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键特征
一是“资产虚拟”,指经济活动的核心资源从现实生产要素转向虚拟数据资产
。数字贸易条件下,数据逐渐取代劳动、物质材料乃至金融资本成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企业而言,数据成为企业核心资产,数字贸易企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它资产,资产轻量化、虚拟化成为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区域和国家而言,数据成为生产行为和经济活动关键要素,因而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产业和经济主导权。
二是“生产敏捷”,指生产方式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向定制化敏捷生产
。过去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效益,是一种生产决定消费、供给决定需求的生产模式。而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消费逆向决定生产、或者需求反向决定供给的全新生产方式成为可能,未来将越来越需要依靠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定制服务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其中产业链各个环节、产地与市场之间将以数字贸易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三是“时空紧凑”,指贸易行为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不断被压缩而变得紧凑
。时间维度上,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贸易行为从产品搜寻、商业谈判、交易发生、资金兑付、货物运输、服务交付到最终交易完成等全过程效率大大提高,时间周期从季结、月结走向现结、秒杀。空间维度上,数字贸易无限拉近全球各地距离,使得地理空间不再重要,有形的国界、关卡、口岸对贸易的管制作用逐渐减小,更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数字支付、网上交付完成。与此同时,数字贸易使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分工交易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进而打破了有形货物贸易的流进流出、突破了传统贸易的时空约束,推动全球贸易体系与经济组织体系的升级与重构。
四是“交易透明”,指贯穿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贸易行为变得透明可视
。虽然数字化使得贸易更加频繁和泛在、总量更大、类别更复杂,但在数字加密、电子标签等新技术以及区块链的分布式信任机制下,贸易活动链条从头至尾变得空前透明、可视、可追溯,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贸易行为难以被度量的局面,使经济活动的全景图卷充分展开。同时,透明化与可视化使价值链各个环节衔接效率大幅提升,下单、支付、运送、售后全过程得以一键完成,重新定义贸易效率与体验。
五是“企业平台”,指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从传统跨国公司转向新型平台企业
。工业经济时代的贸易往往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原料产地、各个产业环节与消费市场之间进行组织,形成中心-外围、上中下游的科层式组织结构。而数字经济时代的贸易则被以平台化企业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方式所取代,将生产、交易、服务、终端、场景、消费融为一体,不断突破产业界限与结构界限。数字平台作为虚拟市场,打破了传统跨国公司的产业垄断与市场垄断,成为数据汇集、资源配置、供需对接、价值创造的关键枢纽,通过对传统企业的“去中心化”以及对平台企业的“再中心化”催生新一代产业组织者。
六是“产业生态”,指在平台企业的基础上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
。数字贸易条件下,平台集聚大到跨国公司、小到普通个人的各类市场行为主体,形成地理空间分布、网络空间集聚的产业组织形态。以往的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被新型的产业生态圈和价值网所取代,产业生态成为价值生成和产业竞争的主体。同时,产业创新活动也通过生态化模式进行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中共享资源、互联融通、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型、协同化创新。因此,产业发展范式一改过去的小范围单打独斗,转变为大规模集群作战。而集群的指挥中枢即是平台总部和产业大脑,拥有最终的调配权、指挥权与定价权。