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传一件事,说某城市出现了一批共享雨伞。共计3万把,押金19元,半小时收费0.5元。可投放了没几天,雨伞就全部被人拿回家,这该是一段经典的营销案例,必将载入中国销售史册。因为9.9元一把的伞卖19元,几天时间卖三万把,最主要的这还是无人销售。我不知道这事是真是假,但这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人性如此。一是最近南方城市阴雨连绵,遇到下雨天没带伞大家就饥不择食了。二是很多人认为既然半小时收费0.5元,我一直不还回去岂不就是赚了天大的便宜吗?
我很纳闷的是,这事跟共享有一点关系吗?共享的意思是每个人把自己暂时用不到的东西拿出来,经过商业逻辑的设计,利用App或公众号将物品的使用权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比如Uber、Airbnb和起初的滴滴就是很好的例子,但现在共享这事,越来越像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最名不副实的要算是合肥的共享书店了。从本周开始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的合肥三孝口书店将开展共享书店业务。该模式只需要读者缴纳99元押金就可免费把书从书店带回家阅读,图书馆听到这事后都一脸懵逼,并投来了关爱智障的眼神。如果你把每个人不需要读的书放在一起,大家彼此借阅,这才叫共享。本来就是书店的书,你共享啥了?说难听点,你是在非法集资,说好听点,你是在做金融。
自从共享这词被发明以来,从来没被黑成这样。按照这个逻辑那公交车应该叫共享大巴,网吧叫共享互联网,公共洗手间叫共享厕所,餐馆叫共享美食城,迪士尼应该叫共享游乐场。
看到共享这么火,广州的租售同权措施,颇有点共享学区房的意味。广州出台新举措,只要符合条件的租房人,未来可以与业主一样,其子女享有同等就近入学的权利。这事很像共享的地方在于,学区房的主人把自己不需要的房子租给需要入学的租房人,这样租房人就可以享用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很多人立刻就高潮了,觉得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拐点到来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集中在那么几所学校。学过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供给少,需求多,价格自然高涨。所以这个政策不像是楼市的拐点,更像是对学区房的一次营销推广。只要买了学区房,就可以躺着收租金赚钱了,学区房租金一定会一路上涨。
石家庄的朋友说,他们早就实现了租买同权。只要在街道办登记的租赁合同,就可以享受到就近上学。这政策实行了好几年了,但这波房价上涨照样翻了一倍。所以广州租售同权这事跟调控楼市根本就没关系,只是在推动租房市场的发展罢了。
我们分析任何现象,都要看清三层意思。
首先看他们在做什么,这个模式的逻辑是什么?这是最浅的层次。比如证监会继续扩大IPO,它的逻辑是更好地帮助公司上市融资,实现股市扶持实体企业发展的目的。证监会从来没说过要让散户赚钱,所以散户指望证监会帮着赚钱,不是幼稚就是脑残。
其次要分析这个模式的逻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是第二个层次。别管它打着什么幌子,它要解决的问题才是它做事情的动力来源。比如所谓的共享雨伞,就是想把库存的伞卖出去。共享书店,就是想把你的租金收进来,让这个资金池发挥它继续扩大经营的目的。而证监会扩大IPO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去泡沫,让资金分流,降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
第三层要看清楚这个模式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究竟满足了谁的利益。租售同权是要满足谁的利益?房地产所有者?不是。租房人?不是。租售同权必须要登记,登记后就可以把增值税从5%减少到1.5%。一听很棒,但你要知道大部分房子出租是不会进行合同备案的,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缴税。你大约应该明白了,这举措是在房地产市场被打压的背景下,扩大了税收收入来源。
这世间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很多,但你只要学会分析这三层,它正在做什么?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是要满足谁的利益?你就可以看透真相,不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