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个神奇的国度,创新的国度。 这是我在以色列使馆工作N年的直接感受。 2010年,孵化这个概念还未被大家所熟知的时候,以色列的创新孵化机制就已经系统的运行了接近20年。(第一个科技孵化企业成立于1991年)
同年,有一本被很多企业家和官员奉为圣经一样的《创业的国度》在中国出版,深入分析了移民政策、研发计划、兵役制度等几个重要因素对以色列经济的影响。
作者索尔辛格当时被众多中国机构邀请,风头无二,来使馆时曾签名赠书
虽然现在回头看,书中的很多公司已然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尤其书中提到的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老先生亲自背书的电动汽车项目:Better Place 2011年市场飙升到20亿美元,但2013年破产清算后的剩余资产仅以45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这就是创业啊,期盼成功但也吸纳失败。 以色列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创新文化和体系催生了民众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 在我遇到的很多初创公司的CEO中, 连续创业者比重很大,有的是上一家功成身退被收购,有的是折戟沙场再上征程。
睿盟希投资的青光眼激光治疗设备Belkin Laser 是创始人 Belkin 老先生在古稀之年的再次创业,他的上一家公司青光眼引流器Express被爱尔康以1.8亿美元收购。
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如此多的愿意吃螃蟹的人?在和曾经的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同事深入了解并实地参观学习后,我意识到在以色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化、 政府及其资助创办的为数众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色列大多数部委都设有首席科学家办公室,首席科学家在级别上和副部长等同,负责制定科技政策、经费调拨、促进产学研结合共享资源。 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和私人投资者一起出资创办孵化器,提供为期2年的辅导孵化,并提供一定金额的启动资金(多半单笔在50万美元上下)。 企业如果发展成功需要逐年按比例归还这笔钱, 但如果失败了就不会要求偿还。政府和投资人承担了风险,让初创企业放心去搏,失败了也不代表倾家荡产,给创业者重振旗鼓的机会和信心。 后期更多的风投、跨国企业及个人开始创立孵化器。他们通过竞争选出,遍布在特拉维夫、海法等以色列各地,政府给予的许可证为8年。成功孵化毕业的企业会有部分进入投资人接盘的加速器,从管理、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继续得到支持。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中心也是以色列创新机制中的特色。 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市场行为,将技术转让给公司来转化技术成果,或者直接寻找投资者(包括私人资本和风险资本)。以色列的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 这些大学拥有众多专利。 为了更好的将专利转化,各大学会有相应的转化公司,负责申请、拥有和转让大学的专利,发布专利许可使用,帮助发布商业研究的机会、寻找投资者和战略伙伴,代表研究人员就协作条件进行谈判,有时这些公司还自行或与伙伴成立创新公司。大学通过这些公司从研究成果的收益中收取偿还金,一部分付给专利拥有人,一部分交给大学,其余的作为这些公司的专利申请、维护和日常费用。
本次VIT论坛请来了两家以色列机构,分别从孵化和技术转化角度为大家解读以色列的创新密码。
Van Leer Xenia Incubator于2012年在以色列创新局的支持下成立,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该孵化器是在Xenia Venture Capital的孵化器和Van Leer Fund的孵化器合并后成立的。Van Leer Xenia Incubator培育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医疗设备、制药和数字健康领域。
以色列Sheba医疗中心的技术转让公司负责管理Sheba医疗中心和另外八家以色列医院的知识产权资产,以促进技术转让,为医疗和保健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专业知识。 Sheba医疗中心的设施、经验、人力资源和法规使得从基础科学到产品开发和原型的新想法得以发展,从而迅速为其商业化的知识产权创造价值。
欢迎大家3月23日到上海参加VIT论坛,现场去了解以色列的创新机制, 并和以色列孵化器负责人、 科研机构自身技术转化专家及成功被孵化企业代表面对面探讨和交流。论坛的详细议程及报名方式请按二维码,或者发邮件
到
[email protected]
申请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