咖啡经济与早期工业化
郭子林:论托勒密埃及的专制主义
吴晓群:公民宗教与城邦政权——雅典城邦的宗教管理
张井梅:希腊文明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房建国:2001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
于文杰、黄玉婷:英国19世纪早期手工艺运动的形成与传播
王晋新:皮朗与“皮朗命题”——对西方文明形成时代的重新审视
戚国淦:七载六会磨一剑——记《欧洲文艺复兴史》新著面世
向荣:值得一读的一部世界史新著
吕正明:评《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述说》
王海利:尘埃落定——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的木乃伊被确认
孙强华:弗拉基米尔·别列洛维奇教授谈18世纪俄罗斯与西方的社会文化交流
李宏图:怀念王养冲先生
黄洋:希罗多德:历史学的开创与异域文明的话语
金寿福:古代埃及人的外族观念
徐晓旭:马其顿帝国主义中的希腊认同
叶民:共和国晚期至帝国初期古罗马人的希腊观
孟庆龙:弘扬历史研究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张宏毅:美国对苏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及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
金卫星:美元的崛起与欧美经济民族主义博弈
高乐才:日本侵华期间的青少年移民政策刍议
陈志坚:论“家产析分契约”的性质和作用——兼评英国家庭史研究中的“变革与延续
谷延方: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兼与工业革命时期比较
郭爱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份田运动缘由及绩效的考察
杨超:近年来国内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研究述评
张高翔:印度印穆教派冲突研究综述
王三义:简评《埃及现代化与政治稳定》
金燕:钱乘旦、王宇博的《换个角度看历史》
祝曙光、王本立:“近代以来的战争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弗拉基米尔·别列洛维奇(朱燕、江天岳译):20世纪法国的俄国史研究
徐轶杰、朱涓:世界历史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
欢迎订阅《世界历史》2008年特刊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历史学科)资助项目
书讯
湛贵成: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的财政政策
王希亮:解析“东京审判史观”及其实质
张雅军: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
李冈原:十六七世纪天主教在日本“慈善传教”评析
梁俊艳:论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对华陆路战略:以西藏为中心
王军英: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美国参政的要素分析
刘成:论英国工党的更替性经济战略
李新宽:论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阶段性演进
张晓华:试论瑞典的“充分就业”
徐松岩: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军”长征新论
张淑清:国外关于古代、中世纪犹太妇女地位问题研究述评
陈日华:中古英国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谢丰斋:13世纪英国庄园农业“商品化”刍论
高国荣: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教授访谈录
张倩红:文明交往语境下中东史学术体系的构建——《中东国家通史》读后
孙成木:揭开俄国农村公社的神秘——读罗爱林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
徐轶杰、朱殊敏:阎宗临先生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7—2008年全国世界史博士论文题录
书讯
舒建中:美国的“成功行动”计划:遏制政策与维护后院的隐蔽行动
胡文涛:美国私人基金会参与文化外交的历程与动因
王艳芬:论尼泊尔“潘查亚特”体制实行的历史背景
董国辉:论拉美结构主义兴起的历史根源
王三义: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建立与英国的委任统治
赵秀荣:近现代英国政府的医疗立法及其影响
周莉萍:大萧条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影响
张智:略论法国旧制度末期的反启蒙运动
朱孝远:公民参政思想变化新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参政思想浅析
吴莉苇: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
王邵励:奥林匹亚公祭竞技会的勃兴背景:一项历史学的综合考察
欧阳贞诚:美国学者关于当代外来移民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述评
褚新国:瑞安·阿什与塔西佗研究
刘景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创新者——庞兹和他的《中古欧洲经济史》、《中世纪城市》
谢丰斋:“东方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书讯
2008年第1—6期(总第188—193期)总目录
关于召开第8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新年献词
姚海:战争对俄国发展道路的影响
祝曙光:论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裁军运动
张倩红、宋静静:“六日战争”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兰岚: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中东政策——从欧米加计划到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诞生
夏正伟、许安朝:试析尼克松政府的环境外交
孟海泉:内战以后美国南部租佃制的形成
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
潘兴明:英国殖民城市模式考察
于洪:论布拉克顿的王权观念
李海峰:古巴比伦时期土地租赁活动研究
吴恩远: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
倪世光:30年来国内骑士研究述评
马克垚、郝斌、林被甸:《中外文化交流史》评介
王晓德:从思想观念上对美国外交史的解读——《美国外交思想史》读后
熊伟民:在正义与和解之间
王臻:“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第八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举行
丁见民:“全球化视野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程东金: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九届会员大会侧记
马志芹:“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明:塔德莫教授在南京大学讲学
张晓刚:近代日本横滨英法驻军研究
韩宇:独特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美国奥斯汀和北卡研究三角地区高技术转型研究
汪婧:斯大林逝世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
郭华榕:法国近代保持或重获君主权力的隐匿言行——梵蒂冈有关秘密档案的探讨
黄艳红:试析法国旧制度末年的教会免税特权
姚大学:伊朗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赵文洪:公地制度中财产权利的公共性
王建妮:亨利八世时期人文主义向英国大学的渗透
谭赛花:16世纪英国抑奢法对服饰的管制
徐家玲: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曹彩霞、孙永刚:论希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
关于召开第8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白建才: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的研究
莫玉梅:中世纪英国犹太财政署初探
晏绍祥:评《古希腊民主制研究的历史考察》
冀开运:《以色列史》评析
邢来顺、陈丛阳:《德国现当代史》评介
刘晓莉:“1931—1949年占领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李慎明: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前景及应对建议
汝信: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吴恩远: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吴必康:资本贪婪与金融危机: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和思维方式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王晓德: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后果
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廖小健:英国战后马来亚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周小兰:法国的新闻史研究
何志龙、张妮:叙利亚与两伊战争
张勇安:美国医学界与1848年《药品进口法》的颁行
石建国:“圣约翰模式”述论
田明:试论公元1—7世纪埃及基督教的特性
吴宇虹:巴比伦天文学的黄道十二宫和中华天文学的十二辰之各自起源
杨长云: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刘家钦:评《德国贵族文化史》
潘迎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
周立红:“大革命时期的法国贵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华:书讯
郭子林:“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吉首召开
石庆波、杨蕾:“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张秋生、甘振军:“第十一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丁超、邢来顺: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滕帅、李海琼:“世界通史教材编写研讨会”报道
庞卓恒:怎样寻求世界历史上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原因——纪念新中国建立
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西进战略的破产
陈之骅:19世纪中叶俄国进步舆论对中国时局的反应
乐启良、吕一民:法国集体谈判模式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1936年大罢工与马提尼翁协议
孟钟捷: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
刘金源:《反结社法》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劳资关系
周剑云:试论美国劳资集体谈判的确立——1935年《瓦格纳法》的缘起
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朱永彪、闫培记:阿富汗难民:历史、现状及影响
郭丹彤:沙巴卡石碑及其学术价值
张淑清:国外关于古代、中世纪犹太妇女地位问题研究述评
国洪更:亚述帝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访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兰弗兰基教授
任放:评《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李宏艳:《升起来吧! 像太阳一样——解析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
张聚国: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
黄立茀、王丹:安·尼·梅杜舍夫斯基谈当代俄罗斯史学
国春雷、王丹:莉拉·斯捷潘诺夫娜·列昂诺娃教授谈20世纪俄罗斯史学史
刘爽:反思与重建——当代俄罗斯史学述论
田肖红: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年会综述
王铁军、焦润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对盟军的战俘政策析论——以沈阳盟军战俘营的日美
孙群郎: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交通困境
杨成良:论美国联邦体制下的州际合作
郑春生: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媒体对马尔库塞的形象塑造
贾文华、杰森·扬:新西兰针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政策
潘迎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加拿大独立外交的形成
王萍:从传统回归现实——英国都铎时期世俗贵族传统军事职能弱化现象简析
韩志斌: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民主实践”
张世均:孟加拉人民联盟的民族主义运动及其作用
李尚君:表演文化与雅典民主政治——以政治演说为考察对象
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
王敦书:《矮子丕平加冕疏证》补正
杨春龙:冷战后美国关于威尔逊外交的史学研究述评
祝宏俊:“美塞尼亚”问题研究
金海:评卿斯美教授的《从盟友到敌人》
杨俊明:我国国家起源研究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评《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
清华:书讯
余永和:《英国司法制度史》评介
马燕坤:评《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
张广翔、许金秋: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俄国史研究——И.В.鲍别列日尼科夫吉林大学讲学纪
章林、徐建新:日本学者谈日本古代史研究的现状
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
书讯
韩毅: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30年代大危机
谈谭: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1933—1936年美英法三国货币外交
刘城:缓慢而微小的变革:亨利八世时代国教会宗教信条解读
姜守明:路德“因信称义”说之于民族国家的意义
陈勇:中世纪银行与教会的经济关系
冯立军:试述17—19世纪武吉斯人航海贸易的兴衰
彼得·考克莱尼斯、苏天旺:世界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功效
尹建龙:关于英国企业家“乡绅化”现象的争论与反思
周施廷:关于但丁“文艺复兴先驱”的三次大辩论及其政治意义
潘芳:探析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理论
武鹏:拜占庭史料中公元6世纪安条克的地震灾害述论
倪婷:女性、阶级与种族因素的互动——美国妇女史研究
马胜利: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墓志铭——评介《碎片化的历史学》
姜鹏飞、王本涛:《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评介
镡娴娴:马科斯教授在南京大学讲学
韩琦:“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及其经验教训”国际研讨会综述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历史学科)资助项目
2009年第1—6期(总第194—199期)总目录
武寅:在《世界历史》编委会上的讲话
张顺洪:在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代表研讨会上的讲话
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赵晓靓:论北一辉关于“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主张的实质
梁志:美国“地区研究”兴起的历史考察
谢国荣:19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及其影响
书讯
柴彬、姬庆红: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第8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代表研讨会综述
韩永利、张士伟: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的对外投放考察
高芳英:二战期间美国西部经济地位的转变
阎照祥:英国近代前期无神论思想拾零
韩琦、胡慧芳:智利硝石业的发展与早期现代化
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
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
邢颖:试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城邦关系与城邦贵族——以公元前420年第90届奥运会为例
董经胜:跨学科研究的成果——读《美国二元联邦主义时代》
任灵兰:评《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研究》——兼谈西方家庭史研究中的“变革与延续之争”
王邵励: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
高昊:第一届中英英国史学术交流研讨会侧记
杨春龙:中国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研讨会综述
秦华: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侯建新、李世安、何顺果、胡德坤、吴恩远、沈坚、庄国土、李剑鸣、向荣、杨共乐、白建才、黄民兴、张倩红、徐蓝、姚海、潘光、钱乘旦、于沛:世界史研究的前沿及理论问题——《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发言采撷
张乃和:从国王名称和徽章等看都铎英国的王权
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李云飞:杜能的经济圈境理论与中世纪英格兰领主经济
黄贤全:试析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贫困的历史原因
黄定天、段永富:汉密尔顿的远东之行与罗斯福政府远东政策的调整
汪诗明:对《澳新协定》历史成因的解读
刘琳琳:日本古代国家疫病祭祀中的鬼神观念
郭响宏:俄国的包税制及其废除
书讯
郭子林:古埃及王室墓葬与王权的形成、发展
国春雷:对“罗斯受洗”时间的争论::
刘伟才:试论16—19世纪非洲的普拉佐与奇孔达人——兼论非洲的流动武装
郭巧华:自由与奴役的悖论——评《自由之友》
赵志辉: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研讨会综述
蒋焰:“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英国政治和文化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向阳:历史中的自然——唐纳德·沃斯特教授的讲学及其特色
梁晨、祝湘辉:“《剑桥东南亚史》评述与中国东南亚史研究”研讨会综述
徐建新: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铃木靖民、卢超平、章林译:日本的首长制社会与国家的产生
金寿福:古代埃及早期统一的国家形成过程
黄洋: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与希腊城邦的兴起
胡玉娟:全球视野下跨学科的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奉林:东方外交史研究初探
姚百慧:论美国与中法建交的关系
王宏斌:从英国议会文件看英国外交官关于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密谋活动
申红果: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看英国对东西方缓和的态度
雷钰:以色列议会选举制的特点
彭小瑜:美国神父约翰·瑞安关于家庭生活工资的思想
李一平、吴梦珊:试论莱佛士在爪哇的殖民改革
吴贺:21世纪俄罗斯学界关于斯托雷平研究的概述
甫玉龙、刘杰:美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哈瑞尔·罗杰斯访谈录
杜佳峰、何继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
书讯
刘金源:尼克拉·弗登谈英国农业史研究的新趋势
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邓峰:艰难的博弈:美国、中国与朝鲜战争的结束
徐友珍:英国与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问题
白建才: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问题析论
张顺洪:英属东非公职机构本土化初考
吴玲:西田哲学的文化观、国家观与世界观述评
张经纬:关于日本现代史断代的比较与思考
吴浩、马泽民:1866年《南部宅地法》土地分配方案及其失败原因
王亚平:浅析13世纪西欧提出的“主权论”
孟振华:波斯早期犹大政策重探
蒋保:试论波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介入
李昀:英美史学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
叶民:“沉默者”的墓志铭——一则关于塔西陀生平铭文的释读
钱乘旦:一个马赛克式的历史大拼盘——评《世界,一部历史》
俞金尧:继承和创新明显 发展仍有空间
徐蓝:关于世界现代史教材编写的一些想法
朱寰:世界历史社会阶段划分刍议
黄洋:建构中国立场的世界历史撰写体系
哈全安:对世界通史教材编写工作的看法
张广翔:И.Д.科瓦里钦科院士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历史学科)资助项目
徐蓝: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俞亚克:东盟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区域一体化的比较研究
曹维安、谢慧芳:论俄国缙绅会议
肖玉秋:1917年前俄国在华东正教传教士与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
官文娜:日本住友家业的源头与家业继承——日本人的“家”与“家业”理念的历史考
高麦爱、陈晓律:试析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在1984—1985年罢工中失败的原因
曾晓阳:试析法国近代两次“教科书战争”
周立红:泰雷的“国家谷物专卖局”与生计问题国家化
陈志坚:中世纪英国地产托管制起源研究述评
裔昭印、吕建萍:古罗马托加的演变及其象征意义
杨巨平:娜娜女神的传播与演变
王敦书: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形态——中国古史学界关于古代城邦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荣欣:淘尽黄沙始到金——评《南斯拉夫兴亡》
李慎令:探寻古希腊神话的奥秘——评《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
周东华:讲述内源型现代化源起的故事——评《现代工业的起源》
刘邦义:2009年波兰历史学家代表大会纪实
林:书讯
侯艾君、李锐:苏联东欧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
《世界历史》征订启事
王本立:论英国犹太人的解放
胡浩:关于犹太人解放的争论及其影响
汪舒明:试析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策略
张礼刚: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
崔丕:冷战转型期的美日关系——对东芝事件的历史考察
许晓光:试论日本近代早期的社会平等观
田婧:跨洋互动中的马德拉酒
杨瑾:试论公共施粥所在奥斯曼慈善救济中的作用
蒋焰:浅析近代早期英国中央政府与巫术诉讼的关系
郭小凌、郭子林:“十一五”期间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状况
王文仙:“十一五”期间我国拉丁美洲史研究状况
著名历史学家戚国淦先生病逝
李隆国:教诲和谐:从对主教威尔弗里德事件的叙述看比德的写作特色
俞金尧:妇女的历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评《西方妇女史》
王宇博:解读《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研究》
聂德宁:《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评介
著名历史学家王觉非先生病逝
周小粒:《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评介
孟广林:英美史学家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
丁见民:“加拿大—中国:危机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综述
董欣洁:“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唯物史观八封通信”学术研讨会召开
《世界历史》2010年第1—6期(总第200—205期)总目录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